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凝空心,法常住,道魔消长扰纷纷!
百体流形,惟灭动心,十指道弦洗世尘。
摘自《霹雳人物出场诗选析》
语译
体悟放下执著而不起妄念,心中永存道法自然本性,正义邪恶互相斗争、扰乱世间。世上充满各种型态的万物,欲消除其躁动不安的心,只有拨动手中琴音洗涤世俗的污秽、驱除恶念。
注释
1凝:凝集,注意力专注或集中。
2空心:指无执著、对一切不起念之心。
3法:此处指道法。
4常住:宗教用语,意指永存。
5道魔消长:正邪势力互有盛衰。
6百体流形:百体,身体的各部位。流形,变化成各种型态,泛指万物。百体流形,世上各种型态的万物。
7灭动心:灭,消除、驱逐。动心,起妄想分别的念头。灭动心,消除躁动不安的心。
8洗世尘:净化俗世。
赏析
上片形容墨尘音修行之道,虽处於道魔相争的处境之中,仍坚守以道法为中心,专一而执著,不妄想,不妄念。下片描述天地阴阳五行所形成之物态万变,墨尘音见俗世红尘纷扰天下苍生之心,决定倾尽一身修为以净化魔氛。「凝空心,惟灭动心」等词源自<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附录1),体现墨尘音之意念坚定而专注,拥有过人的仁心善念以及为救苍生的果敢坚毅。
角色简介
道境玄宗四奇之一的墨尘音,琴剑双修、谈吐风趣、个性坚毅乐观,昔日封云山一役,墨尘音舍命保护身中双生血咒、即将入魔的赭杉军冲出魔兵重围,避至苦境隐居青埂冷峰深处,以阵法隐匿行踪、躲避魔界的追查。异度魔界魔火再起,墨尘音翩然入世与真龙妙道众人联手,再配合赭杉军神识以灭除魔火。墨尘音取回金鎏影与紫荆衣残存的灵识,於矗理原一夫当关,以一己之力驱使金鎏影等人灵识一开四奇阵、力抗魔界,但魔界势力未退,墨尘音再豁命开启无量周天阵,力拼吞佛童子所开的天魔锁神关,双方各自受创,气空力尽的墨尘音再战受伏婴师操控入魔的叶小钗,终是剑断人亡。
附录
1唐‧作者不详<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夫欲观妙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然后澄静其心,所思次束次灭。习之既久,其心渐闲。惟灭动心,不灭静心;但凝空心,不凝有心。静心之上,豁然无覆;静心之下,寂然无载。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谊,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又却成疾,发乎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恒自调适,勿令结滞。处谊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静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鉴乎。静久神凝,天光自发。勿举急求,致以乖自然。於静境中见无所取;若有所取,则伪乱真。久而行之,自然得道。夫得道者,心有五时,身 有七候。一时,心动多静少;二时,心动静相半;三时,心静多动少;四时,心无事则静,有事还动;五时,心常与道冥,触亦不动。七候:一者,心得真定,不杂嚣尘;二者,宿疾蠲消,身心清爽;三者,填补亏损,复命还年;四者,延龄度世,名曰仙人;五者,鍊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鍊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鍊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鉴力,随候益明。夫久学静心,都无一候,但令秽质殂谢方空,欲成真道,未之闻也。」
凝空心,法常住,道魔消长扰纷纷!
百体流形,惟灭动心,十指道弦洗世尘。
摘自《霹雳人物出场诗选析》
语译
体悟放下执著而不起妄念,心中永存道法自然本性,正义邪恶互相斗争、扰乱世间。世上充满各种型态的万物,欲消除其躁动不安的心,只有拨动手中琴音洗涤世俗的污秽、驱除恶念。
注释
1凝:凝集,注意力专注或集中。
2空心:指无执著、对一切不起念之心。
3法:此处指道法。
4常住:宗教用语,意指永存。
5道魔消长:正邪势力互有盛衰。
6百体流形:百体,身体的各部位。流形,变化成各种型态,泛指万物。百体流形,世上各种型态的万物。
7灭动心:灭,消除、驱逐。动心,起妄想分别的念头。灭动心,消除躁动不安的心。
8洗世尘:净化俗世。
赏析
上片形容墨尘音修行之道,虽处於道魔相争的处境之中,仍坚守以道法为中心,专一而执著,不妄想,不妄念。下片描述天地阴阳五行所形成之物态万变,墨尘音见俗世红尘纷扰天下苍生之心,决定倾尽一身修为以净化魔氛。「凝空心,惟灭动心」等词源自<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附录1),体现墨尘音之意念坚定而专注,拥有过人的仁心善念以及为救苍生的果敢坚毅。
角色简介
道境玄宗四奇之一的墨尘音,琴剑双修、谈吐风趣、个性坚毅乐观,昔日封云山一役,墨尘音舍命保护身中双生血咒、即将入魔的赭杉军冲出魔兵重围,避至苦境隐居青埂冷峰深处,以阵法隐匿行踪、躲避魔界的追查。异度魔界魔火再起,墨尘音翩然入世与真龙妙道众人联手,再配合赭杉军神识以灭除魔火。墨尘音取回金鎏影与紫荆衣残存的灵识,於矗理原一夫当关,以一己之力驱使金鎏影等人灵识一开四奇阵、力抗魔界,但魔界势力未退,墨尘音再豁命开启无量周天阵,力拼吞佛童子所开的天魔锁神关,双方各自受创,气空力尽的墨尘音再战受伏婴师操控入魔的叶小钗,终是剑断人亡。
附录
1唐‧作者不详<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夫欲观妙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然后澄静其心,所思次束次灭。习之既久,其心渐闲。惟灭动心,不灭静心;但凝空心,不凝有心。静心之上,豁然无覆;静心之下,寂然无载。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谊,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又却成疾,发乎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恒自调适,勿令结滞。处谊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静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鉴乎。静久神凝,天光自发。勿举急求,致以乖自然。於静境中见无所取;若有所取,则伪乱真。久而行之,自然得道。夫得道者,心有五时,身 有七候。一时,心动多静少;二时,心动静相半;三时,心静多动少;四时,心无事则静,有事还动;五时,心常与道冥,触亦不动。七候:一者,心得真定,不杂嚣尘;二者,宿疾蠲消,身心清爽;三者,填补亏损,复命还年;四者,延龄度世,名曰仙人;五者,鍊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鍊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鍊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鉴力,随候益明。夫久学静心,都无一候,但令秽质殂谢方空,欲成真道,未之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