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德拉甘时代的借尸还魂
从3场只进两球,到这一场完成4球狂胜,舜天经历了从进攻难产球队到进攻高效球队的转变。没有人会相信高洪波在一周内将舜天的阵型和战术打磨到完美无缺,而拥有不错正面防守能力的泰达也一定不是一支防守松散的球队(至少在丢第三个球之前)。比赛内容告诉我们,舜天的进攻改善也许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消息,我们放弃了让我们前三场不断痛苦磨合的传控打法,而是回到了迅速反击、长传冲吊的德拉甘时代的老路上。换句话说,我们踢出的可能不是3-5-2应有的良好化学效应,我们的3-5-2在进攻端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
首先,我们改变了进攻的发起点。高洪波忍痛将安塔尔安置在中后卫位置上很大程度是希望安队的组织能力能够帮助舜天从后卫线就开始发起进攻,或使用长传,或短传配合。然而,从前几场的状况来看,这样的方式并不是非常适意的。恒大、人和的中后场都具备很好的包夹能力和空中防御能力,因而从后场直接的起球只能是主动寻求交换球权;而从中后卫线上发起的传导过渡,则由于过于冗长的推进路线,极易造成失误和无意义的中后场导脚,反而降低了进攻效率。这场比赛,舜天更多的由中场,甚至是多由前腰线发动进攻,吴曦、吉祥、孙可、艾利亚斯都非常主动地通过小范围内的配合和一定的个人突破撕开对手防线,我们常常可以依靠一定范围内人数和技术的优势吃掉对手的防线,形成传中的机会,给德扬铺平道路。这种做法确确实实是德拉甘时期舜天最擅长的方式,两三角清楚的传递配合上队员积极的跑位,快速通过中场,流畅而又高效。然而,与此同时,旧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这样的进攻往往缺乏延续性,没有良好的进攻疏导来对二点进行保护,更多的依靠球员个人的能力和意识去进行反应和拼抢(这是成熟的3-5-2阵型打法所不会出现的)。
其次,更精准的长传是我们制胜的法宝。如果说进攻发起点的前移无形中提升了进攻的效率,那么这场比赛尤为精准的长传则是我们进攻速率的保证。球飞行的一定比运动员跑的快,这是足球场上不变的定理。舜天一直拥有多使用长传的传统,无论是德拉甘的时代,还是高洪波的时代,由于我们一直选用东欧高大前锋,因而长传冲吊找到高点策应是可行的一种进攻方案。前几场比赛中,我们长传存在找点单一,球速缓慢,精确度差的问题,效果很是不佳,反而造成德扬一次次无谓的跑位和争顶,大量消耗体力。对于艾利亚斯使用的保守,国内球员受阵型限制而跑动不佳都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而这场球,艾利亚斯首发后为德扬分担的压力,任航回归后左路的活跃以及吴曦等人状态的回升都使得我们在前场的跑位更加灵活,接球点更多更分散,争顶后的组织更多变。而中后场球员神奇的脚感也使得我们前场球员大多时候都可以争到球权,完成进攻。这种通过长传的速度优势打对手立足未稳的方式帮助我们赢得了第4个进球。可是,同样的,这种长传是建立在极高的传球成功率上的,不是每场比赛我们的球员都能有这么好的脚感,也不是每场比赛的对手都像泰达一样缺少良好的防空中卫,因而我们只能庆幸在对的时候选择了对的战术。
最后,就是反击和拼抢。舜天第1、2个进球还是依靠快速的反击完成的,非常经典的舜天式配合,中场的拦截+快速的传导+边路的优势+传中完成进球。上一场比赛的球评中我说舜天反击能力的退化异常迅速,主要原因是队员所有的进攻选择和跑位都受到新阵型和战术的限制,而这场比赛反击的犀利也基本印证了我的判断,舜天球员在挣脱了3-5-2新战术的束缚后,还是能够在反击中回复到从前的状态,而德扬与队伍磨合的日臻成熟,也帮助舜天在反击中能够充分利用德扬的策应和终结能力。反击的前提是对手的失误,而失误大多数时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的。舜天这场比赛的逼抢虽然看上去没有前几个赛季那么疯狂,但是由于阵型的调整,我们的拦截变的更加有效率和层次。前锋线两人这场比赛积极的回抢延伸了我们的防线,中场5人组各自分配相应的区域,在一定时刻迅速包夹围抢,效果甚佳,加上泰达中场也缺乏能够控球组织的超级球员,因而我们很容易在中线附近寻觅的到反击的机会。能够保持反击和逼抢的效率,舜天就依然有与强队抗衡的资本。
因而,总之,高洪波在重重压力下选择了让队员踢他们自己更适应的比赛。无论是什么战术,赢球才是硬道理。3-5-2有自身的优势,而简单粗暴也有简单粗暴的好处,这场我们利用原先的老本取得了胜利可能真的能够启示高洪波一些东西。是不是能够在3-5-2的基础上简化中场,如何持续保持长传的精准与高效,反击的效率是否能够一直如此惊人,这些都是高洪波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