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干:对话寒武纪
www.xawb.com 2005-08-23 09:10:36 西安晚报
舒德干教授在实验室。(资料照片)
“古生物学虽然枯燥,却蕴含着微观世界的巨大奥义”。在西北大学科学楼10层,舒德干教授在成堆的化石中与寒武纪5.3亿年前的世界进行着对话。“读懂那些化石隐藏的信息是我的快乐所在”。2003年,一项名为“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舒德干就是这个奖项的完成人之一。
逮住最古老的鱼
云南东部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以软躯体化石的罕见保存为特色,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化石宝库。舒德干教授每年都要从西安来到这里,“我知道在什么地方找我想要的东西,但能不能找到还要看运气”。舒德干教授和他的助手如饥似渴地在云南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在一块块石头上寻觅着,每次外出他们采集的石头能装一个集装箱,但是经过遴选后能用的仅有百十块,这些石头舒德干逐一要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研究。
舒德干所说的运气来了。在一块两寸见方的石块上,他发现了一个长不足两厘米、宽半厘米、模糊得几乎无法辨认的鱼状印迹,就是这块被命名为“昆明鱼”的化石,却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老祖宗”。英国刊物《Nature》(自然)以“逮住鱼的始祖”为题,针对舒德干教授的论文《后口动物谱系“顶端类群”———脊椎动物的实证起源》发表了专题评论。在舒德干教授的论文中,不仅发现并论证了昆明鱼、海口鱼不仅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而且也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很可能代表着由无头类向鱼类骨干谱系演化的一种过渡类型”。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R·Dawkins认为:从原始真细菌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人类的39“代”祖先,而昆明鱼是最接近第18“代”祖先。英国《科学进步年度述评》也强调指出,“世界上最古老的鱼,其意义最为重大”。
在生物进化史上写下中国的名字
地球上的生命何时大量出现?以人为代表的脊椎动物是怎样演化来的?生命大爆发和进化论矛盾吗?……这一系列早期生命演化的重大难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成为科学界的难解之谜。舒德干教授在“当代自然科学十大难题”之一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动物门类起源等研究领域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10篇见于英国《Nature》(自然)和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其中1994年~2004年期间舒德干教授是我国惟一一位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3篇《Nature》“Articles”论文的科学家。
在对古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中,舒德干教授相继发现了“云南虫”、“华夏鳗”、“西大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长江海鞘”等奇特动物活化石和灭绝动物类群“古虫动物门”,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五步走”的新假说,在国际同类研究中成果迭出、独树一帜。他作出的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科学发现,使其中一些生物进化史上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得以用“华夏鳗”、“长江海鞘”来命名,以记载中国学者在科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并作为标志性成果载入了早期生命演化史册。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
“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该成果被我国524位两院院士评选为“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对舒德干等人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成果评价是:为生物早期及其在寒武纪早期的大爆发问题提供了新的回答,对一些现存生物门类的早期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
8月22日,舒德干教授凭借在“寒武大爆发”的面貌揭示上取得关键性突破,被授予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作为一位长年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舒德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当一个人把生命的全部意义确定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时,他会因拥有伟大的目的而拥有伟大的力量。”在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旅途中,每年有几个月时间,舒德干都是在野外艰苦环境中度过的。经常一天步行几十里,不但未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他说:“发现的快乐可以化解枯燥乏味和体力不支的感觉,会觉得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持着。”而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舒德干走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巅峰。
新闻资料
《Nature》杂志简介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杂志每星期在全世界发行6万份,大约四分之一发行到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综合)
舒德干简介
舒德干,男,56岁,中共党员,湖北鄂州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专业。1981年获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0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德国洪堡学者和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现任西北大学地质系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现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委员。曾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