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197贴子:1,285,311

评易中天之茅庐外传  (绝对原创,若有冲突,纯属故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评易中天之茅庐外传 

                                     (绝对原创,若有冲突,纯属故意) 




有人问,要是曹操遇到罗贯中?回答是,剁成蒜泥沾饺子吃.这倒是很符合曹操的性格,极妙.那么我要问,要是诸葛亮遇到易中天?难说.但是,付之一笑的可能性极大. 


做为一个不是很专业,但热血澎湃而有正常头脑和基本健全的逻辑思维的亮迷,研读易中天先生的任何书可以说都是一种煎熬,一种意志上的全面考验。当然,这其中品三国是药效最明显,副作用最强悍的。 



简单说一句不用废多少头脑的事实。从易先生或其所谓正史及正史延展中,不难分析出——诸葛孔明就是一只道德败坏,不通人间伦理的猪,或者妖精。(当然我能狠下心来这么说,完全是出于一种悲愤和无奈) 





借东风?是周瑜的。草船借箭?就是一派胡扯。七擒孟获?是纯粹的笑谈。空城计?锦囊妙计?一样都可能是曹操谋臣郭嘉大人的功劳,根本和丞相扯不上关系。火烧新野?无中生有。火烧博望?刘备所为。就连三顾茅庐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了!是三顾茅庐还是毛遂自荐?是三顾三谈还是三顾一谈? 
    

敢问还有什么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对不起,失败了。而且是劳民伤财,冒天下之大不为,至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是永远也洗涮不清的罪名。唯一受到易先生肯定的头号大功——使孙刘联盟。貌似有虚无实。忘却的忠诚变成愚忠,不听先主临终若阿斗不中,可取而代之的遗言。 
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可笑(苦笑)! 

惨绝人寰了点儿吧。 



我们现在就假设三国演义的一切都是真的,江湖上只有崇亮之风。那么诸葛亮是何许人也?——一个被神化了的人。而易中天笔下的曹操呢?——一个被人化了的神。我无言以对。不知道有没有人与鄙人之见略同? 



但是易中天,或许这么针对他这么说不对,有大大的问题,但有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置于死地而后生,至于亡地而后存! 



可以说,品三国最妙的就是第十六集三顾茅庐,看了的感觉就是心脏都快着了,火不打一处来啊!有比较搞笑的几点。 




一。 

《魏略》和《九州春秋》说诸葛是毛遂自荐,易先生当然非常认同,拍手称快的感觉,并说是轻易否定不了的。而《三国志》和《出师表》(《三国演义》我就不用说了)又有确凿地说是三顾茅庐,这估计想推翻也不敢。于是就出来了一个自己的理论——两者可能都存在。且先有毛遂自荐,后不合,诸葛回乡,再有三顾茅庐。这一点说出来真是震撼啊!怎么看都不如还没有三顾茅庐呢!而且肯定了是三顾三谈,最确凿的证据居然是杜甫的一句诗!什么叫做文学的魅力?要知道易中天最讨厌的不就是文学作品吗?他站在曹操立场上做的最大的贡献不就是彻底回避后世所有和曹操抵触的文学作品吗?他的品三国,不就是要用正史之说来颠覆《三国演义》,这部诋毁曹操的文学作品吗?最关键的是,这时候《魏略》《九州春秋》,这些偏正史书的地位怎么就这么高,甚至超过了《出师表》和《三国志》?事实上对于易中天,总的说来,哪里真正管他正史野史,民间传说还是专家意见,只要有益魏甚至吴那边的,无益蜀的,基本盖棺定论都是——这是轻易否定不了的,从逻辑理论上讲是非常通的,说不定也有可能等等。反之,实在叫人难以接受,实在荒谬,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等等。和《三国演义》对着干就是了。更另人惊骇的是,结束语倒是有一种不知廉耻的自知之明。——这可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说法,但这个猜想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呢?这倒真是一种古怪的语气,一时料想不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第一,显然清楚是自己开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伟大设想!第二,显然也非常清楚这个猜想很大胆,有点要过,没过!这第三,也是最严重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显然觉得这个想法不仅创新,而且还挺像回事儿。最期望的当然就是美梦成真,说中事实。所以用这样的口吻,但这个猜想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呢?其态度真是太形于色了! 



1楼2008-02-16 20:16回复
     
     

     
    二。 

    文中反复提到,诸葛亮必定要出山,相对于刘备需要他,他更需要刘备。最有分量的证据是说诸葛的那句,每自比管仲,乐毅。要知管仲乐毅是干什么的?一个每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留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这些理论说的貌似有理有据,最大问题也是最大的前提必须是,诸葛亮确实想出山啊!但是,我们就是有理由认为要是诸葛就是没想过要出山,完全就是道家思想的见证实施者,情况又如何呢?完全不需要讨论,说这么多都是没有用的。用一两个想要标新立异的史学家的个人观点罩住易中天的本意,罩住了,于是便可以认为诸葛亮精心选中刘备,甚至精心策划了这场名震八方的三顾茅庐的戏。当然还不失时机的顺便骂了一通罗贯中,不愧是聪明人!但除了你们之外的,不可数计的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文学家的更多的支持观点就完全可以忽视?!不要忘了,那一两个所谓很有建树的史学家,和你易中天不都是一类货色?以一家之言之言凭三国,怎么能作为根据呢?要我说,诸葛亮就是本本分分地想当个村夫,完全不想入世。这样原始的观点,从给出的有力史料看来,是根本没法推翻的。那么这诸葛亮的两集,就纯属造谣,扰乱民心! 




    三。 

    这一点若怒我的,是易先生经意或不经意的一个比喻。说,实际上刘备初入隆中,刚刚听了歌,看了山,便已肃然起敬。因此,当他亲叩柴门与童子对话,便有了些《西厢记》里面张生见红娘的味道。看到这两句话先是瞳孔放大,紧接一段又目不暇接。先肯定确实是相似的,又说,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是心气极高的人,决不肯随随便便就以身相许。先不搞什么性别歧视,说什么女流之辈,单是这个比喻已然是显而易见的笑里藏刀,别有洞天了。崔莺莺呢,大抵是想找个如意郎君的,这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诸葛亮呢?很难说了就。齐东野语罢了! 




    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不管才能到底如何,凭什么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好的印象,凭什么史学家,文学家和民众普遍都向着,崇拜着,敬仰着。而曹操呢?不管易先生为曹操做多少,这些都是事实。而相信这些也绝非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的丞相始终是夏雨雨人的,是楷模。 



    他的深居简出,他的随遇而安,他的甘之如饴,登山小鲁。 



    岂是一句,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发明家,就可以满足的。 



    曹迷还是应该恕己及人,哪怕笔下再生花…… 






    注:坦诚地讲,我对曹操是抱有很严重的个人成见的,所以恨屋及乌看待易先生也确实欠缺公正。但反过来讲,易先生对待《三国演义》,对待诸葛亮,对待蜀国,不也用尽诽谤之能事吗!对待曹操,郭嘉,周瑜,不是抱着成语字典没完没了地夸吗!没有人是始作俑者。 



    从品三国来看,我也很喜欢易中天的历史,很喜欢曹操的奋斗史,甚至说是喜欢曹操的了。但无可就药的悲剧性格和正派作风还是使我在维护丞相利益的道路上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更何况,有句古语说得极妙——树欲静而风不止…… 
     
     
    


    2楼2008-02-16 20:16
    回复
      2025-09-05 07:1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想要呕吐的尽管来吧,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鄙人善改


      3楼2008-02-16 20:20
      回复
        陈寿本人并不是军事家(易中天也不是),军事上的东西他不见就得懂多少,他对诸葛军事能力的评价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不能说是权威意见,因为他仅仅是个写书的文人,负责整理文史而已,真正在军事上的见解相当一般,他只是在就事论事,因为诸葛亮北伐失败所以认为诸葛军事不是所长,可他也不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又为什么会"失败",事实上,以魏蜀的国力差距,就是换孙膑,韩信来,一样"失败".首先要搞清楚,诸葛亮的北伐不是一定要打跨魏国,一口吃个大胖子,一夜之间蜀汉大旗插满中原,那是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北伐的目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主要是要给蜀国延寿.因为在当时,魏蜀虽然名义上都是"国家"级别的政权,但是事实上,说难听点,蜀给魏擦皮鞋都不够格,这种事态一直持续的话,魏蜀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最后被魏国吃掉.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只有以攻代守!谁都知道在同样的时间里坐守的话,魏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将远远大于蜀国,这样只会拉大之间的差距.而北伐,就是为了削弱魏国,是延长蜀国寿命的唯一途径,运气好,可以大捞一笔,而即使不成功,魏蜀之间的差距至少不会在和平时期那样差得越来越大,蜀汉政权可以多存在几年,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而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由于诸葛的北伐,魏国是国力大衰了的.所以不要以为北伐就是一定要打跨魏国,打不垮魏国,进不了长安,洛阳就是失败,这是小儿之见.只要是削弱了魏国,蜀汉得到了喘息的时间,就可以认为北伐是成功了!至于后面的事,就交给后面的人去做.谁也不可预计.(谁会想到几十年后有个人为了和统帅争功而进行了一次不顾一切的自杀式军事行动呢,谁又会想这个人的运气是如此之好,好到诸葛瞻竟然不明地利,梓潼,成都居然会不战自降呢....) 
        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要总说5次北伐都没成功,不要以为一定要打败魏国,坐进长安城才是成功.请始终记住,诸葛亮的北伐是在以弱攻强,以攻代守,是夷陵血本无归和南方诸豪强趁机起事后稳定蜀国,延长蜀国命运的唯一选择,缩小了魏蜀国力的差距,已经是成功了.以为诸葛亮的北伐结果就一定是要席卷中原,"复兴汉室",这本来就是在用神仙的标准来要求诸葛亮,诸葛亮当然办不到,反过来,因为办不到很多人就以此来踩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试问哪个人能做到做神仙才能办到的事呢???用神仙的标准要要求人,人自然办不到,而办不到就要被批,这恐怕很不公平吧. 
        另外很多人拿刘备入川,攻汉中不带诸葛亮这一点来说诸葛亮不懂军事。有这样观点的人简直肤浅得可怕。领袖自己外出征伐,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前方征伐可否取胜,而是后方是不是守得住.你前方打不打得赢那是谁也说不准的事,谁敢说一出征就必胜?到时候前方陷入泥潭或者彻底败了,后方又被端了,哭?留下诸葛亮,是因为荆州地处魏吴之间,非诸葛亮不能守,蜀中方宁,各地主豪强非诸葛亮不能治。入川,刘备面对的是相对弱小的刘璋,留给诸葛亮的却是强大的曹魏和孙吴,攻汉中,留下了一个还未治理的西川,下夷陵,带走全部精锐和大半将领,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只留下相对少数的军事力量,却让诸葛亮来坐镇成都,面对曹魏。可以发现,刘备总是留下疑难杂症给诸葛,自己去捡相对较软的柿子。如此得到英雄的器重和信任,诸葛亮何以被那些"高人"大谈军事能力不行?大后方的稳定才是第一位的,高于一切,大本营都没了,还搞什么搞?这么重要的工作会让不懂军事的人来完成?留守大本营就是不懂军事的证明? 
        <<三国演义>>的确是神话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但是不是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就很菜,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确实很厉害.这么说吧,如果照百分制,演义里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是120(胀爆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至少都是98(给99,或者100也并不夸张). 
        看看历史上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人怎么评价诸葛亮再来评价诸葛亮吧.真正带兵的人,运筹帷幄的人,如司马懿,桓温,李靖,刘伯温等的评价我看怎么也别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的文人的评价权威,更有参考价值.诸葛亮政治是厉害,军事同样厉害.不是什么"诸葛亮最厉害的不是军事而是政治".这是纯文人的看法,因为纯文人根本不懂军事,他只会从结果反着去推过程. 
         
         
         作者: 222.210.111.* 2008-2-16 15:1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关于时下对诸葛亮的评价的一些想法 
         太长了 

        诸葛军事上太谨慎,用人也不够准 

        的确有欠缺的.. 
         
         
         作者: 紫色の梦幻 2008-2-16 20:00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关于时下对诸葛亮的评价的一些想法 
         军事上太谨慎是因为蜀汉久那么点儿本钱,拼光了谁负得起这个责?用人也不够准我想是指马谡,可是不用马谡又用谁呢?用比如用魏延或者赵云来守街亭,那魏延和赵云本来的工作又由谁来完成?夷陵之战蜀汉将领是死的死,降的降,能用的人就那么点儿了,再说之前马谡并没有污点,反而表现得很不错,不用马谡用谁?有人说诸葛亮不培养新人,用马谡不就是在培养他么,而且给他的担子并不是很重,不像魏延,赵云他们要完成的工作那么复杂和危险,只要求你把街亭给我守住就成,别的什么都别做,死守几天就是大功一件,我来善后,可惜马谡是自己"违亮节度",没守住,能全赖诸葛亮吗?汉中之失,夏侯渊败死,曹操没责任?早就有人提醒曹操用夏侯渊守汉中很危险,怎么没人说曹操用人失误?说白了还是蜀汉国力太弱,经不起这样的"失误",而曹操就无所谓,没有夏侯渊,我还有一大把的诸曹,诸夏侯,五子将可用,本钱多.蜀汉拿不出人,正是夷陵惨败的后果. 
         
         
         作者: 222.210.111.* 2008-2-16 20:22   回复此发言


        4楼2008-02-16 20:32
        回复
          楼上转帖易中天吧


          5楼2008-02-16 20:32
          回复
            发现很多象LZ这样的人喜欢绝对的肯定某段历史啊~~~~那就是无知吧


            --------武的分割线----------



            卡哇依的小克撒,粉可爱的CHRIS ,超喜欢!ORZ


            IP属地:北京6楼2008-02-16 20:55
            回复
              可能是把,我虚心接受,

              但楼上成天整这么一破图,

              就是什么都不说,

              已然就已经很无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内在和外在都无知的实例.

              再有我在什么地方绝对肯定一段历史了?

              请公台明说啊?


              7楼2008-02-16 23:41
              回复
                有几点,
                首先,易中天貌似承认诸葛是军事家,但是只承认他是军事家,但不承认他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军事家,因为一个成功的军事家必须有带兵领兵能力,排兵布阵能力还有奇谋克敌能力
                诸葛虽然有前几种能力,但奇谋克敌真的不行,司马懿曾经就说过:“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曾经很肯定地说评价过诸葛天下奇才也,这是对诸葛的带兵领兵的一种肯定,确实,诸葛就像治理自己国家那样治理好了自己的兵营,撤退前进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这都是他的谨慎,但是正因为他的谨慎,不可冒险才使得诸葛虽5次进攻魏国无一得手,不采纳子午谷奇谋
                而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是必须有奇谋的,因为有奇谋就有了以少胜多的能力,这就像官渡之战,巨鹿之战,所以,论军事,诸葛永远跟曹操差一个档次(他应该和郭嘉融合一下,郭嘉有奇谋,但没带过兵,所以称不上军事家)
                而且蜀国是小国,实力无法和魏国抗衡,想打败魏国必须靠一些奇谋(如果魏国发生内乱也有机可乘,但当时魏国内部相对稳定,不会发生什么内乱)





                易中天还是肯定了许多诸葛的能力,比如那个说马谡那一讲,就是说诸葛亮对马谡事件的处理态度还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但是奇谋上确实没什么可说的



                至于三顾,不大了解,不好评价


                8楼2008-02-16 23:56
                回复
                  2025-09-05 07:12: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激动了
                  某是看三国演义来的,后来才看的品三国,对蜀对演义的感想都是正面的
                  罗贯中蜀派,魏吴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下不敢恭维
                  易中天魏派,他对诸葛丞相的某些猜测只是一家之言,在下也不尽信
                  不说诽谤和没完没了的夸,只说褒和贬,这两位态度之鲜明也只是不相上下


                  9楼2008-02-17 12:56
                  回复
                    至于9楼说的确实没错,我的情绪的确还没有完全沉淀


                    11楼2008-02-17 13:02
                    回复
                      我们的丞相始终是夏雨雨人的,是楷模。
                      -------------------------------------- 




                      光这句话就已经没有必要再讨论


                      12楼2008-02-17 13:53
                      回复
                        谢谢你的肯定


                        13楼2008-02-17 15:39
                        回复
                          不知到楼主走了没有,但不管怎样我有话对亮迷说.

                          易中天没有倒亮!!!也许这十分不可思谊,但的却如此.
                          以下的话,抱歉我必须用十分令你不爽的口气来说:
                          有这么一群混帐,天天叫嚷着易先生小人诸葛孔明之伟大岂是这么一个宵小之徒能够诋毁的. 孔明的一生千古流传,早就不须后人再加溢美之词了,反倒是对其批评十分难能可贵.
                          通读演义何曾见到诸葛亮的缺点?
                          人的一生真能达到这般境界?
                          文学是随性的,这种问题唯历史方能解答.
                          我知道泥们想的是什么,告诉你们我的答案:我相信易老师的人品.
                          连别人的品性都不想相信,谈何相信别人的话?
                          这一点达不成共识我们便无法交流.


                          14楼2008-02-17 16:26
                          回复
                            "这都是他的谨慎,但是正因为他的谨慎,不可冒险才使得诸葛虽5次进攻魏国无一得手,不采纳子午谷奇谋 "

                            ---------
                            别的不敢说,但是感觉还是亮吧里的人对于子午谷奇谋的理解最正确


                            IP属地:北京15楼2008-02-17 19:32
                            回复
                              2025-09-05 07:06: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相信易老师的人品


                              这句话我喜欢也认


                              16楼2008-02-17 2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