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 10:14
说起陶瓷文化,必称五大名窑,必称景德镇,殊不知,山西也有灿烂的陶瓷文明。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即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山西南北已出现许多瓷窑,从这些遗址中都有出土大量原始青瓷。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它虽位于河北,此窑系却以山西窑厂最多。明代时,山西南部流行的低温釉陶器法华陶器,更是独具特色,并足以反映出当时制瓷业的兴盛与发达。
山西制瓷业的记忆碎片
山西制瓷业历史虽悠久,地位却不显赫,然而规模宏大,且遍布于全省各地。后人在平定窑、浑源窑、榆次窑等处,发现过大量隋唐时期属北方白瓷系列的白釉碗碟。
北宋时期,曾在太原设立过官窑。1936年,在太原坝陵桥一带曾发现瓷器仓库一处,内藏瓷器百余件,并伴有“大宋河东路窑厂”的铜印一颗。太原瓷家陈格曾制造出一种“交釉瓷”,其花纹搅拧,灰白相间,犹如木之年轮,故又曰“木理纹瓷”。此时,山西瓷窑已分属于定州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系统。元代霍州窑有匠名彭君宝,始效仿定州窑,后推陈出新,青出于蓝,终创出了“新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霍窑”或“彭窑”。这一时期,由于煤炭的普遍使用,为山西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遗憾的是,由于山西一带宋初仍为北汉辖治,赵匡胤三下河东,久攻未果,故在评审御窑时,不在范畴之内,使之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五大名窑皆布周边,而如介休洪山窑这样的出品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毫不逊色于入围者。
进入近代,随着高岭土的不断被发现及窑口的相继设立,山西的瓷器产量有所增加。光绪三年(1877年),晋城县窑儿村发现瓷土,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瓷器已为该县大宗输出品。较之外省出产,山西瓷器多为粗瓷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其进步仅是数量上的。另外,山西的陶器窑口更是量大,除晋北右玉、怀仁两县的碗坛缸瓶等销往绥远外,其余均在本省。
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全省有陶窑123户,分布于临汾、潞城等25县,资金总额1.1万元,工人530名,年产各类陶器263.7万件,产值9019元。瓷窑则有217户,分设于介休、平定等48县,其中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西北窑厂、工业专门学校三家为官窑。为鼓励细瓷生产,1918年,山西工业试验所窑业部设立了细瓷部,并由景德镇聘请两位技师前来指导生产。当时瓷土的来源地是太原西山冶峪、东山的孟家井,还有静乐等地的石英,成品是一些日用品。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的细瓷产品曾于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国货展览会上获得优质奖。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大北门建立的西北窑厂,采用了先进的“倒焰窑”生产工艺,月产3万件日用细瓷,工人达400余名。1936年,全省瓷器生产总值为22.2万元。抗战爆发后,官办关门,民办窑厂相继停业。
山西瓷窑地图
大同窑在今大同境内,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23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怀仁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的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浑源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中便有浑源产瓷器的记载。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说起陶瓷文化,必称五大名窑,必称景德镇,殊不知,山西也有灿烂的陶瓷文明。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即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山西南北已出现许多瓷窑,从这些遗址中都有出土大量原始青瓷。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它虽位于河北,此窑系却以山西窑厂最多。明代时,山西南部流行的低温釉陶器法华陶器,更是独具特色,并足以反映出当时制瓷业的兴盛与发达。
山西制瓷业的记忆碎片
山西制瓷业历史虽悠久,地位却不显赫,然而规模宏大,且遍布于全省各地。后人在平定窑、浑源窑、榆次窑等处,发现过大量隋唐时期属北方白瓷系列的白釉碗碟。
北宋时期,曾在太原设立过官窑。1936年,在太原坝陵桥一带曾发现瓷器仓库一处,内藏瓷器百余件,并伴有“大宋河东路窑厂”的铜印一颗。太原瓷家陈格曾制造出一种“交釉瓷”,其花纹搅拧,灰白相间,犹如木之年轮,故又曰“木理纹瓷”。此时,山西瓷窑已分属于定州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系统。元代霍州窑有匠名彭君宝,始效仿定州窑,后推陈出新,青出于蓝,终创出了“新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霍窑”或“彭窑”。这一时期,由于煤炭的普遍使用,为山西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遗憾的是,由于山西一带宋初仍为北汉辖治,赵匡胤三下河东,久攻未果,故在评审御窑时,不在范畴之内,使之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五大名窑皆布周边,而如介休洪山窑这样的出品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毫不逊色于入围者。
进入近代,随着高岭土的不断被发现及窑口的相继设立,山西的瓷器产量有所增加。光绪三年(1877年),晋城县窑儿村发现瓷土,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瓷器已为该县大宗输出品。较之外省出产,山西瓷器多为粗瓷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其进步仅是数量上的。另外,山西的陶器窑口更是量大,除晋北右玉、怀仁两县的碗坛缸瓶等销往绥远外,其余均在本省。
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全省有陶窑123户,分布于临汾、潞城等25县,资金总额1.1万元,工人530名,年产各类陶器263.7万件,产值9019元。瓷窑则有217户,分设于介休、平定等48县,其中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西北窑厂、工业专门学校三家为官窑。为鼓励细瓷生产,1918年,山西工业试验所窑业部设立了细瓷部,并由景德镇聘请两位技师前来指导生产。当时瓷土的来源地是太原西山冶峪、东山的孟家井,还有静乐等地的石英,成品是一些日用品。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的细瓷产品曾于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国货展览会上获得优质奖。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大北门建立的西北窑厂,采用了先进的“倒焰窑”生产工艺,月产3万件日用细瓷,工人达400余名。1936年,全省瓷器生产总值为22.2万元。抗战爆发后,官办关门,民办窑厂相继停业。
山西瓷窑地图
大同窑在今大同境内,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23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怀仁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的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浑源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中便有浑源产瓷器的记载。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