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又看了一遍1963年电影版《朝阳沟》,真是经典。父辈都是听这出戏长大的,听邻居说,以前公社大队放电影《朝阳沟》的时候,还有男青年想银环想疯的。倒没发现银环多漂亮,只是觉得挺朴实,最让人喜欢的是剧作的唱腔、唱词和故事情节,而且不得不佩服河南豫剧院三团的演员们。他们当时都很年轻,高洁1934年的30岁,马琳1935年的29岁,魏云1936年的28岁,王善朴1929年的35岁,杨华瑞1931年的33岁,但在剧中都不像实际年龄。时年30岁的高洁演老太太,扮相和举手投足都那么像,在1987年《倒霉大叔的婚事》电影中还演老太太,支书柳东山的老伴,似乎样子没变。《朝阳沟》有个舞台版全剧也不错,三团演员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的,曾在央视11台播放,除了1963年电影版和1977年录音版的,还没有发现比这个更好的。这次演出中,杨红霞的银环和马兰的拴宝娘最值得称道,杨红霞各方面基本上无可挑剔,马兰的扮相中如果有些白发就更好了。另外,电影版《朝阳沟》中是二婶,不知原剧本是什么,但不知啥时候改成二大娘了。还是感觉二婶更好。二婶比他娘小,年轻气盛,心直口快,所作所为很符合剧中人物性格,比如银环妈来“抢”闺女时两人跳着争吵;而大娘比他娘大,应该是老成持重,办事沉稳,不大可能毛手毛脚,口无遮拦,有些话和举动只有婶啊、嫂啊才可能说出来、做出来。剧中二婶的形象虽是次要人物,台词也不多,但人物形象生动饱满,马琳在电影版中的表演也很精彩。这出戏怎么夸赞都不过誉,豫剧中好像还没有哪部戏能被无论是戏迷还是非戏迷的广大群众所熟知,也没有哪部戏不管主角配角还是大段小段都能被传唱几十年。再看看现在拍的一些河南戏曲电影,实在惨不忍睹。这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拍出的电影,同样只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现在社会风气不行,艺术氛围不行,不少演员更是垃圾。唉,以后《朝阳沟》、《卷席筒》、《对花枪》、《墙头记》、《七品芝麻官》、《倒霉大叔的婚事》这样的经典剧作和电影怕再也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