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吧 关注:4,106贴子:16,800
  • 3回复贴,共1

为何凡高、毕加索顶级艺术展在北京遭冷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何凡高、毕加索顶级艺术展在北京遭冷遇     2006-09-01 20:53:50 

--------------------------------------------------------------------------------

 
  8月27日,汇聚了莫奈、凡·高、毕加索、罗丹等43位西方艺术大师的60件绘画、雕塑作品,总价值超过80亿人民币的“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精品展”在中华世纪坛落幕。然而,这个建国以来我国引进的最昂贵艺术展览却在北京遭遇“尴尬”:3个月的展期仅迎来7万名观众。

  现场见闻观众虽多为时已晚

  记者来到中华世纪坛。之前就听说展览的观众不多,因此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等真进入展场,眼前攒动的人群却“吓”了记者一跳。观众们都非常安静,很多人戴着语音导览器,仔细欣赏展品。还有一些孩子坐在地上,铺开画纸进行临摹。展厅保安告诉记者,展览一般是“两头热”,即开幕、闭幕时观众都会很多,当天记者看到人多是因为展览即将结束。即便如此,当天的观众数也少于2000人。

  在众多观众中,一位年轻的男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不时在小本子上画着。这位杨先生说,他是一名平面设计师,这些精彩的作品给了他很多设计灵感。当记者告诉他展览的总参观人数并不多时,他感到非常吃惊。他认为展览非常精彩,其中三分之二的大师都是首次来中国,机会难得。至于观众不买账的原因,他表示可能“和个人素养有关”。

  数字统计每天只有700人参观

  此次展览中的60件大师杰作,涵盖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西方现代主要艺术流派,包括库尔贝、莫奈、毕沙罗、马奈、雷诺阿、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蒙得里安、莫迪里阿尼、毕加索特等大师的代表作。雕塑大师罗丹、德加和摩尔等的14件雕塑作品也同时参加展览。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之高在国内引进的海外艺术展中史无前例,美国政府甚至亲自为其的天价保险买单。

  但是经过中华世纪坛的统计,本次展览的参观人数仅为7万人,远低于之前预计的20万人,甚至不如此前的文艺复兴展。后者每天的平均参观人数是1114人,而此次展览每天只吸引700人前来。此外,皇城艺术馆在近年举办的毕加索版画展,展出的都是作者的小幅版画,而毕加索是以立体派油画著称,该展览并不能代表其艺术分割,而该展览的人数在两个月内也有10万人之多。

  “展览消息上了新闻联播。据统计,每天北京至少有六七百万人收看新闻联播,这个数据表明,100个人里只一个人看了展览。”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研究员朱扬明表示,马上就要开始撤展,预计三至五天能够完成,9月初将移师到东京展出。“现在,我们的估算数据是,东京的参观人数可以达到100万人,而韩国首尔将达到120万人。”

  直接影响凡·高精品展被取消

  此次展览结束,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今年将相继迎来世界六大文明基本陈列、俄罗斯民俗艺术展等大型展览。

    据朱扬明介绍,明年的展览也是异彩纷呈,如庞贝壁画展;被誉为“当代暗房大师”的美国摄影家尤斯曼从艺50年展;西班牙百年设计大展,汇聚了西班牙平面设计和服饰设计的经典之作;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他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在今天已经堪称经典。
 
    据了解,根据此次“从莫奈到毕加索”的展出效果,原在明年计划中的凡·高精品展不得不取消。“如果举行,光是展出费用可能就要亏400万元。”朱扬明有点无奈地说。

  对话专家精品艺术展缘何不受待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普通观众甚至业内人士都不来参观此次展览呢?记者就此问题和中华世纪坛副馆长朱扬明进行了探讨。

  艺术教育存在不足

  记者(以下简称“记”):观众不买账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像有的观众反映的那样——著名画家的代表作没来?

  朱扬明(以下简称“朱”):根本原因是我们缺乏艺术史的系统教育。文学家用文字解释世界,艺术家、音乐家分别用绘画雕塑和音符来阐释观点。我相信没有人会说托尔斯泰要比列宾、柴可夫斯基伟大,但在我国现实的情况是,视觉、听觉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和文字同样的重视。



1楼2007-12-17 21:11回复
    哎....现在会欣赏高雅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了


    IP属地:黑龙江3楼2007-12-23 22:30
    回复
      2025-08-15 02:1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毕竟只有少数人真正欣赏他们,也许是装腔作势的人少了


      IP属地:甘肃4楼2007-12-24 20:02
      回复
        我去看了 非常不错啊
        有凡高的两幅

        不过确实很累...


        删除|6楼2007-12-29 2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