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大片,都是做着亿万的买卖,都是贺岁档的超级大片。拿到一块来比较,事实上也比不出什么个子丑卯酉来,但大家伙非的较真说要强拉硬拽地PK一下,那我也就不妨勉力做这个苦工了。单以两片的题材而言,虽说表现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时空的两码事,但细盘算起来也确实有着很多的相象之处。都是以内战作为时代背景,也都是阐述着兄弟情谊,而且作为导演的冯小刚与陈可辛也都是第一次碰这样的战争大片,要比起来还真是有着很多可以相通的门道的。
比视觉
两部影片都以战争场面作为最大的卖点,虽说并不同宗同源,但也是相得益彰。《集结号》的战争刻画以写实为住,为了做足功课还特别拉来了曾以《太极旗飘扬》而闻名的韩国特效团队。无论是在爆破、巷战、阵地攻守方面做的都足够逼真,让人真有了亲临战场般的紧张感与刺激感。而《投名状》也走的是写实路线,刀马冲锋攻陷火枪大阵的场面也当真是让人慨叹,而且在形式上也表现得格外血腥与残酷。两种写实风格放在一块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集结号》的场面虽说没有《投名状》宏大,人头也不鼎盛,但视觉效果却决不输于后者,甚至还有比《投名状》中冷热兵器搏杀更骇人心魄的视觉冲击力。这一轮较量,我把票投给《集结号》,虽然与《投名状》相比两者的写实风格各有千秋,也都有不俗的成就,但贵在《集结号》是在以小搏大,寥寥几十个弟兄能与《投名状》中的千军万马相提并论,其实已经是胜了。
比调度
两者在战争场面上都强调视觉冲击,但论到调度问题上还都有着一拼。《集结号》虽说效果强势,但场面略混杂一些,几乎是丧失重心的影像追逐,只把画面集中在枪火与爆破的层面,整体模糊而不清晰。这一点,《投名状》略强,虽说刀马冲锋,但可贵的是战法清晰上下得体,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此强彼弱的战斗力量的对比,既知道怎么胜的,也清楚是怎么败的。这取决于导演的调度功力与平衡功力,陈可辛虽说第一次实践这么大的场面调度,但却没流露出半点生涩,各个环节都调配得很纯熟,在这一项上他是要胜出冯小刚的。
比残酷
战争除了残酷之外,不会给人留下任何美好的观感。所谓的暴力美学的概念,在被人山尸海所堆砌的战场环境内外是不存在的。假若残酷也能拿来相比,那我相信《集结号》和《投名状》都有出格的资本。一面是枪弹横飞,动不动就在炮火中粉身碎骨;一边是刀枪相象,动不动就分头断臂。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前所未有过,也是从没有所实践的残酷影像。
比残酷不是在比视觉,假若比谁死得更惨谁死得更夸张,那估计连电影局的老大们也都看不过眼急着动剪刀了。单拿影片的战时环境而言,我相信《集结号》远远不如《投名状》更为骇人。前者虽说是以小搏大,以生命作为代价执行着不可完成的任务,但毕竟还有个命令撤退的集结号作为生存的指望。而《投名状》中则已经是完全没有退路的搏弈,自八百人去冲击五千人的军阵开始,全军覆没的威胁就一直存在着,一直到最后攻陷南京后也没能摆脱死亡的威胁。谷子地死了兄弟,毕竟他还能活着,还有人记得他们的荣誉。但庞青云哥仨就没能那么好运,死的冤屈,死的无足轻重。《集结号》的残酷是短暂的,而《投名状》的残酷是自始至终的。无论是氛围、环境、细节上,《投名状》都让人感到压抑得无法喘息,让人陪着故事而绝望。苏州城外的嚎叫、战壕里填满的坑尸、乱箭下的太平军,那种感觉更让人震慑,有着惊心动魄的颠覆力量。这一点,恰恰是《集结号》最为缺乏的,同时也是它最需要给予篇幅展现的。
比情谊
两部影片的战争氛围仅只是表面文章,最为关键的部分还都集中在兄弟情谊的升华与颠覆上。谷子地与九连的弟兄们的情分在《集结号》中并没有给予什么诠释,之间的细节大半都集中在他自己的自说自话,还有他与团长都曾经在八区教导队的事情等等。而《投名状》则是从相识到相反,里外所有的矛盾纠葛与恩怨都阐释得很清楚,兄弟情份,哪怕是与同乡出来的娃娃之间都有着相应的情感篇幅,可谓是全面而完整。这也就是说,《集结号》中的情谊是略显苍白的,哪怕是后来谷子地与炮兵团长之间的情谊也仅只停留在朝鲜战场上帮他拆掉个地雷而已。他与九连的感情,多半都集中他自己的愧疚以及他做连长的责任感的层面,他总认为自己聋了没听到集结号响,也总认为是自己对不起死去的兄弟,没给他们最后一条活路。所谓的情谊,也就多半都集中展现在他自己的自责与内疚上。不足之处在于篇幅不够,毕竟他与九连所共同存在的段落有些太过简短了些。也许相比于《投名状》,它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战争片,战争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说它是谷子地一个人的忏悔经历是不为过的,所谓的情谊反而退下去沦为陪衬了。
比视觉
两部影片都以战争场面作为最大的卖点,虽说并不同宗同源,但也是相得益彰。《集结号》的战争刻画以写实为住,为了做足功课还特别拉来了曾以《太极旗飘扬》而闻名的韩国特效团队。无论是在爆破、巷战、阵地攻守方面做的都足够逼真,让人真有了亲临战场般的紧张感与刺激感。而《投名状》也走的是写实路线,刀马冲锋攻陷火枪大阵的场面也当真是让人慨叹,而且在形式上也表现得格外血腥与残酷。两种写实风格放在一块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集结号》的场面虽说没有《投名状》宏大,人头也不鼎盛,但视觉效果却决不输于后者,甚至还有比《投名状》中冷热兵器搏杀更骇人心魄的视觉冲击力。这一轮较量,我把票投给《集结号》,虽然与《投名状》相比两者的写实风格各有千秋,也都有不俗的成就,但贵在《集结号》是在以小搏大,寥寥几十个弟兄能与《投名状》中的千军万马相提并论,其实已经是胜了。
比调度
两者在战争场面上都强调视觉冲击,但论到调度问题上还都有着一拼。《集结号》虽说效果强势,但场面略混杂一些,几乎是丧失重心的影像追逐,只把画面集中在枪火与爆破的层面,整体模糊而不清晰。这一点,《投名状》略强,虽说刀马冲锋,但可贵的是战法清晰上下得体,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此强彼弱的战斗力量的对比,既知道怎么胜的,也清楚是怎么败的。这取决于导演的调度功力与平衡功力,陈可辛虽说第一次实践这么大的场面调度,但却没流露出半点生涩,各个环节都调配得很纯熟,在这一项上他是要胜出冯小刚的。
比残酷
战争除了残酷之外,不会给人留下任何美好的观感。所谓的暴力美学的概念,在被人山尸海所堆砌的战场环境内外是不存在的。假若残酷也能拿来相比,那我相信《集结号》和《投名状》都有出格的资本。一面是枪弹横飞,动不动就在炮火中粉身碎骨;一边是刀枪相象,动不动就分头断臂。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前所未有过,也是从没有所实践的残酷影像。
比残酷不是在比视觉,假若比谁死得更惨谁死得更夸张,那估计连电影局的老大们也都看不过眼急着动剪刀了。单拿影片的战时环境而言,我相信《集结号》远远不如《投名状》更为骇人。前者虽说是以小搏大,以生命作为代价执行着不可完成的任务,但毕竟还有个命令撤退的集结号作为生存的指望。而《投名状》中则已经是完全没有退路的搏弈,自八百人去冲击五千人的军阵开始,全军覆没的威胁就一直存在着,一直到最后攻陷南京后也没能摆脱死亡的威胁。谷子地死了兄弟,毕竟他还能活着,还有人记得他们的荣誉。但庞青云哥仨就没能那么好运,死的冤屈,死的无足轻重。《集结号》的残酷是短暂的,而《投名状》的残酷是自始至终的。无论是氛围、环境、细节上,《投名状》都让人感到压抑得无法喘息,让人陪着故事而绝望。苏州城外的嚎叫、战壕里填满的坑尸、乱箭下的太平军,那种感觉更让人震慑,有着惊心动魄的颠覆力量。这一点,恰恰是《集结号》最为缺乏的,同时也是它最需要给予篇幅展现的。
比情谊
两部影片的战争氛围仅只是表面文章,最为关键的部分还都集中在兄弟情谊的升华与颠覆上。谷子地与九连的弟兄们的情分在《集结号》中并没有给予什么诠释,之间的细节大半都集中在他自己的自说自话,还有他与团长都曾经在八区教导队的事情等等。而《投名状》则是从相识到相反,里外所有的矛盾纠葛与恩怨都阐释得很清楚,兄弟情份,哪怕是与同乡出来的娃娃之间都有着相应的情感篇幅,可谓是全面而完整。这也就是说,《集结号》中的情谊是略显苍白的,哪怕是后来谷子地与炮兵团长之间的情谊也仅只停留在朝鲜战场上帮他拆掉个地雷而已。他与九连的感情,多半都集中他自己的愧疚以及他做连长的责任感的层面,他总认为自己聋了没听到集结号响,也总认为是自己对不起死去的兄弟,没给他们最后一条活路。所谓的情谊,也就多半都集中展现在他自己的自责与内疚上。不足之处在于篇幅不够,毕竟他与九连所共同存在的段落有些太过简短了些。也许相比于《投名状》,它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战争片,战争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说它是谷子地一个人的忏悔经历是不为过的,所谓的情谊反而退下去沦为陪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