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双卿吧 关注:546贴子:23,868
  • 2回复贴,共1

苦命才女——贺双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1-20 18:39回复
    贺双卿(1715——?),字秋碧,江苏丹阳人。据其同里史震林《西青散记》载:双卿生在绡山一农家,“负绝世才”,“秉绝代姿”,嫁金坛村夫周某,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因此作品多散佚,流传下来的词只有14首,后人辑为《雪压轩词》。
     贺双卿是勤劳受苦的农妇,又是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别具风格,自成一家。正如清代词学家黄燮清所说:“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曲曲写来,头头是道。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
     贺双卿出身于农户,自小聪慧,在学馆旁听三年,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入了吟诗作文的门。善师能文的她,比其他的农村姑娘多了一份含蓄与深度,虽有卓越的才华,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到了出嫁的年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给了一户周姓农民。与丈夫不仅没有情感上的沟通,而且常常受到丈夫和婆母的虐待打骂。特殊的经历使贺双卿的词不但感情凄怨愁苦,而且格调清幽窈曲,意蕴深厚,耐人品味。
    《浣溪沙》
    暖雨无情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吹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她的头上。她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事。乍一开始还适应不下来,不是忘了这样、就是漏了那样,忙得焦头烂额,一旁坐着的婆母不但不帮上一把,还嫌她手脚太慢,这里不是、那里不对。 
      开头贺双卿在婆母那里受了委屈,还向丈夫悄悄诉说,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些抚慰。可是慢慢地丈夫听信了婆母的编排,也认定是贺双卿笨拙懒惰,常站在母亲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贺双卿伤心至极。 
      虽然自己整天户内外忙于劳动,仍不免受到挑剔与责骂。怒早、嗔迟,真是左右为难。夫悍姑恶,一切都看不顺眼。贺双卿是那么的无助,身体、精神上备受煎熬,心中的苦闷、忧愤、伤痛无以排遣,无处表达,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将满腔的幽怨倾诉于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诗词是她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寄托,生命中唯一的闪光点,夜晚独自一人,内心的思绪如泉涌流于笔端,内心的痛苦也如泉水延绵流长,“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句叙述着她的苦命与无奈,可她无力抗争,甚至还努力做一个克尽妇道的好妻子,向粗俗的丈夫暗付一片柔情。丈夫外出打柴,她在家中牵挂担忧;家中无钱交租,她典尽自己的衣裙,尽量为丈夫留下敝体的棉衣,这点点滴滴的柔情都记在了她的诗中: 
     《病后 两首》
    今年高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留得护郎轻絮暖,妾心如蜜敢嫌君。
    细纫麻绳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贺双卿是善良的,她的感情也是细腻的,常常借咏物来抒发自己
    的感慨。善于运用孤独、衰残、暗淡、凄冷的意象。抒绝望的情怀,为自己不幸的遭遇和悲凉的心境写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 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残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
    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还惊。
    作者通过对残灯的观察、描绘,创造出凄凉的氛围。夜晚,万籁寂无声,暮色中一盏残灯摇曳闪烁微弱的灯光,孤独凄冷,“独自恹恹耿耿”的残灯,如同灯下柔弱孤寂的作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无人陪伴的夜晚,有了残灯的相随,亦可聊以自慰。只是,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一个是即将熄灭的残灯,一个是被折磨、被伤害的双卿。看灯,也是在看自己,哀悼残灯的命运,也是在感叹自身的不幸,词中虽没有直言控诉压迫她的恶势力,然而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个封建社会中受尽侮辱、欺凌的女子的血和泪。
    


    2楼2008-01-20 18:39
    回复
      2025-08-31 18:49: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惜黄花慢 孤雁》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阑,倦飞误宿平田。
      词托咏孤雁,寄意遥深,情悲声苦,凄婉欲绝,实乃自抒身世之感。词中孤雁漂泊无依,分明是女词人自己一生孤苦凄凉的形象概括。作者以怜悯之心关怀着孤雁,似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孤独、它的无助,“暮霞散绮”,一只大雁孤独地飞翔于广袤的天际之中,“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作者以细腻的心设想着孤雁的感受,对孤雁关怀备至,一往情深。尤其下片殷勤寄语,无一不是发自肺腑,仿佛与一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共诉衷肠。篇中句句写孤雁,句句不离人。落墨虽在雁,意旨却在人,人雁相通,浑然一体。结语“夜未阑,倦飞误宿平田”,正是女词人明珠暗投,误落田家不幸命运的一个特写镜头。哀哉孤雁,悲哉双卿!陈廷焯所言:“此词悲怨而忠厚,读竟令人泣数行下。”
       贺双卿用寻常的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想,亲身经历,真实感受,透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
      这首词是为别韩西而作,细腻地表现了她内心抑郁的情绪,再现与女友分别使她堕入深渊的情景。巧用叠字抒情写意,堪与词作大家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媲美,并将她后半生的酸楚尽相倾诉。“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这首词,情境哀凄,词义悲苦。用双字二十余叠,丝毫不露牵强痕迹。末尾三句,“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更是余怨无穷,紧紧扣人心弦,令人动容。
       贺双卿患有严重的疟疾,在周家得不到调治,忽冷忽热经常发作,把她折磨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丈夫对她也就越来越讨厌了。有一次她提着竹篮去给田地干活的丈夫送饭,路上突然疟疾发作,倒在地上不停的寒战,好不容易挨了过去,她又跌跌撞撞向自家的田头走去。周大旺干活干得有些饿了,左等右等不见妻子送饭来,窝下了一肚子火。终于看见了妻子的身影,又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他顿时来了火气,顺手摸起身边的锄头便向贺双卿砸来。贺双卿大吃一惊,连忙丢下饭篮就往回跑去,脚下轻轻飘飘,头却昏昏沉沉。一路摔倒了好多次,才勉强摸进了家门。在《薄幸 咏虐》中,她以巧妙地比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既通俗自然又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惨命运,引起人们对弱女子的无限同情和对悍夫恶姑的异常憎恨。
      《薄幸 咏虐》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峨嵋不省。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咏。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秀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双卿患有严重的疟疾,这种病本是可以治好的,但在周家不仅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而且丝毫不体贴她,重活脏活仍要承担,“有药难医花症”,是因为 “受多少、蝶嗔蜂怒”。作者把自己比作花,把压制她的人比作蝶和蜂。常常“嗔”和“怒”,即使有药可以医治好她的病,也难以医治她心灵上的伤痛。这首词写得很巧妙,借写自己的病,来写封建势力对自己的压迫,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势力的憎恨。
       贺双卿所遇非人,繁重的劳作,丈夫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贺双卿的花颜玉容,却磨不尽她的锦秀才情。纸用尽了,便在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就用炭棒代替。婆母多次淫威大发,将她的笔折断,诗槁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她写诗的激情。也不在乎流下什么传世之作,她只为了用诗句渲泄悲郁、点染生活,为她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她也常常会想起婚前的生活,虽清苦,但内心是温暖与平静的,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如今唯有靠这点点回忆支撑着脆弱的心灵。如《望江南》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远山夕阳低。
      这是女词人伤春怀旧之作。全词笼罩在凄冷欲绝的感情基调中,透露出满腔的幽恨。她也有过美好的过去,有过情窦初开的青春年华,她似乎曾有过美好而甜蜜的爱情,有过自己的心上人,然而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拆散了有情人。上片“春不见”,暗指自己美好的青春韶华在自然的周而复始中一去不返,感叹往事不堪回首。下片“人不见”,所爱的人再难相见,即使相见,恐怕也因时过境迁而今昔非比了。当日焚香拜月温馨的一幕浮现眼前,却已成过眼云烟。看着曾娇艳的花朵也已渐渐凋落,感叹光阴荏苒,美好事物的不常在,却无泪沾衣,泪流尽了,心也碎了。往事已随花逝去,只留下淡淡的影子,眼前漂泊尽前事,恍若梦中。不幸的命运,正像眼前远山残照一样,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表情细腻婉转,凄恻动人,不雕饰,,凭自己感受,似从心底流出。
       贺双卿是一位普通的农孙女子,她遭受了不幸的命运,在艰难中拿起纸笔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的诗才在艰难中越磨越显出色,透出一种别样的艳丽。


      3楼2008-01-20 18: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