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理吧 关注:389贴子:994
  • 5回复贴,共1

2014年2月号《华夏地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漂洋过海的中国人
下南洋的故事被一再传述,少不得离散、抗争、奋斗与悲情。数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杂糅,穿过层层累积的时空坐标,盛开成另一种奇葩。梁文道踏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深度对话本地华族代表,解读“海外华人”的心路历程。
大脑深层漫游
大脑是生物学领域的终极难题。如今,当探测、成像技术深入到单个神经元和思维活动中实时信号传递的层面,收获海量数据的研究者们终于摸索到了大脑内在运作的丝缕玄机。
布氏穹顶
布鲁内莱斯基倾注18年心血,创造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建筑杰作——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宏伟穹顶。
育空——加拿大的狂野西部
19世纪末,加拿大育空地区就曾经成为淘金者们趋之若鹜之地。如今,新一轮的淘金热吸引人们再次前来,现代化机械取代淘金盆,必将对生态造成更大威胁。然而育空只有13%的土地禁止开采,而且任何成年人都可以申请土地所有权用于采矿,因此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势必还将有更多人前来。
大壶节众生力
印度大壶节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宗教集会,2013年那一届的参与者逾七千万人,其间令数十人丧生的踩踏事件引起了举世关注。但外界不知道的是,在为期两个月的节庆期间,大壶节显示出极高的组织秩序,朝圣者的团结、礼让、诚挚更是远超常人。科学家通过调查,揭示出因共同信念聚在一起的人群所具有的独特力量,以及个体成员身心状态的提升。


IP属地:四川1楼2014-03-21 11:41回复
    卷首语:中国年
    撰文:《华夏地理》助理出版人 马艳丽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是春节将至。
      今年的春节比往年早,同事们很早就开始张罗购买回家的各种票。还听到有人因为车票难买竟然辗转几趟火车接力回家。每个人都希望不费周折地赶回去与家人团聚。其实,这拥挤的售票大厅、紧张的网络购票刷屏、人头攒动的各种市场、提前几个月就要预定的年夜饭,不正恰恰是春节氛围的最佳体现吗?如果没有了这种种纷闹,远在他乡的人们还会那样归心似箭吗?
      知道吗? 早在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曾经公告天下,要求废除旧历(阴历),普用国历(公历)。但民俗难破、民意难改,废除计划最终还是以流产告终了。中国人民用其固有的执着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不知大家感觉到没有,近些年,尽管回家过年依旧有诸多不便,但过年的氛围却越来越浓了。而且这种氛围,正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远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移民们,影响着世界。 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移居海外或春节期间国人去海外过年, 海外的中国人和“中国年” 承载的文化也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
      中国的移民历史可以说由来已久,有人曾论证美洲的玛雅人就是中国“商”人移民的后裔。 但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大规模移民海外却是始于清末。大航海发现新大陆和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开始殖民全世界,迫使大批穷苦华人移居海外;一战时中国参与对德战争,国民政府派出二十几万劳工赴欧洲从事后勤工作,战后虽然大批回国,但依然有人留在了欧洲;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由于国内经济不振和战乱,又有大批国人移民海外;改革开放后,一批批有志青年为了各自梦想再次走向世界各地。
      东南亚,由于紧邻南中国,是拥有中国海外侨民最多的地区。从十七世纪开始,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就有四次,到今天,那里的华人已经有几千万之多了。 他们不但为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等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的主力军。他们艰辛地“下南洋”创业奋斗,在接受当地习俗的同时,世代传承着中华文化。如今应该也是保留中国年味最浓的地区了吧!
      到目前为止,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尽管很多人的国籍已易,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依然执着地固守着古老的中国传统,也同样用中国人特有的欢愉与喜庆,迎接新春的到来。
      晓朔夫妇是九十年代中国大学毕业后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虽说已是美国籍,但骨子里还是中国人。而他们在美国出生的三个孩子却和父母不完全相同,在中国的姥姥家呆过一年的海伦还能讲中文,但不大会写。而她的弟弟汤姆和莱瑞,虽然能听懂中文,但只愿意用英文和人交流。最终一家人决定除夕到中餐馆吃年夜饭,周末休假时参加社区的华人春节聚会,尽管那天已经是年初二了。美国是个特殊的地方,也营造了特殊的文化。 不知那里的二代华人成年后是否还会记得儿时的中国年呢?还是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狮子已在锣鼓声中跳起,长龙也已腾云飞舞!
      让我们在此祝全球华人华裔,新春快乐!


    IP属地:四川2楼2014-03-21 11:42
    回复
      2025-09-01 12:27: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布氏穹顶
      撰文:汤姆•米勒 Tom Mueller
      摄影:戴夫•约德 Dave Yoder
      翻译:陈昊

      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于1436年完工。它那圆润的曲线与创新的设计见证了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的天才。

      佛罗伦萨的这座主教座堂于1296年开始建设,大部分是哥特风格,以尖拱与垂直空间为特色。124年后,布鲁内莱斯基开始建造穹顶时,之前的这种风格已经过时。

      布鲁内莱斯基把自己的杰作设计为内外两层的双壳结构。由瓦萨里和祝卡洛画在穹顶内层的最后审判场景并未在艺术上获得赞誉,但却是世界上画幅最大的作品之一。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2/Dome/
      公元1418年,佛罗伦萨的地方官们终于解决了一个搁置数十年的大难题:本地主教座堂屋顶上的大洞。年复一年,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主祭台——或者说本应安置主祭台却一直空缺着的位置——暴露在冬雨的浸淋与夏日的曝晒下。这些官员的前辈们于1296年开始建设该教堂,为的是展现佛罗伦萨的地位。当时的佛罗伦萨是欧洲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靠着金融业及羊毛和丝绸贸易富足起来。后经决定,要在这座教堂上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以此作为佛罗伦萨荣耀的象征。
        然而,直到许多年后,仍无人想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修建这座宽45米、始于离地55米的高空、架置在现有高墙之上的穹顶。困扰教会长老的还有其他问题:那时候,佛罗伦萨北方的竞争对手,如米兰等城市,偏好传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采用飞扶壁和尖拱等建筑结构,因此佛罗伦萨想要回避这些特点。但是要想在如此庞大的建筑中实现这种方案,哥特式的这些特点是当时仅有的解决办法。不用飞扶壁和尖拱,能否搭建起重达数万吨的穹顶?托斯卡纳区有没有足够的木材来搭建脚手架和模板,以塑造穹窿形的砌体?现有墙壁要求穹顶底部为八角形,搭建成八片切开的馅饼的样子,这样的砌体向顶点倾斜,会不会导致向内坍塌?没人知道答案。
        因此,1418年,忧心忡忡的地方官们宣布公开征集理想的穹顶设计方案,胜出者将获得200弗罗林金币的丰厚奖金,并可能永垂史册。当年的顶尖建筑师们纷纷涌至佛罗伦萨呈上自己的方案。这项工程从始至终被疑虑、恐惧、创意保密性及市民荣誉感等各种行为与情绪所笼罩,像是围绕着它织成一幅绘满传奇故事的挂毯。穹顶的建筑过程演变成一则讲述佛罗伦萨人智慧的寓言,也成为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之起源的神话。
        这段历史最初写成的时候,失败者们的形象十分不堪。据说,其中一个参与竞争的建筑师提出在教堂中央竖起一根巨大的立柱,用它来支撑穹顶。另一人建议采用“海绵石”(可能是一种多孔的火山岩),以减轻重量。据早期传说中所述,还有一位建筑师提议用泥土混合钱币堆成山,用作脚手架,穹顶竣工后,前来翻找钱币的市民们就会把脚手架清走,不用花费
      一点工钱。
        我们确切知道的是,另一位参选人,一个其貌不扬、个子不高、脾气不小,名叫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的金匠许下诺言,说他要建造两层穹顶,一层套一层,并且不用繁复且昂贵的脚手架。但他拒绝解释具体的实现过程,因为担心竞争者会窃取他的创意。布鲁内莱斯基的顽固不化导致他与长老之间展开激烈争吵,后者两次将他拘禁,并把他强制驱逐出组织,指责他为“跳梁小丑和说大话者”。
        尽管如此,布鲁内莱斯基神秘的设计方案还是引发他们的遐想——或许是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个跳梁小丑加大话王实际上是个天才。在早年的金匠学徒期,布鲁内莱斯基就已经掌握了绘画、木刻、银雕与铜雕、宝石镶嵌、乌银装饰及搪瓷技艺。后来,他又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对传动装置、重力与运动进行试验,造出多种精巧的钟表,其中包括历史上最早的闹钟之一。他把自己在理论及机械操作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中,凭一己之力摸索出直线透视的原理。他花了几年时间在罗马对古建筑进行测量、绘图,并用自己的暗号记下其中隐藏的建筑学秘密。实际上,布鲁内莱斯基的一生看起来就像是个漫长的学徒期,一直在为建设佛罗伦萨翘首以盼的世界上最美丽、最实用、最显荣耀、最具权威的穹顶做准备。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2月号)


      IP属地:四川5楼2014-03-21 12:01
      回复
        大壶节众生力




        撰文:劳拉•斯平尼 Laura Spinney
        摄影:亚历克斯•韦布 Alex Webb
        翻译:王晓波

        2013年举行于印度安拉阿巴德的大壶节上,朝圣者们在清晨等待下河沐浴。尽管河水污浊冰冷,人流拥挤,参与者却说自己的健康较之来时有所提升。
        panorama composed of five images

        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宗教节日大壶节上,人数以百万计的泱泱之众可以行动如一。

        举办方在恒河上为参与者架起了18座浮桥。下图中,即将成为印度教圣者的男子正前往就任仪式,他们将在那里抛下个人利益,负起大众的福祉。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2/DahuFestival/
        去年2月10日,印度北部安拉阿巴德的一座火车站过度拥挤,导致人流奔涌踩踏,36人死亡。当时,这座城市是满的。非常满。它正在举办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宗教集会——大壶节,据官方估计,那天朝圣者的人数达到了最高峰,市内有3000万人。踩踏事件上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头条,而今则是大多数非印度教徒的人们对于那个节日仅存的记忆。但关于大壶节,还有另一个没被讲述过的故事。
          从惨剧发生的两周前讲起吧。地点在恒河岸边,距离火车站6.5公里。时为此届大壶节的第二个重要沐浴日。天未破晓,河上浓雾笼罩,一轮满月照着岸边聚起的人群。已有成千上万人到来,然而人群寂静而划一。没有人推来挤去,更不要说慌乱——他们涉入河中,在冰冷的水中浸过再步出,有的只是一种真实可触的诚挚。他们彼此礼让、扶助。仪式结束,诚挚转为欢乐。“你感觉怎么样?”我问一名腰布还滴着水的男子。“青春焕发呀。”他说,身后跟上来两个,三个,然后是四个新来的人。
          旁观的是一名警察,负责让人群保持流动,因为这一天预计会有不下700万人接踵而来,在河里沐浴。“每一个人,单凭自己,都做不成这样的事。”他说,“他们会给彼此力量。”他的话正呼应我的心声。这人群散发着一股能量,一种凝聚的群体大于个体相加之和的感觉。19世纪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造了一个词来称呼这种效应:集体欢腾,并坚信它能提升个体的健康。他的思想在20世纪的一次次群体暴潮中被挤到了边缘,但说不定他的观点另有深意。我们对人群的理解是否有误?
          西方普遍认为,当人们聚集起来时,就会放低各自的身份识别,并舍弃理性思考和依道德行事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使我们成为人类的关键品质。
          “我们的研究则表明,人群对于社会其实是至关重要的。”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芬•赖歇尔说,“他们有助于塑成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决定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赖歇尔与同事们来到了这个在印度教宇宙观中意义非凡的地方。神圣的恒河在这里与亚穆纳河以及神话中的沙罗室伐底河交汇,经文中说,上古时神与魔曾在此地争斗,致使长生不老药洒落尘世;在这里沐浴的印度教徒可以让河水洗清罪业,向天堂更进一步。
          每年都有几百万人到安拉阿巴德朝圣,举行集体沐浴仪式。每隔12年,当诸天星辰进入教义中的吉位,集会的规模就会增大好多倍,而恒河的泛滥平原之上会耸起巨大的营帐城市,以举办大壶节。2013年,节庆持续了56天,估计共引来了7000万人。沐浴仪式向来很能激起外界人们的好奇,但主要是缘于赤裸、须发纠结、身涂白灰的苦行僧组成的古怪队列。赖歇尔等人却有着不同的关注焦点。他们感兴趣的是前来混迹于群体的人,而非鹤立鸡群者。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2月号)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03-21 12:26
        回复
          冒险家档案:与水结缘,为江河奔走


          撰文:徐韵
          摄影:陈新宇

          杨勇的一位朋友说:“像他那样无数次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域、江河源头和横断山脉的峡谷地带,已再无第二人。”自1985年考察长江上游金沙江险滩,对长江漂流探险进行科学论证,继而在1986年发起并参加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以来,他考察研究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等地的水文、地质和生态。杨勇的考察对象是大江大河、人迹罕至之处,每次上路总是伴随着危险,曾经目睹身边的同伴遇难,自己也无数次身陷险境,又绝处逢生。
          有什么事件或人物促使你投身科学探险事业吗?
          当然有,像上世纪80年代徒步考察长江的杨联康、重走长征路的罗开富。我从童年时代就已经开始“密谋”探秘金沙江。1985年9月,从事地质工作的我在《四川日报》上看到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遇难,坚定了我长江漂流探险的念头,可以说是我探险生涯的开始。
          谈谈你去年完成的科学考察。
          我在2013年两次去金沙江峡谷的地质山崩滑坡区,进入随时可能发生崩塌的地质危岩区,考察地质灾害的发育趋势。在6月冰雪解冻季节进入可可西里考察卓乃湖溃决成因和库赛湖上升趋势,后又进入祁连山考察哈拉湖及冰川消融,穿越洪水泛滥的疏勒河。11月~ 12月我考察长江、黄河、怒江和澜沧江四大源区,进行长江源头-藏北高原内外流水系的冬季穿越,获取冰川冬季消融以及冬天牧民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谈谈你所遭遇的最危险的一次经历吗?
          比如去年长江源头-藏北高原内外流水系的冬季穿越中,暴风雪覆盖了这里的大片区域。
          在长江源和藏北水系分水岭祖尔肯乌拉山南坡,地图信息很少,只能看出这是一个封闭地形,四周都是山,底部是冰湖,找不到出口,但我们已然进入。如果选择走冰湖,就有可能重蹈前年北京地质队车沉冰湖失踪的覆辙;如果选择等待雪化,短期内这不可能,食物也不够。幸运的是,我们看见远方高处有一头小熊,脚印依稀可见,说明那片雪下面是冻土。沿着熊迹,我们开出了这块四周封闭的区域。如果不是这头熊,那次真的生死难测。
          你最成功的一次科考经历和探险活动是如何完成的?
          1998年的雅鲁藏布江漂流是一次没有任何伤亡的极限探险,18名队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危险,毫发无损凯旋。去年我在格拉丹东北坡的冰川考察。将近10年的跨度,我终于完成了格拉丹东雪山东西南北冰川的调查,算是圆满。在未知区域的探险式科考,应对危险主要靠丰富经验和科学的职业精神。在我看来,装备并不重要,后方救援根本不要考虑。因为我们是民间的,不愿也不能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因此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3-21 12:34
          回复
            冒险家档案:与水结缘,为江河奔走
            撰文:徐韵
            摄影:陈新宇http://e.hiphotos.baidu.com/forum/wh%3D400%2C640%3Bq%3D80%3Bg%3D0/sign=6e4ca2866963f6241c083107b774c7ce/3b06f6dde71190efea95bb60cc1b9d16fcfa60d2.jpg 杨勇的一位朋友说:“像他那样无数次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域、江河源头和横断山脉的峡谷地带,已再无第二人。”自1985年考察长江上游金沙江险滩,对长江漂流探险进行科学论证,继而在1986年发起并参加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以来,他考察研究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等地的水文、地质和生态。杨勇的考察对象是大江大河、人迹罕至之处,每次上路总是伴随着危险,曾经目睹身边的同伴遇难,自己也无数次身陷险境,又绝处逢生。
            有什么事件或人物促使你投身科学探险事业吗?
            当然有,像上世纪80年代徒步考察长江的杨联康、重走长征路的罗开富。我从童年时代就已经开始“密谋”探秘金沙江。1985年9月,从事地质工作的我在《四川日报》上看到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遇难,坚定了我长江漂流探险的念头,可以说是我探险生涯的开始。
            谈谈你去年完成的科学考察。
            我在2013年两次去金沙江峡谷的地质山崩滑坡区,进入随时可能发生崩塌的地质危岩区,考察地质灾害的发育趋势。在6月冰雪解冻季节进入可可西里考察卓乃湖溃决成因和库赛湖上升趋势,后又进入祁连山考察哈拉湖及冰川消融,穿越洪水泛滥的疏勒河。11月~ 12月我考察长江、黄河、怒江和澜沧江四大源区,进行长江源头-藏北高原内外流水系的冬季穿越,获取冰川冬季消融以及冬天牧民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谈谈你所遭遇的最危险的一次经历吗?
            比如去年长江源头-藏北高原内外流水系的冬季穿越中,暴风雪覆盖了这里的大片区域。
            在长江源和藏北水系分水岭祖尔肯乌拉山南坡,地图信息很少,只能看出这是一个封闭地形,四周都是山,底部是冰湖,找不到出口,但我们已然进入。如果选择走冰湖,就有可能重蹈前年北京地质队车沉冰湖失踪的覆辙;如果选择等待雪化,短期内这不可能,食物也不够。幸运的是,我们看见远方高处有一头小熊,脚印依稀可见,说明那片雪下面是冻土。沿着熊迹,我们开出了这块四周封闭的区域。如果不是这头熊,那次真的生死难测。
            你最成功的一次科考经历和探险活动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4-08 0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