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林吧 关注:9,289贴子:468,725
  • 8回复贴,共1

6948·曾芳林·文化经济·69090724·缣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948·曾芳林·文化经济·69090724·缣帛


1楼2007-12-19 10:03回复
    http://post.baidu.com/f?ct=352321536&tn=baiduPostSearch&rn=10&pn=0&rs2=1&lm=0&word=%E7%CC%B2%AF&rs1=2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贴吧贴子1724篇,用时0.207秒 
    http://post.baidu.com/f?kz=300858143


    2楼2007-12-19 10:04
    回复
      2025-11-24 01:42: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http://post.baidu.com/f?kz=1740103


      3楼2007-12-19 10:05
      回复
        http://www.baidu.com/s?cl=3&wd=%E7%CC%B2%AF&t=51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0,100


        4楼2007-12-19 10:05
        回复
          http://baike.baidu.com/view/523469.htm缣帛
           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
           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以及其后的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这些都是简牍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古代文献中有关帛书的记载,也大都是与皇家、贵族藏书有关的。到晋代纸普遍使用后,缣帛虽仍在使用, 但基本上是作为某些文书以及书法、 绘画的写绘材料。
           帛书的宽窄长短,多根据需要裁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高度基本上是缣帛的幅面宽度48厘米或其一半即24厘米,长度则“依书长短”而裁之。已发现的实物,有些是好几种著作写在一块帛上,例如《老子》甲本后、乙本前各附有其他4种著作。 这是因为帛贵而不忍裁下之故。帛书的存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整幅的帛折叠为若干幅的长方形;另一种是将半幅宽的帛卷在2~3厘米宽的木条上。缣帛图书的书写十分考究,《太平清领书》是白绢上写字,用红色画直格,以青绢包头(古时“包头”就是现在书画卷的“护首”),用红笔写标题目录。后来纸本书中的“朱丝栏”“乌丝栏”,就是借用了在缣帛上织成的红黑界栏。 
             帛书可外加装封,以作保护。1931年,朝鲜乐浪汉墓中曾发现公元二三世纪时的漆盒二件,此黑漆套为半圆状,纹以五彩,二侧端皆有小孔,应当是装置卷轴之箧。


          5楼2007-12-19 10:06
          回复
            百度_3876吧_缣帛的书
            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缣帛图书的书写十分考究,《... 
            post.baidu.com/f?kz=82175133 19K 2006-6-17 - 百度快照


            6楼2007-12-19 10:07
            回复
              http://www.baidu.com/s?cl=3&wd=82175133


              7楼2007-12-19 10:07
              回复
                天之道老段


                8楼2007-12-20 23:32
                回复
                  2025-11-24 01:36: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008
                  58143


                  IP属地:海南9楼2018-02-13 0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