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中学化学课上的HI可逆反应:在已稳定的反应平衡中,加入三种反应物中的任意一或两种,平衡都会移动至一个“使整个系统的要素改变量最小”的状态;物理课也讲到过,电子可以自发地从激发态跌落至非激发态,或自发移动至低电势处,反之则不行……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让我联想到物质世界似乎有一条通用的规律:惰性——一个高墒系统在发生降墒的改变后,总是有跌落回原先状态的趋势,即使不能跌回去,也要尽可能地靠近原状态。后来想想其实这就是白话了的“墒增原理”嘛~
那么让我们想像一下——在宇宙超膜上一块“空空如也”的区域,拥有大量因量子涨落而“瞬生瞬灭”的微观存在。其中的很多会“很偶然”地处于激发态,充满能量。
把某个处于激发态的、充满能量的微观存在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显然它的墒需要增加。但对它而言,它拥有的能量是因量子涨落而“无中生有”的,它无处转移这些能量。于是为了增墒,时空便在这系统中出现了,并且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不断膨胀,试图在系统内部抹平能量、以及由能量中“沉淀”出的物质的存在痕迹——通过空间的膨胀和时间的运行,物质与能量将越来越稀疏,无限接近宇宙超膜上原先“空空如也”的状态。
如果从宇宙超膜的视角观看,由于跳出了系统中的“时空”概念,我们会发现一个微观存在出现,“瞬间”又消失,正是量子涨落的现象,狄拉克之海的一个涟漪。
从0中来,回0中去,激发它的“能量”是1,而抹平它的“时空”是-1——正如我们身处的宇宙。而我认为,这是一个更高层面的代偿机制。
再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试想引力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孰因孰果的关系,而是更高层面的一种系统内代偿所带来的表象。因为引力代表了平滑时空的压缩、“-1”的集中;而物质其实就是能量的沉淀、“1”的集中。
当质能以“偏物质”的形态存在,“1”集中在系统中的一隅时,为了保持一个趋近于“空空如也”的0的状态,系统便调用更多的“-1”也就是时空,聚集于此,于是引力形成了。而当质能以“偏能量”的形式存在时,能量使少量存在的物质和依附于其上的自身在时空中扩散开来,这样系统中处处都是趋近于“空空如也”的0的状态。
总之,无论何种情况,在超膜上,此系统都将处于或趋近于一个“空空如也”的0的状态。对于超膜这个大系统来说,纵使无数个小系统中都在激发着创始级别的“能量”创生,只要有“时空”的代偿机制在其中起作用,超膜自身就“永远”是不增不减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让我联想到物质世界似乎有一条通用的规律:惰性——一个高墒系统在发生降墒的改变后,总是有跌落回原先状态的趋势,即使不能跌回去,也要尽可能地靠近原状态。后来想想其实这就是白话了的“墒增原理”嘛~
那么让我们想像一下——在宇宙超膜上一块“空空如也”的区域,拥有大量因量子涨落而“瞬生瞬灭”的微观存在。其中的很多会“很偶然”地处于激发态,充满能量。
把某个处于激发态的、充满能量的微观存在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显然它的墒需要增加。但对它而言,它拥有的能量是因量子涨落而“无中生有”的,它无处转移这些能量。于是为了增墒,时空便在这系统中出现了,并且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不断膨胀,试图在系统内部抹平能量、以及由能量中“沉淀”出的物质的存在痕迹——通过空间的膨胀和时间的运行,物质与能量将越来越稀疏,无限接近宇宙超膜上原先“空空如也”的状态。
如果从宇宙超膜的视角观看,由于跳出了系统中的“时空”概念,我们会发现一个微观存在出现,“瞬间”又消失,正是量子涨落的现象,狄拉克之海的一个涟漪。
从0中来,回0中去,激发它的“能量”是1,而抹平它的“时空”是-1——正如我们身处的宇宙。而我认为,这是一个更高层面的代偿机制。
再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试想引力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孰因孰果的关系,而是更高层面的一种系统内代偿所带来的表象。因为引力代表了平滑时空的压缩、“-1”的集中;而物质其实就是能量的沉淀、“1”的集中。
当质能以“偏物质”的形态存在,“1”集中在系统中的一隅时,为了保持一个趋近于“空空如也”的0的状态,系统便调用更多的“-1”也就是时空,聚集于此,于是引力形成了。而当质能以“偏能量”的形式存在时,能量使少量存在的物质和依附于其上的自身在时空中扩散开来,这样系统中处处都是趋近于“空空如也”的0的状态。
总之,无论何种情况,在超膜上,此系统都将处于或趋近于一个“空空如也”的0的状态。对于超膜这个大系统来说,纵使无数个小系统中都在激发着创始级别的“能量”创生,只要有“时空”的代偿机制在其中起作用,超膜自身就“永远”是不增不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