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学文科实验班吧 关注:360贴子:617
  • 25回复贴,共1

【复制文章】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文在二楼


1楼2014-08-27 10:34回复

    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
    上官子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侧重理论、侧重书本,而且是侧重少数几门“主科”。仅以目前小学的课程为例,除了“大三门”语、数、外和“小三门”音、体、美以外,还有劳动课、科技课、社会课、自然课等等课程,这些被称为“副科”的课程无论从哪一门来看都设计得很完美,不仅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而且还包含有大量动手的作业,但学生们被告知,这些课程中的大多数内容都因为缺乏足够的课时而不能讲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不仅占据了最大量的课时,而且这三门课的作业也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中小学阶段主副科的划分,以及在课时分配上各学科之间鲜明的主次地位,构成了学科的等级化,这种等级化课程教学的结果,必然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以及各类知识间的平衡,也会影响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整体,并导致群体偏科现象,即将所有学生的精力集中导向少数学科,构成群体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缺陷。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其结果是,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却排名倒数第5。此项调查还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它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同时,中国学生回家后每周还要在数学上花4个小时,而其他国家孩子在家学数学的时间每周不到1小时。毫无疑问,在学数学和演算数学题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必然会导致中国的学生缺乏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数学能力的过度发展,实际上是以透支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为代价的。因此,中国学生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加创造力。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即使是语文,尽管课时并不少,但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比国外低很多。阅读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检索、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按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这种研究性的写作训练与我国为应试而进行的作文训练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站在知识总体之上选取为己所用的知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排列组合出新的阵容。其结果是,最初表现在阅读、写作、收检信息能力上的优势,最终表现在判断、组织、运筹能力上的优势。
    仅以美国中学为例,即使是在数学资优班,课后的作业中也很少有数学作业,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作业量却相当大,为了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学生们必须在课后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并不断地写出作文乃至论文。中美两国的学校在数理与人文两方面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相异之处。譬如,美国的学生若想在参加数学竞赛之前进行赛前培训,会发现很难找到相应的培训机构。相比较,我国奥校培训班遍地都是,真可谓数学竞技培训大国。对比是鲜明的,在我国的学校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美国的学校重视的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与我国的基础教育强调数理解题训练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重视用语言来表达思维,以思维来提高语言,其中既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了解自己,同时也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理解别人。我国学校在语言方面的训练,不重视个人思想观点的表达,重视的是记忆背诵名家的名篇,并模仿名家的写作方式写命题作文。由于缺乏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正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偏重于数理学科的知识积累,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最终构成了学生整体性薄弱于人文能力与创造能力。从教育内容来看,这不仅是由于对阅读量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低要求,而且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训练很少包括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动手实践、实验操作等等。这些活动的缺乏必然导致我国学生在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缺陷。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3楼2014-08-27 10:36
    回复
      2025-08-10 05:39: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是在马小平老师的人文素养读本那上面看到的转过来的。(发个文章真费劲
      事实上那里面几乎每篇文章都很好,这里推荐大家真去看看。
      我觉得,这篇文章启示一点:不管你修文修理,人文素养能力都很重要。没有人文素养,理科方面的就没有思想根基,建不了高楼大厦;文科没有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会变成纯粹知识积累,建出亭亭台台也只是水中楼阁,不成气候。


      4楼2014-08-27 10:40
      收起回复
        好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8-27 11:41
        收起回复
          的确,有些地方的中考就是语数英物化五科,当然课程上也相当侧重理科了,试想这些早已习惯重文轻理的初中生上到高中之后又有多少人改选文科?
          个人认为,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文科课程的教育方式、学业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文科方面的许多问题往往是活的,不像理科问题一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关系与明确的答案。但是考试模式却依然很死,问答题要往标答的“答题点”上面扣(当然,其实理科也有一部分应该灵活处理的问题也被这样限死了,但相对来说还是文科的情况严重),而且紧紧围绕书上的“观点”,个人发挥的空间较小。很多人一提到文科就想到“背书”,相信有相当一部分选理科的人都是因为惧怕这点而放弃了文科,也就使文与理的比例更加失衡了。(听文科的师姐说政治必修三基本整本书都要背下来,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在中国,高考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既然考试模式比较刻板,那么课程自然也就受限于此。所以本应该充分发散的文科到了高中课程之中就变成了相对枯燥的宣讲。说实话,尽管我还是喜欢理科,但是如果不是课程设计和考试模式的问题,我也许还会考虑一下的。文科课也可以很精彩。(顺便一说除了数学之外我最喜欢的科目是地理)
          当然还有某些敏感的XXXXXX的原因导致政治和历史课不能太自由啦……这里为了避免被查水表就不说了


          IP属地:澳大利亚6楼2014-08-27 16:35
          收起回复
            同意楼上,我也觉得在中国,教育被扭曲了很多,我甚至觉得有些地方简直都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不只是文科教育变味,理科教育也失去了很多人文素养能力的支撑,导致像钱学森之问那样,难出顶尖人才。
            但既然我们在这种环境下,需就要保持清醒,不忘初心,不要被刻板的课程杀死我们的思维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27 17:07
            收起回复
              这篇东西好像在马小平老师的 叩响命运之门人文素养读本里面有出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27 21: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