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像这种:
魏国宰相公叔痤病危的时候,魏王问他谁可以继任,他推荐了门下舍人商鞅,魏王说相国老糊涂了,公叔痤见魏王不用他,就劝他把商鞅杀了,别让他辅佐别国,魏王笑而不语。
魏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商鞅,说我推荐你接替我的职位,魏王不愿意,我就劝他杀了你,免为别国所用,我尽了臣子和宰相的义务,现在我要尽我主人和朋友的义务,告诉你魏王要派人来杀你了,你快逃吧。
晋国发生反乱,羊舌兄弟也被牵连,被老臣祁奚保了下来,弟弟想去登门感谢,哥哥说人家不是为了私交,你去肯定不让进门(“彼为社稷,非为我,往谢,必不纳”)。果然弟弟去了之后被人轰了出来。“我跟你们没有什么私交,我保下你们纯粹是为了国家利益。你们不必来谢我。”
晋悼公问祁奚:你看谁适合做中军元帅?(当时也是最高执政官,春秋时期文武不分)。祁奚说:“解狐不错”。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回答:“你问谁适合当中军元帅,没问谁是我仇人。”(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之后不论唐宋明,都有大臣拉帮结派地斗,像这样的君子,已经没有了。
周天子割让八座城给晋文公,有一座叫“原”的城不肯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说,攻城三天,三天攻不下就放弃了。到第三天,眼看就要攻下了,时间到了,晋文公舍不得,但还是依照诺言撤走了,那座城的人感慕晋文公高义,也就找人追上离开的晋军请求归顺。
晋国大夫士逃难到秦国,想回晋国,他设计出使晋国,并先让秦穆公对着黄河发誓好好对待他的家人,秦穆公事后发现上当,虽然不情愿,也就把他的家属送回晋国。
晋灵公派人行刺赵盾,刺客看到赵盾早上早早起来穿好朝服考虑国事,累得睡了,觉得这样国家栋梁不该杀,不杀又不能完成任务,就触树而死。
智伯以国士待豫让,智伯覆灭后,豫让化妆变音要去行刺赵无恤,被赵无恤发现后,敬佩他是个有理想的勇士,放了他,第三次被抓之后,赵无恤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他用刀刺,让他了却心愿。
卫国一次内乱,大夫石碏平定了叛乱,他的儿子参与了叛乱,卫国人念他功大,都想免了他儿子的罪,可他力排众议,一定要当众处死自己那个参与反乱的儿子。相比之下,之后的赵盾就不如他了。
赵盾的手下杀了晋国国君,史官董狐写“赵盾弑其君”,赵盾去跟他解释,当时赵盾在晋国的权势,想杀谁杀谁,先、狐等从亡重臣也被他清洗,但是他就是不敢动董狐,只好让他这样写。
同样在齐国,崔抒因为齐国史官写“崔抒弑其君”就杀掉他,换他弟弟来写还是这句依旧杀,杀了兄弟三个人,第四个人依旧如此,甚至邻国的史官跑过来要接替岗位,他也终于屈服了,不再杀史官兄弟的第四个弟弟。
晋国识破了秦国准备逃跑的计谋,设计在退路上拦截他们,晋国的将军大喊说“我们应该堂堂正正地击败敌人,而不是用计谋打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