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 关注:10,361,095贴子:54,035,480

转《长江七号》:华语商业电影史上的典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负面的评价,而且周星驰( )先生应该非常喜欢倾听这些负面的评价。我觉得有反面的声音很好,“星迷”也非常大度,容纳除了谩骂之外的任何声音。甚至有人鼓励继续把反面的评价拿过来一起研究一下。但是,看了一些评论之后,我只用“失望”这个词形容发表评论的人,尤其是对那些号称“资深影迷”的评论者。于是心里面一直盘算着写一篇文章,算是作为一个所谓“资深”影迷对这些反对声音的一个答复,同时也把我们绝大多一直在真正关心、敬仰周星驰先生的新作《长江七号》观后的一些浅显感受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下,或许大家也有兴趣看看我们内心既与褒奖不同又与贬低不同的声音。  下面我从电影的主要元素几个方面逐一做一点点评价,算是一点浅显的总结,当然这其中不都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可能更加代表了很多看过多次《长江七号》影迷的内心独白。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5-30 00:21回复
    (一)真正有诚意儿童商业电影  (1)谁是未来的希望?  我想如果我从小都没看过一部让我记忆深刻的电影,或者说让我精神振奋同时又能感动的电影,或许我这辈子都只能在童真泯灭之后不断通过追忆来怀恋童年。事实上,我已经这样了。童年,没有电影,有电影也是那些有仇必报、立场坚定的革命战争电影,教我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我们现在没几个做得到的。要么就是充满热闹和奇想的打斗,只要是打斗和打仗我们就喜欢,或许小时候都想成英雄,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父母的爱以及亲情是多么重要,什么才是温暖的。现在回忆起来我很遗憾,不知道自己的童年都在什么样的内心世界里面度过的。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像《哈利·波特》这样惊险刺激的奇幻儿童大片,也不缺乏像《变形金刚》这样的充满工业气息的狂想科幻电影。但是,他们都那么适合儿童么?很多暴力和惊悚成分,加之还未成形的电影分级制度,我们的儿童他们在看什么样的影片?或许是我的理解有问题,或许他们根本就还没有认真正有诚意创作一部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当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对着电视看《家有儿女》的时候,我们电影工作者也不知道作何感想,或许也在羡慕情景喜剧的魅力吧。  孩子们从小就没有电影梦,孩子们从小就只有暴力打斗的电影熏陶,那未来的电影谁来做,还能做好么?我斗胆猜测,周星驰9岁在电影院因为李小龙的电影激动不已,而今天,他也需要电影院的黑暗中有几颗如同当年自己一样激荡的幼小心灵。这似乎正是他拍摄“儿童商业电影”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他知道李小龙的电影其实并不适合儿童观看,而且从上一部 《功夫》当中,这个受李小龙启发的成功导演已经完全超越了李小龙的境界。《功夫》体现了人性挣扎的真正意义在于,你是否能正视自己。其实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周星驰在内心经过看似若有若无却异常激烈的挣扎后,在充满肃穆和禅意的天空,感悟到了我们自己的渺小与人生成败得失的真谛,以无限宽容的胸怀化解了火云邪神的暴虐,这远远超越了置对手于死地,因为周星驰从他的内心彻底化解了他邪恶的一面,宽容就是要让对手心服口服,周星驰的“重生”完成了他身体和精神的涅盘,在他内心原来的一点点“恶”也完全转化为内在的无限宽容:“想学啊?我教你啊!” 在功夫的勇气和不息精神中已经融入李小龙年轻生命里不具有的宽容情怀。李小龙,得此弟子,夫复何求啊?看完《长江七号》,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个着眼儿童电影领域的诚意者。回首三十年人生,我不得不庆幸在童心未泯殆尽的时候碰到这样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在羡慕和嫉妒现在的小朋友,他们的童年有这样的电影为伴。他们也才是未来的希望,周星驰悟透了这一点。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5-30 00:22
    回复
      2025-10-17 21:52: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露珠的节操被吃了~~~被谁吃了丫~~~当然素度受~~~___*喵*星*人*贴*吧*助*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5-30 00:22
      回复
        (2)谁在填补这个缺口?  《功夫》在内地第一次大规模上映之后,我们都在慨叹他又一次到达一个巅峰,破了多少纪录我们不肖回顾。周星驰没有放弃永远的追求,在目前的电影市场里能有勇气做出各种题材上的探索的人的确是微乎其微。他放弃过去自己所熟悉的和擅长驾驭的题材,不是因为他觉得“儿童和家庭”题材电影多么有商业价值,而是他觉得,在华语电影圈,好像没有人有勇气拍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商业电影”。他说:你们都觉得麻烦不愿意碰的题材,我来。过去的几年里面华语电影圈真正站到儿童视角的作品微乎其微,无论是题材、角度、制作水准、包装能力……无一令人满意之作。幸好还有《长江七号》,但是的确是发行公司出于营销的考虑,定位成了“科幻+温情+喜剧”的电影。其实这是一部十足的儿童商业电影,周星驰的主力影迷并不是儿童,而且营销的重点也不是儿童,因此可能会令许多孩子错过这部优秀的商业电影,另一方面反而招致了很多还没有成家有孩子年轻影迷的讨伐之声。对于一个成年的影迷来说《长江七号》只能说是意犹未尽,充满期待的3年等待,等来的却一部周星驰式的儿童电影。世间只有一个周星驰,我们已经“霸占”他这么多年,暂且把他让给我们的孩子,那些未来能够承载电影梦想的人?况且,《长江7号》能提醒更多电影人,原来儿童片可以这么拍滴。  《长江七号》的纯净电影,放弃了哪怕是花哨的暴力镜头,放弃了哪怕是生活化的脏话,放弃了哪怕一点点血腥的死亡……孩子们的打斗和嘲笑,说到底不如说是游戏,而且在面对大人的时候一切都化解了;唯一一句“你大爷的”,也巧妙的省去了一个关键的动词,变得妙趣横生;周铁的死也只用一个象征性的下坠动作和一群蜂拥而至的工友以及在医院隔着玻璃门听不清对白的话语表达了所谓的死亡,“七仔”的死亡也是通过了变成公仔的方式宣告出来,最后又都死而复生。他们的所谓“死亡”,更像是一场归期难料的离别。它让孩子经历生命里最初的忧伤,又能对奇迹发生充满着期待。精炼出来的“不要偷、不要抢、不说脏话、不吹牛、不打架、有骨气……”这些是每一个孩子需要保持一生的最初道德。可爱的七仔、贫穷善良的父亲、美丽温柔的女老师、与小伙伴们握手言和……这是一个孩子能拥有的最美好的梦。20年前我们都很穷,那其实就是我们的童年,《长江七号》可以窥见每个穷苦孩子的童年。  从他和记者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拍摄别人不选择的题材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需要对投资人的资金负责,但是每一次他都做好判断失败的准备。在这个心态上制作电影,这样的诚意,谁人与之比肩。尽管这部《长江七号》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也许在未来的几年里就会有超过这部电影制作水准的儿童电影。但是我相信就目前的这票人,想弄出一个《长江七号》来,我看没有个5年还真有点难为他们。周星驰说:“不代表题材好就一定反响好。做不好,一样会失败。我每一次都做好失败的准备。”我相信,他所做好的失败准备,只留给了“判断失误”而不是“做不好”。  《长江七号》监制和编剧之一的谷德昭说过:“作为《长江7号》的监制与编剧,我感觉到很荣幸与骄傲。将来,很多年后,谁若提到华语片中有哪部是小孩子电影,又或是哪部电影跟外星元素有关,大家都会想到《长江7号》,肯定!”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5-30 00:23
        回复
          (二)简单的情节能不能制胜?(1)非同一般的简单  绝大部分反对声音都在诟病这部电影的情节简单,仓促,铺垫不足。这些声音和《功夫》上映之后几乎是一样的。其实,电影表现主题的方式非常多,有通过丰富复杂的情节表现的、有通过完美的画面表现的、有通过交叉的线索表现的。电影界唯独缺乏依靠简单制胜的案例。要说有也只有之前的《功夫》和《少林足球( )》。说道情节的铺陈和设计,大家可能忽略了周星驰( )的电影史。在周星驰自己作者化的作品里面(《国产零零漆》、《破坏王》、《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他只中意简单的东西,他玩深沉么,玩概念么,玩花活么?而 好莱坞电影工业也昭示着超级商业片的成功模式与周星驰的电影主张殊途同归。在台湾,周星驰接收访问的时候曾经说过:“《长江7号》比以往的电影困难许多,因为想要搞笑却又不能教坏小朋友,要让他们看得懂又要好笑,还得兼顾到大人,不能让大人觉得太过幼稚却也要觉得好笑。给小朋友看的,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一直想拍简单的电影。可能是年纪大了,往往是最简单的电影,越觉得好看。其实,越简单的剧本越难拍。”我把这个称之为“简单主义”,而且相信简单主义才是一个电影创作人认真研究的事情。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5-30 00:24
          回复
              早在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周星驰电影和京剧艺术》,其中有一段文字应该较好的阐述了“简单主义”为什么胜出的原因:“戏剧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常见和熟知的桥段下表现不寻常的多样的角色经历。也就是说受众对情节和人物背景烂熟于胸,他们期待的不是故事而是演员的演绎过程,这样的表演才是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大家明明知道这是个梦,但是都非常投入地和这个造梦人一起分享这个梦想。这就是娱乐,也是我们需要艺术的最大理由。任何一个剧种的核心魅力不是剧情、技术而是演员的表演。他们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桥段进行无数次的演绎,不同演员的表演都有不同的视听感受和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很多戏剧爱好者为什么喜欢反复揣摩同一出戏的缘故。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形式吸引受众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周星驰的表演已经绝对凌驾于电影本身之上,因为周星驰电影其实一直在重复相同或者相似的桥段,但是每一次他的表演都让人过目不忘,都能引起每一个市井小民的共鸣。受众对周星驰的期待已经绝对超越的电影本身,大家都在等待他以同一种姿态出现让自己找到自我解嘲的理由和实现梦想的期待。所以他的电影我们反复观摩,但却每次都能乐在其中、屡试不爽、高潮迭起、念念不忘。但是,最近几年周星驰的作品中,他把自己进行了分解,把一切交给了其他角色(这在《看电影》的一篇专题里面可以得到明显的验证),来表现大家喜欢的那个“周星驰”。因此,大家纷纷抱怨星爷表演无突破,没劲极了。其实,真正研究周星驰的人应该发现,这个人的表演基本上已经羽化成仙了,相信学表演的人应该深有体会,这一点我下面的段落再和大家慢慢分享。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5-30 00:25
            回复
                我们再说回“情节简单”上来,简单意味着通俗,在通俗的题材上做文章,可能是目前大部分电影创作人所回避的,我们可以回望这些年的“商业大片”无一不是冠以“生死情仇”等等大得不能再大,复杂到不能在复杂的主题,而结果是什么,他们给华语电影工业的发展贡献了什么真正有分量的价值?高票房并不是治愈百姓审美疲劳的良药。有人评价《集结号》是一部有“人味”的电影,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只有“喜剧导演”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关心人。“大片”导演把“人味”都消灭掉了,剩下了一堆暴力、情色以及无聊的阴谋斗争。说到底一部电影的魅力根本是来自对那个核心“人”的关心,有这一点铺底的作品才有资格称之为好作品。著名学者魏明伦说:“周星驰的戏自成体系、简约精辟、一针见血,他一定能把更多电影人带进更为高尚的人文境界。”我想这“自成体系、简约精辟、一针见血”三个词基本上点明了两个奇才内心默默相通的部分。那么我想看过《长江七号》的观众应该明白了,简单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简单。这部糅合了励志、儿童、科幻、温情的作品,让那么多成年人失望,让那么多期待复杂搞笑情节和人失望,让那么多期待展现全新世界观、宇宙观的科幻迷失望,其实、科幻特效和搞笑情节只是一个造梦的载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它饱含悲悯之心,有了这些加上周星驰这些年的积淀,一定会让你在简单之外领略到《长江七号》可以照进很多人的梦想与人生的力量。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5-30 00:26
              回复
                (2)与部分影评人商榷  我一直在期待一份属于《新京报》自己形式独特的观影报告,在北京的各大报纸当中,《新京报》评论的水准是众多报纸中最令人欣赏的。但是,早晨我打开报箱看到的却是几篇令人失望的评论,譬如《胜在导演,败在编剧》。所幸的这几篇文章并不是出自我一向敬仰的星迷师兄谷峪之手。原来一直以为只有他们还不会让我觉得孤单,现在我只能扼腕,痛失“良师益友”了。文中列出了两座高峰: 李安和杜琪峰,并且指出周星驰不能和他们并列。我斗胆从这“李杜”二人对周星驰的评价当中猜测一点线索,那就是在他们心目中周星驰的能力都高过了自己,虽然有一点点谦虚的成分,但至少应该并不是这篇文章中周星驰低人几等的结论吧。  另外,一个在编剧上毫无造诣的人,在这里评价编剧。不是我对你有偏见,也不是说我就做过编剧。我记得“周家班”成员 林子聪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道:“作为一个观众或者影评人,你要评论的就是好不好看的问题,而不是导演功力和编剧的问题,你一天都没干过,有什么水准保证你发言的客观性?”的确,不了解或者研究不够的情况发言很容易影响你的判断。下面我谈谈关于“剧情张力,情感紧张度”的一点自己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5-30 00:27
                回复
                  2025-10-17 21:46: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非常惊叹周星驰怎么又能想出这样一个剧情模式,在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基础上附着了太多想象力的东西。超现实主义需要精炼简约,需要深入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想象力除了那只“太空垃圾狗”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人,就是一群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各自的精神属性。如果没有想象力的灵魂,特技做得再入微、再细腻也只是技术,做出来的外星生物也同样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没有爱,而周星驰赋予了这个外星生物完整的感情、性格和灵魂。一个可爱的外星动物,它不为恶、不滥用能力、善解人意、给你快乐和希望,温暖你的心,电影最给观众欣慰的是他还化解了那些怪兽学童们的戾气。  在这部电影里面有太多反差,幻想与现实的反差,男孩和女孩的反差,快乐和忧伤的反差,穷和富的反差,美与丑的反差,得意与落魄的反差,善良与恶毒的反差,破败与整洁的反差、善良与势利的反差、高与低的反差、大与小的反差,古典与现代的反差周星驰把每一个地方的反差用到极致,这就是戏剧性,又是超现实主义,整部戏的所有的剧情转折衔接、情感张力都是在一个个反差中精准的表现出来。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5-30 00:27
                  回复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电影里面令人心碎的场景和情节:建筑工地工头在时下造城运动中所表现的老乡式对白与肢体语言是最典型的“建设者嘴脸”和底层草根沉寂善良的反差对比;新闻媒体对所谓飞碟事件目击者采访时所表现出来的急切表情和那个“无厘头”大叔的漫不经心的反差对比;富家同学那种“暴发户”子女在校园种种飞扬跋扈的表现和诚实本分富有爱心的“穷孩子”的反差对比;“精英知识阶层”善恶的反差对比;周铁的住所是一座已拆但并未拆完却又随时可能被拆掉的贫民窟与远处高楼大厦的对比;周小狄所表现出“小强”式的对白与时下儿童那成人般的心境的反差对比;一个“太空超人狗”和“太空垃圾狗”的反差对比,一段欢快的音乐与一个充满悲情的画面的反差对比……都是时下这个时代的多棱镜,似万花筒般地在片中展现开来,我想,如果你看不到周星驰的心,你就等于没有看过《长江七号》。这部电影用父子情感线、小人物内心渴望实现被时代社会所尊重以及那种心怀传递梦想的愿望,将一切反差对比串接起来,使整部片子尽显出小人物在时代背景下命运的无根与飘泊,狠狠地楔入了影迷那颗善良的心,实现了星爷在片中所宣扬的人间温情与奋发图强的文化主题。  很多评论者喜欢将自己不喜欢的故事归结为“编剧有问题”,因为故事不是他所想看到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编剧是有问题的,除非绝大多数人都这么看。但即便绝大多数人都这么看,也要看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因此没有可能只言片语就可以否定掉一个编剧的能力的。其实只有故事的整体才是编剧的表现,而看到的电影始终不是编剧一个人打造出来的。那么有人要说导演这个角色的不是了,你导演了一部我不爱看的片子,就是你的不是,这种说法很主观,完全是萝卜青菜的问题,丝毫没有可探讨性的。而对于《长江七号》的故事,编剧做到了让故事顺利发展,笑泪参合又完整动人,有亮点也不乏新意。情节简单,当然不能跟那种有着离奇曲折的线索的影片相比,因为这是一个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他们没有那许多夸张的经历,没有受过特殊的教育,没有显赫的背景更没有过多值得炫耀和夸张的地方。然而周星驰能从这个“小”处切入,挖掘深层的含义,小中见大,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或许以他一个亿万富翁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现状,有人始终觉得会有出入,但他之所以受到大众追捧那么多年,就是因为他这种关注小人物的精神。所以简单中看出不简单,平凡中见证非凡,他做到了。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5-30 00:28
                    回复
                      有影评人说《长江七号》就是一个真人版《哆啦A梦》 或者宠物版的《宝葫芦》,其实我不明白如果你们是周星驰,你们会怎么面对这两部作品?这样的俗套,你花钱请周星驰来帮你实现,他也未必愿意,别说他自己出钱投资的电影了。以你们的智商和诚意,我想你们也不会这么敷衍。何况是刻真、较苛、偏执到“恶贯满盈”的周星驰,而且我相信他的智商应当不必这些评论者低。说实在的,部分“科幻”的场面的确和三十年的 斯皮尔伯格比没什么长进。但是科幻只是周星驰的一个元素,或者是一个梦幻般的元素,甚至可以说“幌子”,很多人抱着幌子较劲并且失望,大家也不必要安慰你或者和你争论一番了。更有人大呼“上当受骗”并且指责“烂片”,作为一个观众,你可以不喜欢这样的周星驰电影,但绝对没有理由说这电影是烂片。何况你并没有看出《长江七号》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电影,大到立意框架、小到细枝末节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  周星驰的高明就是他避开了那些依靠奇幻或者近乎常理的度桥手法,找到了在这部电影里面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不至于落入思维俗套的编剧手法。或许评论者也并不知道周星驰在编剧上付出了什么,他们的工作方法又是怎样?因此不知哪位评家斗胆判断,“王惠玲、詹姆斯·夏木斯以及 游乃海、韦家辉”的水准高过了“周家班”团队。很显然在华语商业片领域,“周家班”的商业号召力要远远高过以上两位,当然,这个团队不是没有不足。只是“我想”“我认为”,编剧导演这些我们都不熟悉的领域,我们还是不要“我想”的好。周星驰说:你想?什么时候轮到我想啊?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05-30 00:29
                      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5-30 00:31
                        回复
                          (三)高屋建瓴的导演功力(1)导演视角的宽广和深入《长江七号》的拍摄背景不再局限于香港,其实自从《少林足球》开始,周星驰()就已经逐渐淡化港片色彩了,他不仅仅是站到了华语片的视角和立场,而且影片更多的深入到作为一切核心的“人”的关怀当中。我记得著名音乐家 谭盾曾经说过:最早从湖南到北京,通常会以湖南的眼光看北京,从北京到纽约,就会以北京的眼光看纽约,现在回来一看,才知道自己其实本该更早地以“人”的眼光看世界。周星驰,同样如此,他在目前的华语电影圈是为数不多的把眼光着力于“人”的电影人之一。因此,影片的港片气质也几乎在一夕之间荡然无存,这一点对于注重周星驰作品香港地域特色的观众来说也许难以接受,但是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周星驰在“模糊化人物背景”这一点上表现得既不生硬,也不造作。他所要抓住的只是那些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劳作的手、盛饭的铝饭盒、奔驰的蟑螂、饭后的水果、破旧的鞋子、苍劲有力的背影、成绩单、玩具、宠物狗、贵族学校、美丽女老师、单亲家庭、重复的教诲、美好的幻想……这些元素完全谈不上任何地域背景的表现,与以往以香港为拍摄地时注重的生活化细节截然不同,但是《长江7号》胜在以情动人,父子之间感情脉络的扎实描写弥补了整体生活背景的缺乏。《长江7号》也许表现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周星驰在有意识地减少港式特色的电影语言,而谋求更大众化、更世界化、更加人本化的表现方式。很多人看了之后,竟然慨叹周星驰敷衍了事,很伤心有这样肤浅的评论。这也许能解释《长江7号》的故事是何等简单,它就是一个童话,加上了周星驰一贯的小人物信念,是一部倾注了周星驰堪称大师心血的作品。周星驰作品的终极价值观显示出他多年如一日的这种悲悯和济世的情怀,难道没有人为此感动。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4-05-30 08:49
                          回复
                            “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巡展”的宣传册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小狄这样的民工子弟)刻骨铭心地从这个城市的一个轻蔑的眼神、一句羞辱的玩笑中体会到了城市的拒绝与冷酷。这种落差注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隐患。真的难以想象,这个全国数千万的群体,生活在城市而又得不到城市的认同甚至受到排斥,面对长期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挫折,将会最终长成一颗什么样的大树。”周星驰的《长江七号》至少对这个问题提供了影像化、轻松式的解读,同时也在影片中寄于了太多令人温暖的期待。  周星驰作为一个导演在《长江七号》中透露出来的能力,除了他驾驭商业电影的娴熟程度,我相信还是他骨子里的社会责任感,那种爱心和励志的情怀,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家庭需要寄托给孩子的这样的一种情怀。这个东西我觉得更重要。周星驰似乎是最没有什么压力的人,他创造的经典太多了。但是,这部电影让他快疯了,为什么是这部?这证明他太过投入了,他拍这部戏,无论是在技术角度还是电影所要传达的温情角度,都能够做到这样的收放自如,就冲这么一点,每个人都要向他特别致敬。做特效的大片拿着自己的投资,跑到欧美去给人家送钱,给人家机会培养队伍,你们几个高票房导演扪心自问,惭愧么?你们何时有此担当和胆识?是周星驰勇敢么?就他敢拿香港技术博取世界市场么?都不是,周星驰知道,如果香港和整个华语电影工业基础没有成长,那么以后我们还会有这个工业么?如果我们都拿出去,自己的人还吃不吃饭了?都说周星驰在商言商,一切以商业为出发点。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周星驰在默默的为华语电影工业铺设的道路应该是里程碑式的。他接过了徐克手中的几乎泯灭的火种,精心呵护将其燎原。我们不仅看到了“先涛数码”的成长而且也看到了“万宽视觉”的崛起。在 《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周星驰说:“能不能想一个不要特效的电影剧本?”万宽老总立即反对:“我们要吃饭。”多么直白而又无奈的要求。我相信这两家特效公司的老板一定是对周星驰又爱又恨,爱的是周星驰拿到了资金扶植他们成长,恨的是周星驰变幻不定、近乎苛刻的制作要求。他从来没有说我要为华语电影贡献什么,但是他的确为华语电影工业贡献了太多。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5-30 08:50
                            回复
                              2025-10-17 21:40: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血统纯正的商业电影出自谁手?  还不得不从文隽说起,他说如果周星驰要向斯皮尔伯格致敬,那么斯皮尔伯格一定说免了……。我非常怀疑他的出发点,不知是讽刺挖苦还是奚落嘲笑。幸好,周星驰和我们都习惯了这一切。其实周星驰自己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致敬”的事情,有什么作品是献给自己心中的偶像的必要么?都是给观众的,观众喜欢才是拍摄电影的初衷。那些所谓致敬也只是媒体热炒以及发行公司包装的概念而已。说白一点,在“抄袭”争议的问题上,被称为“智商最低群体”的发行公司想不出什么比“致敬”更好的词汇来诠释周星驰对斯皮尔伯格的敬仰与偷师,说是“恶搞”似乎又不能冠在这个华语影坛的大师级人物身上,说“抄袭”又败坏了喜剧之王的名声,势必伤害到自己的投资回报。因此,“咻”的一下“致敬”就来了,好无聊,但是一点都不好笑,只能说他们对于周星驰本身的无知。至于他们无知到哪种程度,我就不必再次拿周星驰以往的电影一一注解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致敬”这个词基本上也和“抄袭”变成了一个意思,而周星驰自身完全不能理解这个词汇在大陆语境下的含义。总是被一些居心不良的记者绕进圈套。不过他的诚实让别人无话可说“《长江7号》虽然和 《功夫》隔了3年,但其实没有筹备3年这么久,中间两年我偷懒,把时间浪费了。在我看来一年一部电影是个很合理的时间,好电影就是能卖钱的电影。对不起,这个标准听起来很庸俗,但是在电影院放的电影,只能用商业的标准去衡量。”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5-30 0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