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还在高二,一个读过金庸的朋友问我,金庸笔下的侠客,最欣赏哪一个,我想了想,说,段誉。
朋友诧异的表情近乎夸张,道:“你居然喜欢小白脸儿?!我还以为你这样的女生会喜欢萧峰——段誉就是个小白脸儿啊!”
怎么也不该是段誉,可偏偏除了他,金庸先生笔下没有一个男人让我有好感。
萧峰不好么,有侠骨,亦有柔肠,豪气干云,大义凛然。若不是他过度倚仗自己的高强武功而忽视了情理的话,我最欣赏的,应该是他。
同金庸的大多数武侠小说一样以民族纷争为时代背景,《天龙八部》表现的由民族之正邪与人民之善恶激化的矛盾,更是让我为之扼腕。在“射雕”三部曲中蒙古族与汉族是被“正”与“邪”符号化了的民族,《天龙八部》中契丹人与汉人却是被还原了人类本性的普通人。书中两族人之间的排斥不过是民族偏见,而纷争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私和贪欲,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都一样。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遭受命运捉弄的萧峰又何尝是个理智的人?他的是非观中有太多个人情感色彩。那日逞一时之气血溅聚贤庄,死在他手下的人又何尝是罪该万死的?
那本来就是一个不讲理的年代,本来就是一个用拳头说话的地方。
萧峰经历了身败名裂、亲友亡故,最终还是领悟了:“大师是汉人,只道汉为明,契丹为暗。我契丹人却说大辽为明,大宋为暗……大唐之时,你们汉人武功极盛,不知杀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掳了我契丹多少妇女。现在你们汉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过来攻杀你们,如此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此时的萧峰已经不为自己是契丹人自卑,弃暗投明,不过一句笑谈罢了。
曾经的那些纷争,那些恩怨,那些义气,那些恨,那些痛,那些偏执的观念,此时再回头试想,还有何趣?
的确有些事情,非武力不能解决,但也有很多事情,为何非要用武力解决呢?
段誉曾吟李白的诗:“乃知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我欣赏段誉,是因他,不喜动武。他不想学武功并为此离家出走,劝架的时候书生气十足。倒是颇有君子之风。
后来那个朋友提到段誉,仍不忘用“小白脸儿”打趣我。我跟他说:“你难道不觉得段誉‘和为贵’的思想很难得么?或者说大理段氏的治国之道充满了智慧。”
孟子曰:“术不可以不慎。”萧峰与段誉迥然不同的结局,是不是在他们立志的时候就注定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贯穿金庸武侠始终的理念,而治国济民,以暴易暴的武力终究是最末的法子。金庸一开始写《书剑恩仇录》,写的是行侠仗义,反抗昏庸政权;而最后他写《鹿鼎记》,却批判盲目造反的侠士,赞扬了勤政爱民的明君。行侠仗义,只是社会制度的补充,而煌煌大道,乃是为政之道。
朋友诧异的表情近乎夸张,道:“你居然喜欢小白脸儿?!我还以为你这样的女生会喜欢萧峰——段誉就是个小白脸儿啊!”
怎么也不该是段誉,可偏偏除了他,金庸先生笔下没有一个男人让我有好感。
萧峰不好么,有侠骨,亦有柔肠,豪气干云,大义凛然。若不是他过度倚仗自己的高强武功而忽视了情理的话,我最欣赏的,应该是他。
同金庸的大多数武侠小说一样以民族纷争为时代背景,《天龙八部》表现的由民族之正邪与人民之善恶激化的矛盾,更是让我为之扼腕。在“射雕”三部曲中蒙古族与汉族是被“正”与“邪”符号化了的民族,《天龙八部》中契丹人与汉人却是被还原了人类本性的普通人。书中两族人之间的排斥不过是民族偏见,而纷争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私和贪欲,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都一样。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遭受命运捉弄的萧峰又何尝是个理智的人?他的是非观中有太多个人情感色彩。那日逞一时之气血溅聚贤庄,死在他手下的人又何尝是罪该万死的?
那本来就是一个不讲理的年代,本来就是一个用拳头说话的地方。
萧峰经历了身败名裂、亲友亡故,最终还是领悟了:“大师是汉人,只道汉为明,契丹为暗。我契丹人却说大辽为明,大宋为暗……大唐之时,你们汉人武功极盛,不知杀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掳了我契丹多少妇女。现在你们汉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过来攻杀你们,如此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此时的萧峰已经不为自己是契丹人自卑,弃暗投明,不过一句笑谈罢了。
曾经的那些纷争,那些恩怨,那些义气,那些恨,那些痛,那些偏执的观念,此时再回头试想,还有何趣?
的确有些事情,非武力不能解决,但也有很多事情,为何非要用武力解决呢?
段誉曾吟李白的诗:“乃知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我欣赏段誉,是因他,不喜动武。他不想学武功并为此离家出走,劝架的时候书生气十足。倒是颇有君子之风。
后来那个朋友提到段誉,仍不忘用“小白脸儿”打趣我。我跟他说:“你难道不觉得段誉‘和为贵’的思想很难得么?或者说大理段氏的治国之道充满了智慧。”
孟子曰:“术不可以不慎。”萧峰与段誉迥然不同的结局,是不是在他们立志的时候就注定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贯穿金庸武侠始终的理念,而治国济民,以暴易暴的武力终究是最末的法子。金庸一开始写《书剑恩仇录》,写的是行侠仗义,反抗昏庸政权;而最后他写《鹿鼎记》,却批判盲目造反的侠士,赞扬了勤政爱民的明君。行侠仗义,只是社会制度的补充,而煌煌大道,乃是为政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