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缘潭吧 关注:758贴子:100,220
  • 10回复贴,共1

小村故事之 兄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村的保义,终于在去年农历八月十五前结了婚。结婚时,他再过两个月就满六十八了。结婚那天,兄弟保良一家人谁也没有参加,更没有帮忙。
保义父母去世得早,留下了他和弟弟保良相依为命。偏偏父母在解放前置了几亩田地,解放后就得到了一顶富农的帽子。父母去世后,帽子就传家宝似的传给了保义弟兄两个。保义到了说媳妇的年龄,媒人给介绍了不少,但一个也没成。姑娘们除去嫌他成分高外,还嫌他负担重——每天除下地挣工分外,还得时刻准备着游街、挨斗兼扫大街。完事后到家还得做饭、照顾弟弟,一天下来没个闲,谁愿意受那罪啊。一来二去,就给耽误了。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村里给保义弟兄俩摘了由父辈传给他们的帽子,再加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保义兄弟俩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但保义已经将近四十了。过度的体力劳动和长期压抑的精神状态,使得他有些木讷了,看上去更像接近五十的样子。人们私下里说,看来,保义要打一辈子光棍了。
这时的弟弟保良却正好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有媒人给介绍了邻村的一个姑娘,保义便张罗着,给弟弟完了婚。
到了这步田地,保义也没有别的奢望了,只想着等弟弟家有了小孩儿,自己帮着拉扯大,就指望着他们给自己养老送终算了。
于是,保义跟村里又申请了一块儿宅基地——那时,要一块儿宅基地不算啥事。村里规定,只要男子年满十八周岁,提出申请,交上一定数量的宅基地规划费和盖新房用的水电费,村里就可以划给一块儿大约0.3亩的宅基地。


1楼2014-08-25 08:05回复
    宅基地申请下来后,保义和弟弟保良两口子合力把新房子盖了起来,这样,保义和保良两口子就拥有了两处宅基地了,于是,保义与弟弟两口子就分开院子住了,保义处处让着弟弟,在老宅基地住着旧房子,保良两口子在新宅基地住着新房子。由于两处房子离得不远,更加上保良对哥哥心存感激,两口子便不让保义起火做饭,每天三顿饭仍旧由保良媳妇做好,保义到他们那里去吃。
    日子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保良娶妻生子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把媳妇娶回来了,而另一半的任务——生子,却迟迟不见着落。保义似乎比人家两口子更着急,督促保良带着媳妇跑了好几家医院,进行了无数次的检查。那药呢,只要是医生给开的,两口子则不论中药西药甜药苦药医治男人的药医治女人的药,也不问贵贱一律买回并且按照医嘱非常认真地一点儿也不敢糟蹋地全部喝下。当然,花了不少钱,保义也出了不少,但直到保良都三十好几的人了,那女人的肚子却始终不见什么动静。
    县医院妇产科的一个医生便建议他们用“试管婴儿”的方法看看行不行,并说“试管婴儿”技术是现代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只是花费比较高。二人犹豫不决,回家后跟保义一说,保义便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催促二人赶紧做。二人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接受了试管婴儿手术。并且,医生让女人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
    不久,医生告诉二人一个好消息——手术成功了。
    这下,两口子高兴了,回去告诉保义,保义似乎比他们更高兴。
    女人在家里皇后一样地被伺候着,两个男人承包了所有的家务。
    女人生了,是个男孩儿。
    保良的女人心眼儿也挺好的,见哥哥保义对自己一家实实在在,就和保良商量,托人给大伯子哥说上一个媳妇,年龄大点儿就大点儿,好歹也给哥哥成个家呀。可托的人不少,人家介绍得也不少,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合适的。
    过了几年,保良的女人也就死心了——就这么着过吧。
    此时,保良的媳妇又怀上了。而村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夫妻双方原则上只生一个小孩儿,但如果第一胎就是男孩儿的话,就不允许再生第二胎了,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儿的话,间隔够几年后,还可以再生一胎。而保良两口子第一胎就是个男孩儿,当然按政策不能再生了。可保良两口子考虑到好不容易怀上了,能生下来当然更好了。考虑来考虑去,也想不出办法。村里管计划生育的干部几乎天天到家里催促保良媳妇到医院打胎,保良便询问那干部有没有办法让老婆生下第二胎。那干部也是本村的,对保良家的情况很熟悉,便给保良出了主意,让他把儿子过继给保义,这样,保良的二胎便可以作为头胎出生了。保良两口子连称好主意,可仔细一想,又有些不太情愿——毕竟自己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最后,两口子让那干部通融了一下,名义上过继给了保义,但实际上没有并没有办理任何手续,也没有写任何字据。
    保义呢,知道弟媳托人给自己说媳妇的事儿,从心里也感激弟媳,可说了几个都不成,自己从心里也就没有其他的想法了。弟弟两口子提出把儿子过继给自己,保义当然很高兴。但弟弟接着说,孩子习惯了管你叫伯伯了,也就别让他改嘴了,省得他难为情。保良说这话,实际上还是舍不得把儿子真的过继给保义。保义也没多想,连说没事没事。
    就这样,保良的女人生下了第二胎,也是个小子。


    2楼2014-08-25 08:06
    回复
      2025-08-14 07:11: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百姓事,五味篇,这就是人间烟火。
      佩服老师的文笔,你的拆迁篇那酸酸的味道让我至今难忘。


      4楼2014-08-25 08:21
      回复
        百姓日子百姓过,亲邻和睦都不错。一旦招了钱财事,不是生分就惹祸。


        5楼2014-08-27 20:34
        收起回复
          可贺!可喝!


          6楼2014-08-29 21:02
          收起回复
            兄弟情分抵不过3个楼门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31 11:30
            回复
              俗世沧桑,人情冷暖。几分感慨,几许无奈……


              8楼2014-09-10 12:28
              回复
                平凡百姓的感情、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关的有力证明!


                9楼2014-09-10 12:50
                回复
                  2025-08-14 07:05: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村几个老光棍由于成了新区,都成家了。一人突然变一大家子,儿女双全。


                  10楼2014-09-12 0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