歌咏碣石山并最早留下文字记载的,当数三国时的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孟德率军北伐乌桓,登临碣石山,写下著名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千古绝唱描绘了当时此地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宏伟志向。唐代诗人刘长卿来到这里,写下了《晚泊无棣沟》:“无棣何年邑,长城作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描写了马谷山作为观海胜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舟楫交错的繁忙景象。明代尚书杨巍在《登马谷山》一诗中写道:“平地突然出一峰,登临若立碧芙蓉。”清朝的张克家则写道:“远眺应知沧海近,行吟别觉洞天幽。”……可以看出,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墨客登临。
就是这样一座千古名山,由于地势低、地处偏远,加上多次改名及沧海桑田的变化,特别是《汉书·地理志》中不正确的记载,后又被《水经注》转录,以至以讹传讹,致使历史上出现了多处碣石之争,甚至有人得出了碣石沉于海的错误论断。直到明末顾炎武实地考察山东十余年,利用志局“郡邑之书颇备”的有利条件,参考诸家著说,力排众议,得出了:“济南府海丰县有马谷山,即大碣石也”的论断。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碣石山曾一度作为当地建筑石材的供应地进行采挖,致使山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此处的地质遗迹,1999年3月2日,山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随后,无棣县也开始了卓绝的“碣石山复名”活动,通过遍访其他“碣石”所在,查阅大量古今资料,又请来著名历史学家研究考证,最后得出结论“禹贡碣石在无棣,曹操登临的碣石也在无棣”,并于2001年9月5日在山北半麓新落成的“碣石山碑”前举行了“禹贡碣石山复名新闻发布会”。并恢复重建了部分古建筑,新修了山路,新建了观海阁、碣石门、曹操群雕等景点,还在山的西北方向开挖了“饮马湖”。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孟德率军北伐乌桓,登临碣石山,写下著名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千古绝唱描绘了当时此地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宏伟志向。唐代诗人刘长卿来到这里,写下了《晚泊无棣沟》:“无棣何年邑,长城作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描写了马谷山作为观海胜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舟楫交错的繁忙景象。明代尚书杨巍在《登马谷山》一诗中写道:“平地突然出一峰,登临若立碧芙蓉。”清朝的张克家则写道:“远眺应知沧海近,行吟别觉洞天幽。”……可以看出,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墨客登临。
就是这样一座千古名山,由于地势低、地处偏远,加上多次改名及沧海桑田的变化,特别是《汉书·地理志》中不正确的记载,后又被《水经注》转录,以至以讹传讹,致使历史上出现了多处碣石之争,甚至有人得出了碣石沉于海的错误论断。直到明末顾炎武实地考察山东十余年,利用志局“郡邑之书颇备”的有利条件,参考诸家著说,力排众议,得出了:“济南府海丰县有马谷山,即大碣石也”的论断。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碣石山曾一度作为当地建筑石材的供应地进行采挖,致使山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此处的地质遗迹,1999年3月2日,山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随后,无棣县也开始了卓绝的“碣石山复名”活动,通过遍访其他“碣石”所在,查阅大量古今资料,又请来著名历史学家研究考证,最后得出结论“禹贡碣石在无棣,曹操登临的碣石也在无棣”,并于2001年9月5日在山北半麓新落成的“碣石山碑”前举行了“禹贡碣石山复名新闻发布会”。并恢复重建了部分古建筑,新修了山路,新建了观海阁、碣石门、曹操群雕等景点,还在山的西北方向开挖了“饮马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