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心吧 关注:200贴子:4,394
  • 4回复贴,共1

跳出自己看自己,附身他人解他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题是在下于生活中与自己、他人相处的心理准则,前些日总结了自己对这句话的推导过程与要求,在此拿来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拙劣莫怪。


IP属地:山西1楼2014-08-17 15:54回复
    关于自我
    在下窃以为,自我庇护是自我反思与自我改进的最大绊脚石,许多需要面临抉择的刹那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组织令自己更舒适易接受的借口上而不是抉择本身之中。比如在坚持长跑中的某一天懒散不愿早起,我们会用“坚持了好久放松一天”,“今天事情太多好好休息一下”等理由来搪塞自己。而为倦怠辩护的情况一旦出现往往便不可收拾,我们会休息第二天、第三天……直至完全自我放纵。那时或许我们也会懊悔,有“早知道第一次就不该中断”之类的想法,但在今后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却会时常再重现放松-重复-习惯这一过程。
    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意志松弛、自我开脱与不甘心斗争的情况,最宜以他人的角度旁观并解析自己的心思。“‘放松’‘好好休息’不都是懒散的托词么,坚持一下就可以挺过去,哪值得为这么简单的理由中断啊。”仿佛是他人建议般的话在变为自我的强烈暗示时效果会大有不同,让自己跳出本我成为自己的监督者,可以对自我心思有更明确的判断,做更理智的决定。


    IP属地:山西2楼2014-08-17 15:55
    回复
      2025-08-20 21:48: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关于他人
      自小时的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便学到“与他人相处要换位思考”,却也仅是换“位”而已。例子再呈:
      夫妻吵架后良久。夫叹:“你也累了一天,我不该和你发脾气的。”妻应:“你这些天工作烦心事多,我语气不好也有错。”和好如初。
      这就是换位,即体谅他人的心情遭遇,站在他人角度思考,这于解决生活中小纷争的确大有裨益。但我个人认为,于研究他人心理而言,它还远不够,需要的是换心(附身)的方式。所谓换心,即将自己的思维与研究对象的尽可能保持一致,化自己为他人,以揣测其在各种情境下的心理特征。听起来困难,但操作却还是有迹可循。
      心思虽变化万端飘渺不定,但个人思维方式还是有其固定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包括个人经历、理想追求、于本人有较大影响的他人期盼与价值观等。将自己思维方式与研究对象保持一致的要求便是尽可能掌握其这些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心理暗示将它们安置在自己的身上,继而得出感同身受的心理活动。若是出现需安置感受的他人经历与自己过往见闻体会差距过大的情况,那便需要用到一些特殊心理模拟方法。我常用的有这么几种:
      放大法,加重相似心态程度。例:平日里对家人偶尔出现的疏离、不满等情绪放大拟父母离异者心理。
      剪拼法,各种有联系心态分解、再组合。例:妄想症心理、孤独感、狂躁感剪拼拟人格分裂心态。
      逆转法,倒置心绪得相反面。例:对自己某项爱好的喜爱程度逆转拟失去宠物者心理。
      以上运用熟练,换心(附身)方得掌握,对他人心理揣测才能颇具基础。


      IP属地:山西3楼2014-08-17 15:56
      回复


        4楼2014-08-17 17:50
        回复


          5楼2014-08-19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