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谁在填补这个缺口? 《功夫》在内地第一次大规模上映之后,我们都在慨叹他又一次到达一个巅峰,破了多少纪录我们不肖回顾。周星驰没有放弃永远的追求,在目前的电影市场里能有勇气做出各种题材上的探索的人的确是微乎其微。他放弃过去自己所熟悉的和擅长驾驭的题材,不是因为他觉得“儿童和家庭”题材电影多么有商业价值,而是他觉得,在华语电影圈,好像没有人有勇气拍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商业电影”。他说:你们都觉得麻烦不愿意碰的题材,我来。过去的几年里面华语电影圈真正站到儿童视角的作品微乎其微,无论是题材、角度、制作水准、包装能力……无一令人满意之作。幸好还有《长江七号》,但是的确是发行公司出于营销的考虑,定位成了“科幻+温情+喜剧”的电影。其实这是一部十足的儿童商业电影,周星驰的主力影迷并不是儿童,而且营销的重点也不是儿童,因此可能会令许多孩子错过这部优秀的商业电影,另一方面反而招致了很多还没有成家有孩子年轻影迷的讨伐之声。对于一个成年的影迷来说《长江七号》只能说是意犹未尽,充满期待的3年等待,等来的却一部周星驰式的儿童电影。世间只有一个周星驰,我们已经“霸占”他这么多年,暂且把他让给我们的孩子,那些未来能够承载电影梦想的人?况且,《长江7号》能提醒更多电影人,原来儿童片可以这么拍滴。 《长江七号》的纯净电影,放弃了哪怕是花哨的暴力镜头,放弃了哪怕是生活化的脏话,放弃了哪怕一点点血腥的死亡……孩子们的打斗和嘲笑,说到底不如说是游戏,而且在面对大人的时候一切都化解了;唯一一句“你大爷的”,也巧妙的省去了一个关键的动词,变得妙趣横生;周铁的死也只用一个象征性的下坠动作和一群蜂拥而至的工友以及在医院隔着玻璃门听不清对白的话语表达了所谓的死亡,“七仔”的死亡也是通过了变成公仔的方式宣告出来,最后又都死而复生。他们的所谓“死亡”,更像是一场归期难料的离别。它让孩子经历生命里最初的忧伤,又能对奇迹发生充满着期待。精炼出来的“不要偷、不要抢、不说脏话、不吹牛、不打架、有骨气……”这些是每一个孩子需要保持一生的最初道德。可爱的七仔、贫穷善良的父亲、美丽温柔的女老师、与小伙伴们握手言和……这是一个孩子能拥有的最美好的梦。20年前我们都很穷,那其实就是我们的童年,《长江七号》可以窥见每个穷苦孩子的童年。 从他和记者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拍摄别人不选择的题材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需要对投资人的资金负责,但是每一次他都做好判断失败的准备。在这个心态上制作电影,这样的诚意,谁人与之比肩。尽管这部《长江七号》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也许在未来的几年里就会有超过这部电影制作水准的儿童电影。但是我相信就目前的这票人,想弄出一个《长江七号》来,我看没有个5年还真有点难为他们。周星驰说:“不代表题材好就一定反响好。做不好,一样会失败。我每一次都做好失败的准备。”我相信,他所做好的失败准备,只留给了“判断失误”而不是“做不好”。 《长江七号》监制和编剧之一的谷德昭说过:“作为《长江7号》的监制与编剧,我感觉到很荣幸与骄傲。将来,很多年后,谁若提到华语片中有哪部是小孩子电影,又或是哪部电影跟外星元素有关,大家都会想到《长江7号》,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