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信社信贷支持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闲散资金大量外流,形成了“抽水效应”。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表现在金融服务供给上也是城乡分离割裂,导致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邮政储蓄业务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闲散资金,在全国而言,其存款规模位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排名第五;尽管近两年邮储银行试行了小额贷款,但其规模有限,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管理较差,贷款投向也缺乏有效监管。四大国有银行基本都在县城设有支行,而这些金融分支机构也往往只有吸储权、收贷权,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贷款审批权。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而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农村信用社,不会成为资金由农村向城市流出的渠道。不仅如此,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经历过几次改革的农村信用社虽然在经营管理和整体实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有商业相比,无论是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还是从赢利能力看,两者都不可能同日而语。更为重要的是,与国有商业银行有着优越的不良资产剥离机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信社在经营中形成的不良资产既不可能由国家出面剥离,又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进行核消,而只能作为一个甩不掉包袱长期背着,先天不足又加上后天“营养不良”,势必会弱化农信社服务农村产业链的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