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师吧 关注:7,199贴子:56,437
  • 4回复贴,共1

论黄药师的汉学倾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射雕》中黄药师之所以号称“东邪”,是因为行事古怪,随心而行,如书中所言:“平素思慕魏晋人的率性放诞,行事但求心之所适,常人以为是的,他或以为非;常人以为非的,他却又以为是,因此上得了个‘东邪’的诨号。”

虽然如此,但笔者认为黄药师的学术武功上更多表现出的是汉学倾向。让我们先看看黄药师的学问:“郭靖回到岩洞前面,周伯通道:‘黄老邪精于奇门五行之术,他这些花树,都是依着诸葛亮当年八阵图的遗法种植的’……周伯通叹道:‘是啊,黄老邪聪明之极,琴棋书画,医卜星相,以及农田水利,经济兵略,无一不晓,无一不精。’”又陆乘风`是黄药师的徒弟之一,他在被黄药师逐出桃花岛之后,在太湖边落草,建了归云庄,同桃花岛一样,也是根据《易经》六十四卦原理而建,“可是她(黄蓉)父亲黄药师精研其理,闲时常与她讲解指授。她想这庄园构筑虽奇,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哪及的上桃花岛上阴阳变化、乾坤倒置的奥妙。”可见,黄药师学究天人,而于五行八卦之奇门数术钻研尤深。

由于《易》学研究者的目的、态度、规律、诠释方法不同,四库馆臣按照治易方法把古代《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为象数和义理,六宗为象数下的占卜,禨祥,造化宗和义理下的老庄、儒理、史实宗。而象数派则盛于西汉。西汉易学家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和天文历法,探求《周易》微言大义,重建了偏于天道,以占验为功用的易学诠释体系。东汉则主观上严格遵循了注不破经的原则,专以象数训诂为工具,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本整理和文辞的注释,力图恢复《周易》经传作者本意,凸显圣显的易学思想,建立了貌似规范的诠释体系。

相比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对《易》的诠释则完全抛弃了两汉经学那一套,而偏重于义理,全然不谈象数,基本与数字卦绝缘,仅对卦辞略抒己见,两汉经学的象数易学在魏晋时代几乎被扫荡净尽。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王弼在注《易》时曾道:“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一失其厚,巧遇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相比两汉经学的繁复,魏晋玄学更注重“得意忘象”。由此可知,黄药师对易学的钻研认识完全偏向于“象数派”。

而在武学上,黄药师表现出的也非魏晋玄学的清通简要。“黄蓉原本笑吟吟地望着两人吹奏,看到后来,只见两人神色郑重,父亲站起身来,脚下踏者八卦方位。她知道这是父亲平日修习上乘内功所用的姿势”,“黄蓉见他脸色红润,神光灿然,心中甚喜,再凑眼到小孔中瞧时,不觉吃了一惊。只见父亲缓步而行,脚下踏着八卦方位,一掌掌的发出。她知道这是爹爹轻易决不肯用的最上乘武功,到了此时已是胜负即判,生死立决的关头”,“黄蓉喝道:‘看招!’纤手横劈,飕飕风响,正是落英神剑掌中的‘雨急风狂’。郭靖便以降龙十八掌招数对敌,但他爱惜黄蓉之极,哪肯便出全力?可是降龙十八掌全凭内力猛取胜,讲到招数繁复奇幻,岂是落英神剑掌法之比,只拆了数招,身上连中数招”。由此可见,黄药师的功夫无论是内功还是招式都与魏晋玄学的主旨不符,而与讲究数理形象的两汉经学的主旨极为相似。

所以,综上所述,黄药师只是在行事上与魏晋人士相同,而在武功和学术上则完全倾向于汉学。



1楼2005-08-10 09:35回复
    晕!!这么有根据


    2楼2005-08-10 10:32
    回复
      2025-08-21 23:58: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1.236.113.*


      3楼2005-08-11 10:16
      回复
        @_@#


        4楼2005-08-11 11:11
        回复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5楼2006-02-15 2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