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理段家,无疑多数人都会想起金庸笔下的六脉神剑、一阳指这样的绝世
武功,想到书呆子气十足的痴情公子段誉,或是慈眉善目的一灯大师。然而如果跳出小
说的幻象,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大理段氏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荣辱,却是少有人
知晓了。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几位段家人物,衣冠谈吐都和中原汉人没什
么分别。他们不但武功超绝,而且儒雅宏文,我们总是想当然的把他们看成汉人。可是
我上高中时,向历史老师请教,老师却告诉我段家是汉化了的白族。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僰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记·司马相
如列传·集解》中说:“僰,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僰人,
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
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bo人融合形成了称为“白蛮(白人)”的新民族。部分
汉人移民中得势的“豪民”,成为“白蛮”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姓”。
《天龙八部》里提到段氏祖先原本凉州武人,暗指段家乃十六国时期北凉第一
任国君段业的后裔。段业有儒者之风,在位六年被其臣蒙逊所杀。他的后代历史无记
载,究竟是否逃到云南,大理段家与凉州段家又有无渊源,不敢妄断。不过段家在云南
确实属于较晚兴起的大姓贵族。在汉晋时代西南著名的bo人大姓有焦、雍、孟、董等家
(譬如《三国演义》提到的雍凯、孟获),段氏的声名还称不上显赫。段家的飞黄腾
达,该是在南诏国的时候了。
南诏本是西南六诏之一(诏,王也)。逐渐势力强大兼并了其他各诏,一统西
南。南诏王族蒙氏,属于和“白蛮”对称的“乌蛮”,也就是今天彝族的先民。开元二
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王蒙归义(皮罗阁)为云南王,到了天宝十一
年,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又依附吐蕃反唐自立。
阁罗凤在摆脱唐朝的支配以后,在今大理太和村树立《南诏德化碑》,表明自
己是不得已反唐,并希望唐朝以后容许南诏再度归附,立碑为誓。这块碑至今尚存,碑
阴题刻南诏官员名姓,排在第一位的段忠国,就是后来建立大理国的段思平的先祖。
南诏的主体民族是白族,显官高位也往往由白蛮贵族担任。南诏的官制名称不
同于中原,文以清平官(同宰相)为贵,武以大军将(非大将军)为尊,仿六部设六
曹,后改九爽。段家春风得意,家族中先后有人充当大军将、清平官、曹长等要职,地
位显赫。
写到这里,我得坦白自己的疏懒。研究考据的工夫没下多少,连段家帝王的世
系年谱都没好好查找。所以下面只好用自己手头琐碎支零的的历史材料来拼凑段家的来
龙去脉。这样东拉西扯,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难免会贻笑方家,也只得先说声“惭
愧”了。
南诏时期,段家第一条好汉,大概该首推段赤城。只可惜他是民间传说神话了
的人物,据说他曾杀死巨蟒,被当地白族崇拜为“本主”(地方上的守护神)。传说的
事迹当不得真,而在正史中,也能看到段家人物的身影。《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
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安南经略使李琢贪暴,对“棠魔蛮”(傣族)残酷剥
削,“以斗盐易一牛”,民怨沸腾。于是“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
府”。南诏取得了今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盘,段家为南诏立了一大功。
在建昌城也有一支段家,自南诏时期到元朝初年,段兴及其后裔一直据守建
昌。由此看来,他们可能已不是大理段氏王族的直系,且不去说他。回过头来还是说大
理的建国立业。
前边已经说过,大理的开国之君是段思平。他是南诏清平官段俭为魏的六世
孙,虽说是名门之后,刚入仕途,也不过只担任了区区小府副将之职。《射雕》里一灯
大师说:“我段氏因缘乘会,以边地小吏而窃居大位……”既是指此而言。不过段思平
武功,想到书呆子气十足的痴情公子段誉,或是慈眉善目的一灯大师。然而如果跳出小
说的幻象,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大理段氏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荣辱,却是少有人
知晓了。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几位段家人物,衣冠谈吐都和中原汉人没什
么分别。他们不但武功超绝,而且儒雅宏文,我们总是想当然的把他们看成汉人。可是
我上高中时,向历史老师请教,老师却告诉我段家是汉化了的白族。
白族古称“白蛮”,是古老的僰人民族和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史记·司马相
如列传·集解》中说:“僰,羌之别种也。”在战国时期就融合了部分楚文化的僰人,
在汉晋之世,中原政府迁徙了一部分汉人到“西南夷”屯垦,加上中原战乱中流落到西
南的汉族士兵和平民,进一步与bo人融合形成了称为“白蛮(白人)”的新民族。部分
汉人移民中得势的“豪民”,成为“白蛮”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姓”。
《天龙八部》里提到段氏祖先原本凉州武人,暗指段家乃十六国时期北凉第一
任国君段业的后裔。段业有儒者之风,在位六年被其臣蒙逊所杀。他的后代历史无记
载,究竟是否逃到云南,大理段家与凉州段家又有无渊源,不敢妄断。不过段家在云南
确实属于较晚兴起的大姓贵族。在汉晋时代西南著名的bo人大姓有焦、雍、孟、董等家
(譬如《三国演义》提到的雍凯、孟获),段氏的声名还称不上显赫。段家的飞黄腾
达,该是在南诏国的时候了。
南诏本是西南六诏之一(诏,王也)。逐渐势力强大兼并了其他各诏,一统西
南。南诏王族蒙氏,属于和“白蛮”对称的“乌蛮”,也就是今天彝族的先民。开元二
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王蒙归义(皮罗阁)为云南王,到了天宝十一
年,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又依附吐蕃反唐自立。
阁罗凤在摆脱唐朝的支配以后,在今大理太和村树立《南诏德化碑》,表明自
己是不得已反唐,并希望唐朝以后容许南诏再度归附,立碑为誓。这块碑至今尚存,碑
阴题刻南诏官员名姓,排在第一位的段忠国,就是后来建立大理国的段思平的先祖。
南诏的主体民族是白族,显官高位也往往由白蛮贵族担任。南诏的官制名称不
同于中原,文以清平官(同宰相)为贵,武以大军将(非大将军)为尊,仿六部设六
曹,后改九爽。段家春风得意,家族中先后有人充当大军将、清平官、曹长等要职,地
位显赫。
写到这里,我得坦白自己的疏懒。研究考据的工夫没下多少,连段家帝王的世
系年谱都没好好查找。所以下面只好用自己手头琐碎支零的的历史材料来拼凑段家的来
龙去脉。这样东拉西扯,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难免会贻笑方家,也只得先说声“惭
愧”了。
南诏时期,段家第一条好汉,大概该首推段赤城。只可惜他是民间传说神话了
的人物,据说他曾杀死巨蟒,被当地白族崇拜为“本主”(地方上的守护神)。传说的
事迹当不得真,而在正史中,也能看到段家人物的身影。《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
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安南经略使李琢贪暴,对“棠魔蛮”(傣族)残酷剥
削,“以斗盐易一牛”,民怨沸腾。于是“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
府”。南诏取得了今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盘,段家为南诏立了一大功。
在建昌城也有一支段家,自南诏时期到元朝初年,段兴及其后裔一直据守建
昌。由此看来,他们可能已不是大理段氏王族的直系,且不去说他。回过头来还是说大
理的建国立业。
前边已经说过,大理的开国之君是段思平。他是南诏清平官段俭为魏的六世
孙,虽说是名门之后,刚入仕途,也不过只担任了区区小府副将之职。《射雕》里一灯
大师说:“我段氏因缘乘会,以边地小吏而窃居大位……”既是指此而言。不过段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