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吧 关注:95,936贴子:967,019
  • 4回复贴,共1

【三清山文化】三清山有个方言联合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10多种方言在一个800多口人的小村里“和平共处”数百 
年,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村落文化现象,我们定居在一个陌生城市,纵然固守乡音不改,也难保子孙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交流方式不被城市文化同化。但却有一个奇特的小村,闽浙赣等地的人在战乱或饥荒中迁居这里后,任凭岁月更迭,人事变迁,都没有冲淡各自的母语乡音,10多种方言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它,就是三清山脚下美丽的小村———引浆。  
 
 
 


1楼2008-01-18 15:44回复
    “官话”,川话? 
       就像英语是联合国通用语言一样,引浆村的通用语是“官话”。引浆村的官话,是 
    一种近似普通话的语言。引浆村的人互相对了几句话后,笔者越听越像是四川腔,便怀 
    疑村里有四川人。村民说现在没有,但在解放前,这里来过一个人,是畲族,叫雷明 
    达。有一日,这人忽然用一口四川话说:“你们这个地方讲的话跟我一样。我是四川 
    人。”村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当兵的。”引浆村人想起了祖上传下来的故 
    事。这个“当兵的”在引浆村孤零零住到老,直到去世,在引浆村留下了很多疑问。笔 
    者注意到,引浆村民接受各种方言的能力很强。比如,一个徽州人,但见到汀州人,就 
    用客家话对话;遇见闽南人,就用闽南话接腔。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见到什么人说什么 
    话。如果见面开口就说“官话”,双方就用“官话”交谈。但是回到家里,父亲的祖宗 
    是哪里的,全家人就说哪里的方言。娘家在引浆村的女人,回娘家就马上改娘家腔。在 
    引浆村,一个三四十岁的人,会七八种方言,是很常见的。村里人说,福建有两个对台 
    广播频道,一个用客家话,一个是闽南话,引浆村人大多都听得懂。和广播员相对照, 
    他们讲的闽南话,一点也没有走调。多种方言“和平共处”的局面在引浆村一直持续了 
    数百年。 

      当然,全村人还会说的另一种话就是普通话,而且说得非常标准。不过他们只用这 
    种话“对付”外地人。


    2楼2008-01-18 15:47
    回复
      2025-08-23 01:34: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小“联合村”虽然只有800多号人,但却有11个方言成员,成员由福建泉州、汀州(客家),浙江龙游、龙泉、开化、江山、松阳,安徽黟县,江西玉山、德兴迁来,还有从赣州迁来的畲族人,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方言。 
       吴老师谈到一半时,和一名妇女说了一句闽南话,他翻译给笔者听,是叫她到溪边上捉只鸡,杀来吃。 
       他说:“‘捉鸡’的闽南话是‘俩给(给念轻声)’”这时店里来了一位50多岁的妇女,她叫徐海莲,是浙江龙游人,徐海莲说,引浆村里的龙游人管“捉鸡”叫“括鸡”。 
       徐海莲的爱人周荣根是浙江松阳人,在老周家,讲的是松阳话,他们把“捉鸡”念为“俩(念去声)夷”。 
       而村里畲族乡亲则把“捉鸡”叫“做gi”。正在门口养蜂的58岁的张世永讲的是汀 州客家话,他说:“捉个鸡,我叫‘捏个里’,好听吧?” 
       三清山边上就是玉山县和德兴市,引浆村里也有一些从玉山和德兴迁过来的人,吴 老师告诉笔者,“捉鸡”的玉山话是“kagi”,德兴话是“召介”。吴老师又说,村里还有3户从安徽黟县迁来的人,还有浙江龙泉人,江山人,开化人,他们对“捉鸡”的说法都各不相同。


      3楼2008-01-18 15:49
      回复
        从三清山北山到引浆村,车子要颠簸一个多小时。笔者从上饶出发,经江西上饶县、玉山县、浙江常山县、开化县后,在赣浙交界处驶入三清山北山。盛开的油茶花山茶花掩映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景色分外迷人。可惜一路坎坷不平,低洼处积水浑黄,车子经过便飞溅起泥浆,再看行人,大都脚带湿泥,莫非引浆村的含义,是来引浆 
        村非要带一身泥浆不成? 

          一路山重水复,林密景深。车子颠簸一个小时后,到了引浆村。只见群山环绕,几条山涧水在平坦之处汇成一条小河。只要是地势稍平的山坞、低洼地都建了房子,房屋没有统一的风格,屋四周不是梯田就是果园。好一个世外桃源! 

          在村口一爿店里,笔者遇到引浆村小学老师吴金源。老吴已经50岁,店是他老婆开的,双休日他就在老婆的店里照应生意,见笔者到来,他又是倒茶又是上糕点。讲起引浆村名的来历,这位教了30年书、祖上从福建泉州迁到三清山来的“先生”用地道的普通话讲开了。 

          古时引浆村下方有个港首村,很是富足,一条小溪打村中穿过,河里上两岸,各走三级台阶。港首名气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一个将军的耳里。将军败下战场后,带了两三个卫士,到村里避难。他被这里的富庶和景色迷住了,决心定居下来,并用全部积蓄打了六根金条,镶在两岸的六级台阶上。港首人怀念这位将军,就改村名为“引将”, 
        意即村子富裕,所以引来了一位将军。 

          这样的好日子过了一百多年,引将村暴发了百年未遇的山洪,将引将村冲了个精光,从此引将村就不为人所知了。在山洪中幸免于难的村民便将村子建在了现在这个地方,又在将字下面加了一个水字,成了“浆”,意在告诉后人:引将村是给洪水冲没了的。但引浆村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解释,说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适合隐居,最先在三清山修建道观的唐朝信州太守王鉴奉旨到三清山抚民,看到这里美丽清静,卸任后即 
        拉家带口归隐在此。为了遮人耳目,故把“将”字改成了“浆”字。 

          这些传说至少说明一点,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


        4楼2008-01-18 15:51
        回复


          5楼2008-01-19 17: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