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这个不敢当,抱石也只是初窥门径,研究两字是万万当不起的.
刚才大致翻看了几位的贴子,有些看法,愿与各位共勉之.
个人以为,旧诗初入手时有两点极要注意:
其一者,不能流于叫嚣。以时语入诗,与时俱近,当然极佳,但这个时语应是提炼加工过的,以合于旧体诗词的美学要求,而不是句句如口号。试取郭沫若解放后诗词读之,无一首无时语,然俱惨不忍睹。复以现代老干体喻之,什么“万众一心兴大业,光辉特色耀千秋”“回归港澳先行范,返本台澎应运跟”之类,如论格律对仗,无间矣,然还是令人不忍卒读。
反取网络诗词高手如莼鲈等人作品观之,多感慨民生,贴近现实,然千回百折,意境深远。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谓,与以写时事为名而叫嚣口号之类的诗作相较,其差别何止一天一地?
其二,注意不要一味地堆砌。这也是很常见的毛病,就算是不少掌握了格律要求的熟手都易犯。他的笔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古人留下来的一大堆意境和熟语。
很多年前胡马歪评现代诗词,就曾抓住“未识春风先识雨,不留明月却留云”这种句子大作文章,把云雨连在一起,而将整首词都给歪解得可以令原作者从此无脸见人。
而之所以能让他有这种机会歪评,就是因为写者下笔时一味堆砌,将一堆唐宋笔下的风花雪月扔入作品中,却完全不去考虑这些东西集中在一起到底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我记得以前就有人写过“踏雪邀君过,缤纷看紫薇。”这样让人发昏的句子。至于前句微雨,后句忽然斜阳暮,前句冬,后句忽然夏的情况,更是仰俯俱是。
临屏未及细想,随笔泛泛而论,不当之处,尚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