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最炙手可热的 " 娱乐女王 "、天娱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最近接受记者的专访,专访期恰逢新电影《我就是我》海报发布。这是一款具有强烈对比感的广告,广告词是 " 向左遥不可及、向右活在当下 "。广告图像上,一边是中年人的各种 " 高富帅 " 傲娇物事,一边是青年人的 " 穷酷 " 趣味。有趣的是,《我就是我》是快男选秀的纪录片,逻辑上跟电影《爸爸去哪儿》是同构的,但是,它的指向更清晰、更饱满、更生动。
" 天娱注定本质上是一家青年文化公司。" 龙丹妮这样回答记者 " 您是怎么定义天娱的未来 " 的提问。
这一定义,模糊了传统的以业务条线定义公司的方式,它用一种核心人群价值观的方式来重构了公司的属性,充满着开放性,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一个十年,两个段落
天娱传媒注册于 2004 年 5 月的上海。关于它的诞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年几个默默无闻的新星被湖南卫视的节目 " 捧得 " 一夜爆红,第二年湖南台想请他们居然请不来。时任湖南卫视台长的魏文彬非常生气,光抬轿子没有控制力。于是老魏发话,要搞一个艺人经纪公司,天娱传媒因而呱呱落地。
这个诞生故事有一层隐喻:未来天娱会在艺人的控制力上面有纠葛。天娱通过 " 超女 "、" 快男 " 等节目淘到的一大批青年偶像资源,这些因 " 选秀 " 获得的年轻艺人资源,经常有 " 毁约 " 的激变举动,天娱则通过打官司的方式,以强调艺人应该拥有 " 契约精神 "。
天娱品牌总经理赵晖告诉记者,令天娱颇感无奈的是,那些关于黑幕、解约、艺人控诉等铺天盖地的娱乐报道中,天娱基本都是扮演压迫剥削的 " 黄世仁 " 角色,而天娱有法律诉讼但少在言语上反击。
这可能也是天娱自身生态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天娱的选秀艺人是靠粉丝 " 起家 " 的,艺人和粉丝是 " 偶像互动关系 ",而艺人和天娱是 " 雇佣契约关系 ",天娱和粉丝之间是 " 眼球经济关系 "。冲动的粉丝会认为天娱是在盘剥艺人,一些艺人则通过粉丝来抗议天娱的管理,同时天娱也需要粉丝对艺人的冲动,发展高频次的 " 偶像互动关系 ",从而稳固 " 眼球经济关系 "。所以,在赵晖的眼里," 天娱的粉丝经济是非常复杂的。绝不是小米那种简单的模式 "。
天娱的模范艺人是李宇春,她曾被问及如何面对各种针对公司的负面声音,回答是:" 如果听见就一定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