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何时挽归客吧 关注:26贴子:2,193
  • 3回复贴,共1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这句从听觉角度形象地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道出了苏轼的心境。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之声,本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是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继续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心灵不再外物羁绊,就遨游于无穷天地,如《庄子•逍遥游》中说“彼且恶乎待哉!”既已无功名之念,还有什么好怕来?   “竹杖芒鞋轻胜马”,素衣简装步行,表现出悠闲与淡定。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迁谪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也写到“竹杖”“芒鞋”,而“马”是官的坐骑,代表着福贵显达。而作者却说前者“轻胜”过后者,其中一个“轻”字,既言其轻巧轻便,又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表明自己决意远离浮华,归隐山林,耐人咀嚼。   封建士大夫一般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遭遇“乌台诗案”,奢求再显达,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他在答《李之仪书》中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骂”却还“自喜”,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仕途表示厌烦与畏惧。“仕”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衰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衰烟雨任平生”,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解释说:“披着衰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似乎只从字眼解释,没有真正触及内蕴。这里的“一衰烟雨”,我以为并非实写,而是象征。小序里已写明“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道中雨景,乃是泛指飘泊江湖的生涯。苏轼写《定风波》之后半年又写《临江仙》词,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可以彼此互证,苏轼对后半生不再有兼济天下之望,故“一衰烟雨任平生”,只求纵情于山水间,了此一生了。   下片写春寒“料峭”“微冷”,写天气之寒似乎透露出淡淡失意,但接着“山头斜照却相迎”,又有着胸怀豁然的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没有这个“已而放晴”,这首诗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分明表达了由被谪贬的苦闷到参悟人生后的豁然开朗。   最后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早已惯见自然中“阴睛圆缺”,也经历宦途“风雨”,还有什么渡不过的劫波?本来风雨之中盼晴,乃人之常情。但苏轼于此想得更深,既已不再有仕途沉浮之累,也就不觉得“风雨”之苦,自然也就无 “天晴”之盼了。最后一句照应上片“一衰烟雨任平生”,表明作者一旦参透人生,“宠辱不惊”了,即如陶渊明“归去”田园,那是到达一个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毕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上的风雨要好得多。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5-14 22:44回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江月”既照应首句,又点明时间,增强了词的优美抒情气氛,使词的情调刚柔相济、浓淡有度。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5-14 22:4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醉花阴<?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外面天气不佳,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这两句写景,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的凄苦之情。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愁苦之感。句中的“又”字饱含深沉的情感。它暗含着昔盛今衰、今非昔比之叹。这里的“凉”不只身体感到的凉意,而是心灵的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丈夫远游,词人的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又无法借酒消愁,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与美好的爱情。但是因为丈夫不在,所以这份思念便变成了孤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3楼2014-05-21 19:19
      回复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寻觅啊,她只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却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凄惨愁苦。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实则是作者的内心写照。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又如何消去心中的愁苦呢?是酒淡吗?不是。酒很烈,却压不下内心的哀愁。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那曾是与丈夫传递信笺的雁啊,丈夫已去,便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写的有形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慢慢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音律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宛如刀割。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收放自如别致,欲说又休,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4楼2014-05-21 1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