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老徐吧 关注:7,284贴子:545,028
  • 13回复贴,共1
上联   玉琢琼花凋碧


1楼2007-12-11 09:54回复
    玉琢琼花凋碧树 
    金嵌宝石刻蛟


    3楼2007-12-11 10:11
    回复
      2025-08-23 13:53: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东方兄厉害!
      如果把 石 字改成仄声就更完美了


      5楼2007-12-12 23:36
      回复
        按照古律对联格律,2.3.4声调都属仄律


        6楼2007-12-12 23:44
        回复
          玉琢琼花凋碧树 
          金嵌宝璧刻蛟龙


          改个字看看..呵呵


          7楼2007-12-12 23:44
          回复


            8楼2007-12-12 23:44
            回复
              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1.2声平声,3.4声仄声呢!^_^


              9楼2007-12-12 23:49
              回复
                是么,真不知道,还有这个


                10楼2007-12-12 23:52
                回复
                  2025-08-23 13:47: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12楼2007-12-13 00:03
                  回复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13楼2007-12-13 00:03
                    回复
                      好强啊,


                      14楼2007-12-13 10:58
                      回复
                        如此详尽,佩服!


                        15楼2007-12-15 23:15
                        回复
                          无茗行此搬弄文章之事...还是不要换来各位称赞为好!!

                          不然见不得人咯~


                          16楼2007-12-15 23:27
                          回复
                            眼花了,光是平仄


                            17楼2007-12-15 2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