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雨天边吧 关注:273贴子:12,201
  • 12回复贴,共1

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十大软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十大软肋  
 大学排行榜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呢?不外乎是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学生家长择校、高等教育市场化、经济利益驱动、大学树立名声和企业择才等几个方面的需要。高校在大学排行榜中名次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在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树立自身名声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历年的大学排行榜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特别高教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等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国官方公开声明不搞任何排行榜,目前在中国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大学排行榜研发情况类似,大学排行榜也基本上都由民间研究机构发布,据调查自1987年国内共有17个单位发表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但是这些民间机构因其自身研究实力和研发角度的不同,每年在推出各自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之后都在中国高教界都在学者和各高校学子间引发激烈争论与论战。2004年就发生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等中国顶尖级高校的领导在公开场合炮轰中国大学排行榜的事件。    

  下面就笔者一点粗浅认识来分析一下现在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软肋之所在:    

 
 



1楼2008-01-25 18:02回复
    2、高校评价体系不适合中国国情,评价思想差异较大导致高校名次相差甚远   

      目前中国高校排名评价指标体系不是生搬硬套抄袭国外大学排行的做法,就是号称所谓“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网大号称“从消费者角度评估中国的大学,力求反映大学的办学效益”,广东科学管理研究院标榜“唯一解决了不同类型大学相互比较的大学排名”,而中国校友会则更是号称“中国第一个排名指标最全面的大学排行榜”。但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看过他们的评价指标后很多说这些评价不仅不科学、不客观,且有些简直就是在偷换概念,根本无法全面客观评价中国高校的水平。部分指标很是荒唐,不是看总量就是什么人均,如每千名学生人均国家重点学科数,在校学生人数和研究生报考人数等等,让人看到后哭笑不得,国家重点学科多少反映了一个学校学科实力体现,好像和在校学生人数没有太大关系。个别排名为提高文科院校的排名,采用了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一数据作为指标,但确忽视与其同级别的理工科院校非常看重的国家理工科研究基地这一指标。总而言之,大多排名的指标给人感觉都是在凑数,很难有说服力,而对于学校声誉、入学分数、毕业生就业率和收入等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指标却置之不理。  


    3楼2008-01-25 18:02
    回复
      2025-08-19 20:32: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高校评价指标变动频繁,导致排行榜中高校排位波动过大   

        目前中国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动性过大,很多指标是去年有,今年缺不见了。对于任何一个排行榜来说,如没有相对稳定地评价指标,那据此排出的排名能客观吗?能有说服力吗?能被人认可吗?个别评价指标是改头换面了,可实际上指标数据采集却没有任何变化,如去年评价指标叫学术声誉,今年就改叫学校声誉,但调查对象却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指标只能有说服力吗?各排行榜评价指标频繁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排位的跳越性超常,比如在某排行榜中河海大学去年列65名、今年第81名,北京林大去年列90名、今年未进入前100名,某些高校排名在一年之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   

        5、排名的指标数据可信度低,个别更是滥竽充数   

        目前中国的各个大学排行榜尚未完全公开所采用数据,也没有具体说明排名数据的来源 。大都排名只有公开评价指标得分,却无原始数据和具体数据的来源。目前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都没有公开过原始的排名数据及其来源,中国校友会虽然公开的原始数据当没有完整说明数据出处。这些排名机构所采用的排名数据当中很多更是几年以前的数据,用几年以前的数据来评价现在高校的水平,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凑数。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指标当中有上年度国家级科技奖励一项,但该机构的2004年高校排名是2004年1月份推出的,可当时2003年国家科技奖励成果还在评审当中,他们到底从哪里得到数据的我们不得而知,这样地排名数据是很难有说服力,同时也是导致这些排名备遭批评的主要原因。  


      5楼2008-01-25 18:03
      回复
         6、排行调查缺乏独立性、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   

          任何排行榜的关键在于独立调查的公正、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权威性,而商业化的运作很可能会影响到评比的客观性,甚至有可能出现“交钱就落名”的情况。目前各机构的相关调查问卷都是排名机构自己回收、审核和统计,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对外公开原始的有效的调查问卷,同时调查问卷回收比例过低都影响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情况。目前这些机构仅仅是通过自家网站和信件等方式对自己选定的一小部分调查对象展开调查,由于这样的调查局限性太大,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且很多排名机构的调查对象(单位和个人) 都声明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调查,排名机构是否在伪造调查数据,我们不得而知?   

          因中国高校主管部门、所属行业、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区域、学生就业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的不同,各高校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和声誉也有很大差别, 像清华北大这样在中国任何地区都有广泛影响的高校不多,比如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影响的差距就非常大。所以只有扩大调查的地区、调查对象才能全面、客观反映出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6楼2008-01-25 18:04
        回复
          8、排行榜商业化运作,金钱驱动排名   

            中国的大学排行榜主要由民间机构、公司和门户网站等发布,基本是非官方的机构来运作,那到底是动力驱动他们来运作大学排行呢?除了学术研究的原始驱动力之外,个人觉得就是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才是这些机构的研发排名的最大驱动力。   

            1999年网大在推出网大第一个中国大学排行榜之后就出版了排行榜书籍,不仅赚够了眼球一夜成名,而且一夜暴富,一举发展成为了现在“一家在大中华区域发展教育产业及相关教育技术产品的专业化集团公司”,每年推出排行之前,网大公司也是中国众多高校领导拜访考察的热门地方。而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除了每年出版了《挑大学选专业》一书外,还经常应高校邀请到各大高校作学术报告,在2003年该院武书连研究员中国大学排行榜“黑钱”事件,一时间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当年中国教育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而2002年大学园网站关闭,武书连与翟应龙分道扬镳,无不与利益分配有着直接关系。而在中国校友会刚刚启动的2005年大学排行榜评选活动中也推出手机短信投票等业务,这些做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对于这些排名机构的这些行为不想说太多打击的话,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要想研发出全面、客观的大学排行榜还真不可思议


          8楼2008-01-25 18:04
          回复
            9、排行榜引发是非不断、争论不断,以炒作为目的真假官司时有发生   

              历年排行榜推出之后,各高校对此的态度也不同,认同就在学校宣传的资料中显著标明,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就在学校网站和招生宣传材料明确标明。不认同的就通过各种媒体提出质疑,如中国人民大学的顾海滨教授就通过媒体来反驳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排名。同时因为排行榜版权招侵权、商业利益分配不均和新闻炒作等原因也引发了不少真假官司。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郭军辉因不满网大将其母校列在排名榜的第25位,将网大告上法庭。要求禁止其排名活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对“网大高校排行榜”提出质疑。华东师大称“网大排名”损害学校声誉。2000年武书连致函tom.com,指出TOM网站刊登《中国有多少大学排行榜》是一种侵权行为,要求TOM采取措施,停止侵权。2001年武书连因tom公司侵犯其2001年大学排行榜权利将tom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其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刊登向原告赔礼道歉书,定额赔偿原告30万元人民币以及承担与诉讼有关的全部费用。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拒绝参加网大中国大学排名。2002年武书连指责合伙人翟应龙的关于其身份的解释“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没有一句真话”。  


            9楼2008-01-25 18:05
            回复
              10、排行榜映射出“酸葡萄心理”,对待排行榜缺乏理性认识   

                目前中国高校对外的宣传资料上,有很多“虚假”信息,在某些高校宣传资料上不是说自己历史悠久就是实力雄厚,可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实力有多雄厚呢?我们在这些高校的资料中是无法得到真实的信息。部分高校更是将一些兼职院士和教授等都也算成学校炫耀的资本,说什么拥有多少院士与教授,岂不知当中有非常大的水分。而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就是让那些以前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暴露出来,也成为中国的大学排行榜备受攻击的缘由。    

                对大学排行榜的攻击、各校学生教师间的口水战都是因为心里不够成熟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学校排名比想象中的低了,连大学排行榜的排名资料都没有仔细研读过,就对排行榜和排名机构展开劈头盖脸的批判,有些更是发展成为人身攻击的地步,而且还牵扯上排名负责人就读的学校。复旦大学的领导建议民众以开放平和地心态去看待大学排名,不以一时领先而自喜,也不以一时落后而沮丧;从排行榜中注意自身的弱项和别人的强处,并以此来激励自己。而不能一味了去攻击排行榜。应依据对排行榜的观察与分析,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引导高校的发展。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以上仅是本人对中国大学排行榜一点看法,和大家共勉。


              10楼2008-01-25 18:05
              回复
                同时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组合,涌现出一大批综合实力雄厚、发展势头令人刮目相看的高校新贵,给很多老牌院校的地位以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都因合并综合实力一下子跃居中国高校前列。而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老牌院校因为没有合并而相对来讲综合实力有所下降。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两大高等教育评价思想诞生,比较高校实力时到底看“总量“和还是看”人均“呢?为此双方争论不休。从目前中国各大排行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他们恰恰体现了以上两大高校评价学术思想,如网大排名看重“人均”,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看重“总量”,而中国校友会似乎在人均和总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但严格来将还是“总量”。这两个学术阵营都有不同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为其摇旗呐喊,而因评价思想较大差异导致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排行榜中排名位次相差甚远,如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在各排行榜中的名次就相差很大


                11楼2008-01-25 18:15
                回复
                  2025-08-19 20:26: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软肋


                  12楼2008-01-26 13:26
                  回复
                    顶。


                    13楼2009-11-02 13:47
                    回复
                      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十大软肋   
                      大学排行榜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呢?不外乎是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学生家长择校、高等教育市场化、经济利益驱动、大学树立名声和企业择才等几个方面的需要。高校在大学排行榜中名次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在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树立自身名声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历年的大学排行榜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特别高教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等关注的焦点。       
                      


                      14楼2009-11-05 08:36
                      回复


                        15楼2009-12-09 17:23
                        回复
                          关注。,


                          16楼2009-12-10 15: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