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无言吧 关注:66贴子:14,374
  • 0回复贴,共1

关于人性中善的伪装性的再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人性中善的伪装性的再分析 

人性本善本恶的问题,我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也是老生常谈了,简单解释一下人性善恶说为什么不成立 
孟子解释人性善恶时提出了怵惕恻隐之心的概念,就是比如你看见小孩掉井里,瞬间本能反映一定是把他拉上来而不是在扔块石头压上,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小孩爱父母,进一步友兄弟,爱亲戚,爱朋友,爱周围的人等,说明人是有恻隐之心有爱心的。 
之所以说他证明不了人性本善,在于你把它反过来看,如果你和小孩一起掉井里,你的瞬间反映肯定是踩着小孩自己爬上来,周围的人和朋友比起来你更爱朋友,朋友和父母比起来你更爱父母,而爱母亲起源于你爱母亲的奶水,如果你恰巧有个兄弟姐妹跟你抢奶水,你肯定会打他而不会让他先吃,这样捣起来你最爱的还是你自己,所以人性是恶的。 

由上面的分析,人性确实是无所谓善恶的,从这个角度,毋宁说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更合适一些,趋利避害性是先天的,正如你无意识手碰到了钉子,本能反映肯定是手缩回来而不是伸出去让自己扎的更深更疼,此处趋利避害性应理解为人的有意识的趋利避害,跟动物的应激性是有区别的,不过多分析。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和事物,按不同性质分成真善美,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物按不同性质分成假恶丑,此处利、害可以广义理解。所以,真善美假恶丑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划分出来的。如果脱离人的主观意识,什么叫真什么叫假,假本身也就是真,真的假。 
所以,对于人和事物本身来说,他们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观念存在于“我”的意识中,然后“我”再用我的这个观念去衡量外人外物,对“我”有利的我就叫他是善的,有害的我就叫他是恶的。而且对外界事物来说,我们眼中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一时一事对你有害不等于永远对你有害。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会按自己趋利避害的原则形成一个善恶的标准,但每个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各按自己的标准行事,还是会乱套,所以最终大家会最大程度的达成一个善恶的共同标准,这个标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因为这套标准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对大家都有利。 
为什么能够形成这么一个善恶的共同标准呢,还要从人的趋利避害性说起,它决定了人是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厌恶对自己有害的东西,甚至会消灭有害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小孩子喜欢打邻居家的玻璃,这件事他做了高兴,高兴也就是对自己有利,但最后却招致邻居和自己家长的批评,对小孩子而言,批评这个“害”比打破玻璃带来的利大多了,所以他以后就不敢再打别人家的玻璃了。 
按这个思路,一个团体是可以最大限度形成一个善恶标准共识的,我们一般提到的善恶这两个概念,是指的达成共识标准里的善和恶。所以这个共识的善恶,它们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这个共识的善恶标准与自己私人的善恶标准是有矛盾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在遵守着这个共识的善恶的标准,而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那套标准,为什么人们必须遵守共识的而压抑自己的呢,涉及到遵守哪个标准对自己更有利的问题,按这个共识的善恶标准,一个人为善,对别人有利,别人喜欢你,也就会换来对自己有利,会遭受更少的惩罚,更少害。如果按照自己的善恶标准行事而违反了公共标准更有利,你就会按自己的标准行事了,如果因此侵犯了公共的善恶标准,在大家眼里,你的所做就是恶的,而且你也知道在大家眼里你是恶的,只因对自己更有利,你一直再这么做而已。如果这个团体有强大的监督机构,某个人违反公共善恶标准行事会给这个人施与更大的害的话,他就只能改回来尊重公共的了 

你压抑了自己的善恶标准而遵守共识的善恶标准,那么在别人看来,你就是善的,但你的遵守也就是后天的,也就是伪装的,这个观念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且易先生说的恶是不能也不会被人伪装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我以前没理解到位。 


1楼2008-02-01 12: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