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易中天之茅庐外传
(绝对原创,若有冲突,纯属故意)
有人问,要是曹操遇到罗贯中?回答是,剁成蒜泥沾饺子吃.这倒是很符合曹操的性格,极妙.那么我要问,要是诸葛亮遇到易中天?难说.但是,付之一笑的可能性极大.
做为一个不是很专业,但热血澎湃而有正常头脑和基本健全的逻辑思维的亮迷,研读易中天先生的任何书可以说都是一种煎熬,一种意志上的全面考验。当然,这其中品三国是药效最明显,副作用最强悍的。
简单说一句不用废多少头脑的事实。从易先生或其所谓正史及正史延展中,不难分析出——诸葛孔明就是一只道德败坏,不通人间伦理的猪,或者妖精。(当然我能狠下心来这么说,完全是出于一种悲愤和无奈)
借东风?是周瑜的。草船借箭?就是一派胡扯。七擒孟获?是纯粹的笑谈。空城计?锦囊妙计?一样都可能是曹操谋臣郭嘉大人的功劳,根本和丞相扯不上关系。火烧新野?无中生有。火烧博望?刘备所为。就连三顾茅庐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了!是三顾茅庐还是毛遂自荐?是三顾三谈还是三顾一谈?
敢问还有什么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对不起,失败了。而且是劳民伤财,冒天下之大不为,至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是永远也洗涮不清的罪名。唯一受到易先生肯定的头号大功——使孙刘联盟。貌似有虚无实。忘却的忠诚变成愚忠,不听先主临终若阿斗不中,可取而代之的遗言。
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可笑(苦笑)!
惨绝人寰了点儿吧。
我们现在就假设三国演义的一切都是真的,江湖上只有崇亮之风。那么诸葛亮是何许人也?——一个被神化了的人。而易中天笔下的曹操呢?——一个被人化了的神。我无言以对。不知道有没有人与鄙人之见略同?
但是易中天,或许这么针对他这么说不对,有大大的问题,但有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置于死地而后生,至于亡地而后存!
可以说,品三国最妙的就是第十六集三顾茅庐,看了的感觉就是心脏都快着了,火不打一处来啊!有比较搞笑的几点。
一。
《魏略》和《九州春秋》说诸葛是毛遂自荐,易先生当然非常认同,拍手称快的感觉,并说是轻易否定不了的。而《三国志》和《出师表》(《三国演义》我就不用说了)又有确凿地说是三顾茅庐,这估计想推翻也不敢。于是就出来了一个自己的理论——两者可能都存在。且先有毛遂自荐,后不合,诸葛回乡,再有三顾茅庐。这一点说出来真是震撼啊!怎么看都不如还没有三顾茅庐呢!而且肯定了是三顾三谈,最确凿的证据居然是杜甫的一句诗!什么叫做文学的魅力?要知道易中天最讨厌的不就是文学作品吗?他站在曹操立场上做的最大的贡献不就是彻底回避后世所有和曹操抵触的文学作品吗?他的品三国,不就是要用正史之说来颠覆《三国演义》,这部诋毁曹操的文学作品吗?最关键的是,这时候《魏略》《九州春秋》,这些偏正史书的地位怎么就这么高,甚至超过了《出师表》和《三国志》?事实上对于易中天,总的说来,哪里真正管他正史野史,民间传说还是专家意见,只要有益魏甚至吴那边的,无益蜀的,基本盖棺定论都是——这是轻易否定不了的,从逻辑理论上讲是非常通的,说不定也有可能等等。反之,实在叫人难以接受,实在荒谬,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等等。和《三国演义》对着干就是了。更另人惊骇的是,结束语倒是有一种不知廉耻的自知之明。——这可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说法,但这个猜想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呢?这倒真是一种古怪的语气,一时料想不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第一,显然清楚是自己开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伟大设想!第二,显然也非常清楚这个猜想很大胆,有点要过,没过!这第三,也是最严重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显然觉得这个想法不仅创新,而且还挺像回事儿。最期望的当然就是美梦成真,说中事实。所以用这样的口吻,但这个猜想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呢?其态度真是太形于色了!
(绝对原创,若有冲突,纯属故意)
有人问,要是曹操遇到罗贯中?回答是,剁成蒜泥沾饺子吃.这倒是很符合曹操的性格,极妙.那么我要问,要是诸葛亮遇到易中天?难说.但是,付之一笑的可能性极大.
做为一个不是很专业,但热血澎湃而有正常头脑和基本健全的逻辑思维的亮迷,研读易中天先生的任何书可以说都是一种煎熬,一种意志上的全面考验。当然,这其中品三国是药效最明显,副作用最强悍的。
简单说一句不用废多少头脑的事实。从易先生或其所谓正史及正史延展中,不难分析出——诸葛孔明就是一只道德败坏,不通人间伦理的猪,或者妖精。(当然我能狠下心来这么说,完全是出于一种悲愤和无奈)
借东风?是周瑜的。草船借箭?就是一派胡扯。七擒孟获?是纯粹的笑谈。空城计?锦囊妙计?一样都可能是曹操谋臣郭嘉大人的功劳,根本和丞相扯不上关系。火烧新野?无中生有。火烧博望?刘备所为。就连三顾茅庐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了!是三顾茅庐还是毛遂自荐?是三顾三谈还是三顾一谈?
敢问还有什么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对不起,失败了。而且是劳民伤财,冒天下之大不为,至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是永远也洗涮不清的罪名。唯一受到易先生肯定的头号大功——使孙刘联盟。貌似有虚无实。忘却的忠诚变成愚忠,不听先主临终若阿斗不中,可取而代之的遗言。
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可笑(苦笑)!
惨绝人寰了点儿吧。
我们现在就假设三国演义的一切都是真的,江湖上只有崇亮之风。那么诸葛亮是何许人也?——一个被神化了的人。而易中天笔下的曹操呢?——一个被人化了的神。我无言以对。不知道有没有人与鄙人之见略同?
但是易中天,或许这么针对他这么说不对,有大大的问题,但有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置于死地而后生,至于亡地而后存!
可以说,品三国最妙的就是第十六集三顾茅庐,看了的感觉就是心脏都快着了,火不打一处来啊!有比较搞笑的几点。
一。
《魏略》和《九州春秋》说诸葛是毛遂自荐,易先生当然非常认同,拍手称快的感觉,并说是轻易否定不了的。而《三国志》和《出师表》(《三国演义》我就不用说了)又有确凿地说是三顾茅庐,这估计想推翻也不敢。于是就出来了一个自己的理论——两者可能都存在。且先有毛遂自荐,后不合,诸葛回乡,再有三顾茅庐。这一点说出来真是震撼啊!怎么看都不如还没有三顾茅庐呢!而且肯定了是三顾三谈,最确凿的证据居然是杜甫的一句诗!什么叫做文学的魅力?要知道易中天最讨厌的不就是文学作品吗?他站在曹操立场上做的最大的贡献不就是彻底回避后世所有和曹操抵触的文学作品吗?他的品三国,不就是要用正史之说来颠覆《三国演义》,这部诋毁曹操的文学作品吗?最关键的是,这时候《魏略》《九州春秋》,这些偏正史书的地位怎么就这么高,甚至超过了《出师表》和《三国志》?事实上对于易中天,总的说来,哪里真正管他正史野史,民间传说还是专家意见,只要有益魏甚至吴那边的,无益蜀的,基本盖棺定论都是——这是轻易否定不了的,从逻辑理论上讲是非常通的,说不定也有可能等等。反之,实在叫人难以接受,实在荒谬,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等等。和《三国演义》对着干就是了。更另人惊骇的是,结束语倒是有一种不知廉耻的自知之明。——这可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说法,但这个猜想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呢?这倒真是一种古怪的语气,一时料想不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第一,显然清楚是自己开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伟大设想!第二,显然也非常清楚这个猜想很大胆,有点要过,没过!这第三,也是最严重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显然觉得这个想法不仅创新,而且还挺像回事儿。最期望的当然就是美梦成真,说中事实。所以用这样的口吻,但这个猜想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呢?其态度真是太形于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