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吧 关注:4,148贴子:20,509
  • 43回复贴,共1

关于看尊者阿迦曼传69章时的困惑请教各位贤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4-27 11:15回复
    069诸佛和阿罗汉弟子们的赞叹
    在尊者阿迦曼的最后果证之后,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有许多佛陀跟他们的阿罗汉弟子们一起来探视他,赞赏他的解脱。 有一个晚上,一位佛陀和数万个弟子们前来;另一个晚上,一位佛陀和数十万个弟子们前来。 随从每一位佛陀的弟子人数并不一样,要看每位佛陀的成就而定。 然而随同每一位佛陀的那些弟子们,并不是实际的弟子人数,他们只是象征的,表示相较于另一位佛陀弟子的总数而已。 在阿罗汉弟子之间,也有许多沙弥跟随着。 就抽象或非人称的意义上来说,「阿罗汉」一词适用于「沙弥」和「比丘」。
    诸佛开示尊者阿迦曼许多要点说:「如来(诸佛用于自称时,相当于「我」)已经知道了你从生死轮回的牢狱中解脱了,现在我们来为你赞叹。 它是一个广大的牢狱,坚固地被看管着,充满着迷惘和诱惑,全都用来强化它的围墙,而使入狱者迷惑于这样的事实—他们不过是因为放逸而丧失自由的牢囚而已。 这就像一个生了病的人,却不想去寻求药方一样,任何处方对他们可能都是完全无用的,如来的正法就像那个疾病的处方。 有情众生正感受着由他们自己的烦恼锐箭所造成的疾苦,他们的疾病似乎是无可救药的,只要他们拒绝接受正法治疗的话。 他们必须感受着再生再死,身心相续无尽的痛苦。 围绕他们的正法是派不上用场的,因为他们既不在意,也不敢去看、听和应用它。
    「因此虽有正法,而有情众生却在他们自己痛苦的暴风中无助地回旋着。直到他们注意到正法,并把它付诸修习,否则,无人能够给他们任何帮助。诸佛可能来了又去了,然而疾病仍在那里困扰着那些不愿学习的人们。所有诸佛的讯息是一样的,因为有情众生心里的烦恼也都是一样的,没有诸佛正法所不能揭露和除灭的烦恼,除了屈服于他们自己的烦恼而把正法看得比它还次要的人们。
    「正法和烦恼是彼此相反的,一个遵从正法的人必须对抗或不服从烦恼,然而服从烦恼的人,必然会违背正法,认为正法是令人苦恼的,剥夺了他的乐趣。但是一个具有分辨智的智者,就不会像那样地自我屈服。他绝不像一只乌龟被放在锅里煮沸而死在那儿。同样的方式,世间也被它自己的烦恼烹煮着,不知道怎样离开监禁它的锅子,所有活着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不论是在水中的,在陆上的,在空中的,或在地下的。那份炙热存在他们的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和住在那里,他们都随身带着那份炙热。
    「现在你已经见到如来了,并且知道这除了心意的绝对纯净之外,没有别的。如来能够到这里,也只是透过三摩地的形式(虚设的,想像的,世俗的或相关的形式)。」
    尊者阿迦曼接着说:「我对佛陀和阿罗汉弟子们没有怀疑,但是,在您般涅盘(完全的灭尽而没有任何余留)之后,怎么还能够以这样的形式而来?」
    佛陀回答说:「这样一个暂时的形象,对于已经达到绝对纯净的人是必需的,虽然他是无形的,但是为了来看一个已经达到绝对纯净的人,他仍然要虚拟一个世间的形象。但是当两者都已经达到般涅盘时,就不需要世间的形象了。诸佛之间也是一样,先透过世间形象的过程,借着这个示现做为暂时的沟通工具,才能知道在他们以前的诸佛。透过绝对的解脱,并没有任何的表现或显示。同样的方式,如来和阿罗汉弟子们为你方便示现,让你能够知道和看到某一位特定的佛陀和他的阿罗汉弟子们的样子。


    2楼2014-04-27 11: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尊者阿迦曼接着说:「我对佛陀和阿罗汉弟子们没有怀疑,但是,在您般涅盘(完全的灭尽而没有任何余留)之后,怎么还能够以这样的形式而来?」
      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但文章后来的解释我还是没看懂,有贤友能解释吗?


      3楼2014-04-27 11:20
      收起回复
        可能是一种影像吧。连尊者自己都有疑惑,我们怎么能理解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27 11:24
        收起回复
          是否可能是波旬幻化而来的。最后尊者的话看似疑惑却也是一种对其幻象的看穿呢?


          5楼2014-04-27 11:38
          回复
            哎!正法难见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5-05 16:48
            收起回复
              我们现世,为三世业的果出,佛可自由来去,来是教世人,我们要记注,因可指,果不可为。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5-24 03:04
              回复
                楼主你好
                我从金华的秘密知道了太乙金华宗旨,在太乙金华吧看到了你,发现你也还修佛。
                心中有疑 想请教你,你修行的目的是神马?真我?无我?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9-27 02:32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如果说,波旬可以做到幻化,那我觉得佛更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用不着幻化成别人,只是以自己形象出现就可以了。
                  再有,成就着应该是可以超越时间相和空间相的吧?
                  我是初学,认识恐有错误,见谅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9-27 15:57
                  回复
                    这很难自圆其说。我更倾向于这是后人的添加!


                    IP属地:上海13楼2014-10-15 21:32
                    回复
                      “勿思惟恶不善之思,谓……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此等之思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盘。”(《相应部》)
                      “于色无知故……生如是种种之成见。谓……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相应部》)
                      “摩罗迦子!于有见‘如来死后为有’之时,或于有见‘如来死后为无’之时,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忧、恼也。”(《中部》)
                      “不离爱者,始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不存在,’……离爱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相应部》)
                      “‘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等等,凡此等六十二见……有己身见者,则存此等之诸见;无己身见者,此等诸见则不存在。”(《相应部》
                      “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杂阿含经》)
                      “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杂阿含经》)


                      IP属地:江苏15楼2014-10-26 21:03
                      收起回复
                        所以佛陀说不要盲目相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0-28 19:16
                        收起回复
                          看到这段文字,让我想起原来读过的米拉日巴传记。据说当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成佛时,有显宗的千尊佛来祝贺。
                          按说佛陀和阿罗汉无余涅盘之后,剩下的就只有舍利了,怎么这里还能化身出现呢?这不是化身佛吗?也就意味着如来涅盘之后法身不灭,越看越像大乘佛教了。


                          19楼2014-11-14 16: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