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94贴子:113,311
  • 4回复贴,共1

从《丽人行》看待杜甫如何成为诗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标题,拜托各位大大了!!!


1楼2014-06-05 21:24回复
    杜甫为何能成为诗圣?
    1.忠君爱国(葵藿倾太阳) 矢志不渝
    2.关注国事 洞察事实
    3.关爱妻儿 不离不弃
    4.集成传统 开辟先风
    因为杜甫有以上四大优点,他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自觉。体察百姓的民生疾苦,深受世人爱戴。再有他的诗文语言精炼,誓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绝世佳作,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史和诗圣”。
    后人评价:
    秦观 评价杜甫为诗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___韩愈;
    李白“飘逸”,杜甫“沉郁”___严羽;
    还有: 唐代元稹、白居易,明代的王稚、王嗣奭等,
    王嗣奭是第一个把杜甫尊为诗圣的人。并很快被人认可。
    迄今流传下来的成语就是杜甫诗歌语言精炼的写照。如:
    历历在目
    lì lì zài mù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别开生面
    拼音: bié kāi shēng miàn
    典故、释义:
    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出处:
    唐·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例子: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明眸皓齿
    解 释: 眸:眼珠,眸子;皓:白。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女。
    出 处: 唐·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示 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一日晨兴,有少女搴帘入,明眸皓齿,光艳照人。”
    近义词 眉清目秀
    反义词 青面獠牙
    炙手可热
    发音: zhì shǒu kě rè
    释义: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示例:炙手可热握大权,待郎充犬吠篱边。(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惨淡经营
    发 音 cǎn dàn jīng yíng
    释 义: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本指作画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经营位置。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出 处: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示 例: 这样惨淡经营之后,这一所房屋,在那条贫民窟的街道上简直是一所很整洁的屋子了。(邹韬奋《经历·惨淡经营之后》)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6-06 13:51
    回复
      2025-08-09 00:17: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一、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 ,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
      (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
      (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
      (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
      (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
      (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
      (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
      (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年11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
      (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
      (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二、 培养探究能力:
      1、 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 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慌不择径的地步。”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内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并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6-06 20:21
      回复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
        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1、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2、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三、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可上网搜索)
        写作训练:
        以“ ... ——读〈杜甫传〉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写作范例:
        真——读《杜甫传》有感 许顺娟 【刊出此文是为了提供给中学生们参考】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就是杜甫。
        谈及杜甫,一首首爱国诗歌无疑成为了他最好的代名词。可是才华横溢的背后却埋藏着许多辛酸的故事 。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是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自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如果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真”——将自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你自信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读到杜甫的那种信心后怯懦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过随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梦的追求。我想,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教会我的。
        固然自信,杜甫却逃不了命运的捉弄。困苦的生活和家人的逝世也使杜甫获得了体验社会的机会。他发现了统治的黑暗,他盼望着光明的苏醒。于是,他创作了一首首爱国诗歌,用诗反对黑暗;用诗体恤民情;用诗报效国家。
        一个爱国的诗人不足为奇,但杜甫确实值得传颂,是他面对痛苦有着挫而不妥的顽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是他的自信成就了他。
        《杜甫传》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使我更加地热爱我的祖国,同时也热爱着我自己。生活不管有多么艰苦,都有他的美。杜甫是最好的标榜。
        或许贝多芬,爱迪生都会让我们感动,但我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辉,一种爱国诗人都拥有却又有着微妙诧异的“真情”。
        我读了本好书,确实如此。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06-06 20:25
        回复
          楼主你还在做如新吗?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12-31 2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