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的一件事情是,现在不可以对当代乐迷群体做出这样的分类:严肃艺术音乐类型听众和非艺术性音乐听众。对于后者来说,音乐并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仅仅只是娱乐消遣,甚至可以说只是调节日常乏味生活的一味调料。一旦有新的更加刺激感官和肉体的娱乐方式被发现,他们就会立刻将音乐丢到一边,而对于前一类严肃乐迷来说,的确真的只是特殊的那一小部分群体,他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意义是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跟爱情和宗教相提并论。渴求中的民主时代,自由选择是价值核心,包含的内容正是自由体制之下遍地都是自由的果实,对于音乐的趣味选择也自当如此,在趣味选择的多重性之外,也肯定会产生不同音乐趣味群体之间相互的鄙视,嘲弄和攻击,很多时候严肃音乐乐迷会瞧不起大众群体,例如在RADIOHEAD吧里现在出现的现象,看起来,以Q为代表的吧友似乎难以忍受严肃实验音乐所带来的黑暗,嘈杂和琢磨不透的诡异氛围。多年以前,那时候的吧友似乎有点逆来顺受的倾向,满足于严肃实验音乐爱好者的各种推荐,即便觉得难以忍受而不再去听,也不会产生攻击心理,不过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很快就有了变化,RADIOHEAD吧并不漫长的吧史提醒我们,过去那一小拨严肃实验艺术音乐乐迷的美好时光已经不再,RADIOHEAD吧不知不觉中已经过渡到了一个“群氓时期”,这些严肃实验音乐乐迷必须要领教一下“大众的逆袭”,并且必须要接受“无知者无罪”,还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听得越多,接触的越抽象晦涩就越装逼”。在后现代文化潮流蔚然成风的当下,此类思想渐成主流,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一点也不奇怪会出现像Q这样的吧友,而《你们天天在这里装逼,累不累啊》这样的帖子能够得到相当之多的支持,还是多少会让人觉得惊诧莫名。这种思想的流行,会使得我们产生”真正的乐迷应该是怎样的?“这种奇怪的疑问。也让很多人对时代潮流之下新音乐的发展困境产生了很大的担心。确实是这样,在”为大众作曲“方面有很多音乐家和评论家认同一类观点,甚至比Q吧友的观点走的更加偏激。这些音乐人不仅仅只是理念上”反对严肃音乐“这么简单,在曲风大众化的基础上甚至走向堕落,一味消极的去迎合部分人的反智化胃口,似乎要名正言顺的去成为”通俗流行音乐代言人“,我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他们是真的在”为民代言“吗?或者意图就是在自我炒作?我也相当能理解这位Q吧友对于严肃实验音乐文化还有该类型音乐乐迷的愤怒和嘲弄,毕竟21世纪的音乐文化不比过去,变得更加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去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艺术有面向大众化的必要性,音乐家也有必要走入群体避免过于孤高,对镜自怜,即便如此。Q吧友的言论显然还是过火的,因为部分严肃音乐人不食人间烟火,部分严肃乐迷鄙视前一类乐迷,就将吧里所有的乐迷一棍子打死,统统跟”装逼“联系起来。便气急败坏的认为这类作品不是人能听得懂的,听得懂的人全是在装逼,诸如”逼格再高依然是在装逼,就像你吃屎的姿势再优美也不会让人觉得很美味。“此类言谈,不甚了了,难道不是在高声宣传严肃音乐艺术一无是处,吧里的乐迷都是在装逼?严肃音乐乐迷爱装逼实际上就是个伪命题,人爱不爱装逼,跟是不是radiohead吧的,是不是听严肃音乐的有什么关系?而且音乐艺术本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事艺术活动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准,否则就很难解释纳粹一边听贝多芬一边杀了那么多的人。要求音乐去解决实际生活中人跟人的摩擦问题,是毫无理由的苛责。人们通常在意的是音乐艺术能给人带来些什么,却不懂得现代严肃音乐的价值往往体现在不断提醒人们音乐自身的消极性和不确定性:如果失去音乐,我们还能干什么?如果严肃音乐家和他们的乐迷群体都从心底瞧得起那些普通大众听众,他们还配得上叫严肃音乐家和严肃乐迷吗?如果严肃音乐家和乐迷不为艰深晦涩的严肃音乐而感到骄傲,严肃音乐又何来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