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央视国际】
劫后余生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21日 14:21)
当我拿着《生死隧道》选题表请制片人张国飞签字的时候,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很快的签下名字后递给我,隔着会议桌,我看到他在思考,难道是他突然对这个节目有了疑义?还是……?我有些不安,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过了一会,我回到办公室,手里握着选题表一种感动悄然升起,看着制片人签字栏上满满的批注,我知道这是张国飞对我的期望、对节目的期望。
为了把节目做得尽可能好,出发前我反复和采访对象、当地政府、施工单位联系落实采访内容。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我定下机票,天气预报说我离京那天昆明会有雷阵雨,我心里暗想天公不作美啊。谁知道这只是开始,更麻烦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按照事前计划,第一天采访获救的被困工人。没想到一大早赶到施工单位却被告知12名工人外出疗养至今未归。没有主人公,节目怎么办?没办法只好一边拍空镜头,一边做施工单位领导的思想工作。好说歹说了四个多小时才得到一句“不知道晚上他们会不会回来,你们明天下午再来试试看吧”。
为了多几分把握,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搭档乔永林提前来到工人居住地,几个工人模样的男子看到拿着摄像机的我们急忙躲进屋里,直觉告诉我,他们就是我要采访的主人公。
终于开始采访了,我悄悄地吐了口气……
在隧道深处,塌方现场,获救的被困工人面对摄像机坐了下来,开始讲述那难以忘记的黑色记忆……
渐渐的我意识到他们躲避的不是我也不是摄像机,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段黑色记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不是他们,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危难时刻,所以我想无论怎么假想,都将无法真正体验到被困者当时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处境?那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幸亏有了搭档乔永林,他用摄像机把隧道现场的画面、采访对象回忆的声音全都真实的记录下来。虽然无法完全体会当事人当时的心境,却可以真实的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
5天之后,我们回到北京。
经过一番打磨一个月后节目终于制作完成了。这就是《生死隧道》。(编导:谢君)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劫后余生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21日 14:21)
当我拿着《生死隧道》选题表请制片人张国飞签字的时候,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很快的签下名字后递给我,隔着会议桌,我看到他在思考,难道是他突然对这个节目有了疑义?还是……?我有些不安,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过了一会,我回到办公室,手里握着选题表一种感动悄然升起,看着制片人签字栏上满满的批注,我知道这是张国飞对我的期望、对节目的期望。
为了把节目做得尽可能好,出发前我反复和采访对象、当地政府、施工单位联系落实采访内容。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我定下机票,天气预报说我离京那天昆明会有雷阵雨,我心里暗想天公不作美啊。谁知道这只是开始,更麻烦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按照事前计划,第一天采访获救的被困工人。没想到一大早赶到施工单位却被告知12名工人外出疗养至今未归。没有主人公,节目怎么办?没办法只好一边拍空镜头,一边做施工单位领导的思想工作。好说歹说了四个多小时才得到一句“不知道晚上他们会不会回来,你们明天下午再来试试看吧”。
为了多几分把握,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搭档乔永林提前来到工人居住地,几个工人模样的男子看到拿着摄像机的我们急忙躲进屋里,直觉告诉我,他们就是我要采访的主人公。
终于开始采访了,我悄悄地吐了口气……
在隧道深处,塌方现场,获救的被困工人面对摄像机坐了下来,开始讲述那难以忘记的黑色记忆……
渐渐的我意识到他们躲避的不是我也不是摄像机,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段黑色记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不是他们,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危难时刻,所以我想无论怎么假想,都将无法真正体验到被困者当时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处境?那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幸亏有了搭档乔永林,他用摄像机把隧道现场的画面、采访对象回忆的声音全都真实的记录下来。虽然无法完全体会当事人当时的心境,却可以真实的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
5天之后,我们回到北京。
经过一番打磨一个月后节目终于制作完成了。这就是《生死隧道》。(编导:谢君)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