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常常接到一些武术爱好者的来信,其中不乏就《逝去的武林》里面涉及的人物及事件向我进行咨询。最近,网上有些文章,就该书及相关人物,特别是薛颠先生等武林前辈进行讨论。本来,我不想在这个时候写东西,其原因很简单:我现在发表文章,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但是,本着一个从武术爱好者的良知出发,特别是做为一个形意拳传承人的身份,我觉得还是应该舍弃个人的顾虑,将我所知道一些事情公布出来。否则,就是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不负责。
1,《逝去的武林》是不是一本好书呢?我的回答是:不仅是好书,而且是很好的书。其原因很简单:许多武术爱好者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对形意拳产生了兴趣,进而才关注和练习形意拳。这本书,的确是开创了武术文化的一个新篇章:用文学手法,以民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为背景,通过对近代武术历史上几个关键人物的描写,来描述形意拳修炼中的乐趣。这可能是为什么该书非常流行的原因吧:我不只一次听说:在很多公园里面,常常有年轻的小伙子拿着这本书在比划动作,也常常有人拿着这本书向公园里面其他习武的人咨询书上的内容等等。这些,都从某一层面上体现了这本书的价值。
但是,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是不是人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练功的秘诀?是不是书里面描写的技术细节都非常正确?我过去从来不想公开说这些,今天,我索性公开讲讲吧。
(1)这本书是一本武术故事书,是对武林掌故的一个描述;里面的情节和所谓的历史,其实很多都是为了突出文学性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比如对薛颠、唐维禄等人物的刻画,对诸如拜师、比武等事情的渲染等,都离真实的历史相差很远。
(2)书中对技术细节的描写,有的很好,因为那是习武之人普遍认可的东西。但是,里面很多技术性描述,都缺乏实践基础,更与实际练法相反。比如对六部剑(书中的叫法)就是错误的。形意门中的那个剑法是有的,但从名字到练法,则根本不是那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书中的练法,是法术或者是巫术,根本不是武术。这些,形意门中有识之士都知道。
(3)书中的历史问题,更是模糊不清。这些,我在本文的其他部分会涉及。
2,李仲轩问题。该书是由李忠轩口述,后经作者进行加工润色后的产物。严肃地说,该书的作者不是李仲轩,或者也可以说李仲轩只是该书的素材提供者。这样,作者是否忠实地反应了李仲轩老人的本意,是否对李的口述进行了修改等等,则需要向徐浩峰同志进行核实了。我对李仲轩的看法是:
(1)他学习过形意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