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换中,交换物先要被提供出来。交换物主要是产物,也包括非产物。产物的供给受生产周期、生产效率的制约。对提供行为,可比方成人们手托物品且向上向前递交,如果隐去物品就只有人手的轨迹,如果隐去人手就只有物品的状态,其实是同一的行为过程。有等式例如是:一定时间上物主对某物的提供行为之过程=一定时间上物主提供一定数量某物之过程。双方递交的结果可能是成交、易手,也可能没有成交,继续重复着手持递交行为,直至成交或退出。显然,一定时间一定人们的提供行为≥一定时间一定人们的成交行为。<?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成交行为的一次性的态势就是交换价格,可以用双方的成交量来表示,双方之间可以用双向箭头例如<=>来联结。双方的成交量读作“这人的这些物品交换那人的那些东西”,其中包含数值关系、比例关系,但并不等于数值、比例。就象山峰不等于数字数值,山峰对峙不等于系数比例。
在物物的交换中,一些人们分别提供了一些货物。在一定供给总量限制下,各自按照“己方愿付多少及想要对方若干”去随意投票,形成竞争。在竞争中,如果人们不计较得失,则物物交换总会全场出清;如果人们计较得失,则会增减供给数量,之后,依然全场出清。出清的同时,最终投票结果会表现在通货货票上,以通货货票充当一次性货币,以通货货票数量分别表现出各自的交换价位和实际购买力,从而实现了统一结算、集中兑现,各人都卖光了自己的东西,也买到了自己所喜欢的物品,也就是一般均衡。如图四十九:

上面图四十九中,大园分成上下半圆,半圆面积等于提供货物总量圆的面积。其中得票总量半圆是虚线,表示各人得票结果不能事先确定,也表示它只是投射出来的1:1的影像。实际的投票、得票,实际的交换,是在各人的扇面之变动当中,在货物的移动换位当中发生。这里举简单例子来说,设有6个人A、B、C、D、E、F分别提供了货物,进行物物交换。每个人的供给时间相等,在提供货物总量圆当中的份额也相等,但是所提供的货物种类和数量不一,可以比方成6个人向6个同样的盘子里面各自随意投放物品。每个人的供给时间、供给数量,可以分割成例如100角或1000分等等,并作为票数。在这里,各自的个别货票之间等值与否不影响最终结果,毕竟货物总量总是一定的,是个面积一定的圆。那么每个人按自己的意愿随意投票,都想多得、少付,并形成竞争。结果上来看,每个人的投票数、得票数最终相等,也就是上下半圆及各个扇面在交换前是对称对等的,在交换后经过变动又形成新的对称对等,换言之,各自的个别货票在交换中换算成了统一的通货货票。那么,每个人的得票数,就是他对外的实际购买力,也是他全部货物的交换价位。这时就能统一结算、集中兑现了,每个人都卖光了货物,也买到了自己喜欢且有能力购买的货物——也就是全场出清、一般均衡,而这是直观的简单的,是人们行为的自然结果,是不证自明的,类似于把一些东西从库房搬运到分类货架上,无论东西是多是少,无论怎么搬运、摆放,总是能够实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