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粉“双子”靓照
其实,小意在草间弥生大展刚刚开办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专题来说过这个传奇的老太太的故事。三个月下来,草间弥生展览火爆的状况与她的江湖地位绝对匹配,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咱们国人欣赏、消费艺术的习惯在慢慢养成,因为大家发现艺术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懂。如果借助新媒体,把展览布置成更有意思的形式,那简直就没人能拒绝了。但是小意也看到,许多国内的优秀艺术家的展览,却从未有过如此盛况?这位被加上“波点女王”“怪婆婆”“精神病患者”等诸多标签的日本艺术天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从“四脚朝天小姐”发回来的照片可以看到,展览充斥着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点分布在绘画作品中,巨型南瓜、八爪鱼触角等雕塑作品上,以及充满神秘感的空间装置里。
现在看来,在物品上加一堆波点或许没什么了不起,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第一个为波点吃螃蟹,并将波点做到极致,具化成各种各样表现形式的,只有草间弥生。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反观国内艺术圈,经常爆出某知名艺术家抄袭西方艺术家作品的丑闻,虽然一再澄清只是向大师“借鉴”或“致敬”。近年来饱受诟病的作品,包括无论从选材还是形式上都明显模仿博伊斯的蔡国强的《撞墙》、邱志杰的《纪念碑》,模仿安塞姆·基弗《罂粟与记忆》的尹秀珍作品《风机》等,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借鉴”到这种程度,除了留下一串争议,没能创造出任何属于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