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技校吧 关注:640贴子:61,043
  • 1回复贴,共1

地铁司机的心理健康 令人担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个在地铁里干了30年的老司机,49岁,看上却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工友们开玩笑说:“看看田师傅有多老,就知道我们地铁司机有多苦啦。” 

      “别人都说,你们说话怎么跟吵架似的?”田师傅说,“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在嘈杂的环境里大声讲话了。”由于工作环境影响,地铁司机们的听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休息的空当里,田师傅给老同学打电话,老埋怨听不清楚,但当记者接过电话时却听得一清二楚……田师傅告诉记者,在家看电视他把声音开到最小,因为自己只要听见大一点的声响,就会心里发慌,很难受。 

  为了安全起见,地铁公司给司机规定了许多规范动作。比如在驶离站台时,必须右手食指指向出站灯,确认是绿灯后口喊“出站绿灯”,再开动地铁。田师傅是一个负责的司机,每站都是这样做的。这样,环线一共18个站,每跑一圈手指18次出站绿灯,按照每天跑8圈,每年工作300天,30年下来,田师傅至少手指了1296000次出站绿灯。田师傅告诉记者,在马路上看见红绿灯,自己都会情不自禁地指一下,嘴里念叨“出站绿灯”。 

  这样的现象在汪师傅听来哭笑不得。1986年,汪师傅从地铁技术学校一毕业就来到地铁工作了,这是他工作的第20个年头。汪师傅的小儿子刚上初一,刚刚考的公共英语一级口语还拿了优秀。儿子这么懂事,汪师傅心里自然欢喜。即便如此,他也承认自己动手打过孩子,“有时下班回家了,心里就憋着一股无名火……” 

  田师傅和汪师傅是地铁司机里的两个典型的例子,特殊的工作环境让我们不能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担忧。 

  北京市统计局投资处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上半年,地铁的客运量累计3.2亿人次。而且,地铁司机工作的环境是相当特殊的,他们每天都要在阴暗的地洞里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相比其他类似工作更容易面临工作压力和倦怠情绪,而且,地铁司机的每一个动作关乎的是上千人的性命…… 

  在阴暗条件下工作容易形成“禁闭性反应” 

  “工作的时候只能看到线路和路灯,都分不清白天晚上了”。 

  “长期见不着阳光,上一天班一照镜子,脸上都是菜色”。 

  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的。目前,北京1号线、2号线都设在地下,绕着环线开地铁一圈需要40多分钟,按照每站停两分钟计算,环线一共18站,如此一来,地铁司机90%左右的时间是在昏黄的地洞里独自度过。发着幽幽黄光的照明灯和信号灯,洞壁上盘根错节的电线,还有下面的铁轨,是洞里所能见到的一切。有司机自嘲说:没有光合作用,这么多年也不见长!众多心理专家一致认为,在阴暗条件下工作容易形成“禁闭性反应”,表现为:一方面比一般人更容易压抑和郁闷,脾气大、性子急,说话和做事“心急火燎”,另一方面是对外界事物失去了兴趣,情绪低落、缺乏激情。“类似情况在军队、监狱中时有发生”。 
       普通人上班“朝九晚五”,地铁司机的工作性质却是“阴阳颠倒”。在地铁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张大表,这是从2005年4月22日开始实施的工作时间表。为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公平,环线所有司机被分成若干车队,以车队为单位实行倒班制度。按照表上的信息显示,一个周期是96天,这也就是说,96天之内,每位师傅上、下班的时间都不固定。 


  “他们的职业懈怠比别人来得早。”高级心理保健师成熙解释道。一般3到5年人们对普通工作都会产生懈怠,而地铁司机这样的工作岗位通常一两年就要面临这个问题。职业心理咨询师智然表示,人总是习惯于一种习惯,不确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容易让人觉得没有归属感,就好像开车却没有车闸,行为和情绪常常陷入一种无序和失控的状态,长此以往,将产生恐惧动荡的情绪。而无论恐惧强弱,其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打破人的心理健康防线。 
  连做梦都梦见刹不住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恐惧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一个规律,工友见面时不问别的,先问上班还是下班,如果是下班的人就会略带点炫耀似的大声说:“家走喽!”地铁司机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天七八个小时精神高度紧张。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和准点,公司规定,地铁进站误差不能早于或晚于标准时间一分钟,如果有特殊原因,比如高峰期,允许适当迟到,但无论如何决不能提前进站。为此,在地铁快要进站的时候,师傅们必须在黑乎乎的地洞里提前看好时间,确保准点到达。  



1楼2007-12-10 19:01回复
      他们的工作基本上限于启动、刹闸、再启动、再刹闸。一个姓潘的师傅说,每次上夜班,跑最后两圈的时候,他的心情只能用“无奈”这个词来形容,那时已经身心疲惫,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 
      司机师傅们说,工作的时候,他们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没人说话,而到了家就累得不想张嘴了,女司机更是如此。但是,他们的身边都有一个出气桶:孩子。被采访的几个司机师傅都承认,曾经不止一次打过孩子。  

    工作压力大同样反映在他们的梦境里。采访中发现,几乎每个司机做梦都会梦见开车,身体素质出众的汪师傅都经常梦见刹不住车。 
       
      智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心里有事,睡不踏实造成的。他们害怕睡过头,害怕闯祸,就像让一个小孩子手拿10斤米,他肯定拿不了多久,孩子想放下,但是偏偏有人监视着他,根本逃不掉,由此,孩子只能强忍着,到后来就变成无奈了,深陷于这种恶性情绪之中而不能自拔。“总之,司机做这样的梦主要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智然说,“长期这样不利于他们正常工作。” 

      未来政策应体现人文关怀 

      高级心理保健师成熙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建立强制休假制度,比如一年带薪休假两个月。在这段时间内,师傅们不能留在家里,必须出去走动。 
      地铁公司内部可以实行轮岗制度,所有人在做了一段时间司机后要换到其他岗位。另外,比较理想的是公司请固定的心理咨询师为司机师傅排忧解难,让这个成为福利的一部分。作为个人,成熙认为司机师傅应该有意培养多种兴趣,在工作之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份以来,国家卫生部已收到多件关于制定精神卫生法的议案。259位人大代表呼吁加快完成立法,推进精神病防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北京市政府、市人大正在努力促进《精神卫生法》在2008年之前出台,以保障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呼吁,精神卫生法应该体现对在地铁、火车、航空等领域工作的人的人文关怀。比如,近一段时间以来,地铁公司里几个女司机生孩子“不约而同”早产一个月,针对这种情况,孙东东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到地铁司机工作的地方进行辐射、噪音和粉尘等各项指标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人性化的政策规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地铁公司也做过许多尝试,比如尽量改善工作环境,安装空调,提供护膝,比如几次组织员工出游,让他们放松心情。但是,正如孙东东所言,从宏观角度来看,要想彻底改善“地下工作者”们的心理卫生状况,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虽然推行带薪假期等方式可能增加运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司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对公司、乘客和司机本人都是好事。 

      记者手记 
      8个小时的体验采访接近尾声,我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还记得坐在驾驶舱里,我和师傅们从一个地洞来到另一个地洞再到下一个地洞,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在这个繁华城市的下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支撑起城市的血脉。城市发展了,经济腾飞了,而他们仍然在那里,一圈,一圈,再一圈,“轮回”着地铁,“轮回”着人生……  


    2楼2007-12-10 1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