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数 主讲人 题目 时间 地点
1964 潘知常 中国人为什么走不进天堂——关于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 03月19日周三晚上7:00 东九楼C103
1965 潘知常 没有信仰,也就没有了什么——再谈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 03月20日周四晚上7:00 同济校区一号教学楼一大教室
1966 萧功秦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03月21日周五晚上7:00 西五楼117
潘知常,著名美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历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秘书长、澳门传播学会会长、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等校兼职教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国内多家电视台、媒介公司以及政府顾问。
研究范围主要为美学基础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媒体策划与创意等。先后出版《中西比较美学论稿》、《中国美学精神》、《生命美学》、《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流行文化》、《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传媒批判理论》、《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电视节目策划》、《怎样与媒体打交道——媒体危机的应对策略》、《不可能的可能——潘知常战略咨询策划文选》等著作近30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著名高校进行学术访问。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江苏省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著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20余项。
被媒体誉为“政府高参、企业顾问、媒体军师”,“生命美学创始人、爱的布道者、在电视上和全国各地普及美学知识的美学教父”。曾在上海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讲授《红楼梦》、《水浒》和《聊斋》近百集,在全国的高校、政府机构、企业与公益论坛讲座数百场,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萧功秦 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代表学者,衡阳市人,1946年生。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预测”专家、中国国有企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促进会学术委员、《大公报》特邀评论员、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 曾应邀在德国、瑞士、法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与香港等地大学与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
1946年,出生于衡阳市。
1965年,高中毕业于衡阳市一中,成绩优良的萧功秦因为出身和思想倾向问题而未能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被分配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机械厂当学徒。于是在工厂开始了12年的艰苦自学。
1978年,考取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专业研究生。
1981年毕业,获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
1982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现兼任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曾参加了1986年在南京召开的国际元史学术讨论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应。
先后赴德国波恩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台湾政治大学等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1998年,受美国政府邀请为“国际访问者计划访问学者”。
1999年,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访问学者。
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4年4月,为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访问学者。
个人著作
《论大蒙古国的汗位继承危机》,《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5辑,1981年《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元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83年4月《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辑,1983年《忽必烈时期儒臣的反功利思潮及其政治影响》,《上海历史学会论文集》第一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元代理学散论》,《中国哲学》第13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中国士大夫与西方挑战》(1986),《走向成熟对中国当代政治改革的反省与展望》(1994),《萧功秦集》(1995),《历史拒绝浪漫--清末保守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1998),《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1999),《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2001),《知识分子与观念人》(2002),《中国的大转型》(2008),《反思的年代》(2010),《历史的眼睛》(2010),《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2011),《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2011),《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局》(2012)等专著,《天下》杂志的编委成员。
论文有《中国转型的困境与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后全能主义: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传统主流文化中汲取民族主义资源》、《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机制》等数十篇,论著合计一百余万字。十余篇文章被译成英文在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
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与比较,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通史,二十世纪中国变革史、二十世纪以来思想史、中国文明史通论、中国现代化理论问题等等。
在研课题:百年中国现代化史论、中国当代民间思潮。
1964 潘知常 中国人为什么走不进天堂——关于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 03月19日周三晚上7:00 东九楼C103
1965 潘知常 没有信仰,也就没有了什么——再谈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 03月20日周四晚上7:00 同济校区一号教学楼一大教室
1966 萧功秦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03月21日周五晚上7:00 西五楼117
潘知常,著名美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历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秘书长、澳门传播学会会长、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等校兼职教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国内多家电视台、媒介公司以及政府顾问。
研究范围主要为美学基础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媒体策划与创意等。先后出版《中西比较美学论稿》、《中国美学精神》、《生命美学》、《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流行文化》、《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传媒批判理论》、《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电视节目策划》、《怎样与媒体打交道——媒体危机的应对策略》、《不可能的可能——潘知常战略咨询策划文选》等著作近30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著名高校进行学术访问。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江苏省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著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20余项。
被媒体誉为“政府高参、企业顾问、媒体军师”,“生命美学创始人、爱的布道者、在电视上和全国各地普及美学知识的美学教父”。曾在上海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讲授《红楼梦》、《水浒》和《聊斋》近百集,在全国的高校、政府机构、企业与公益论坛讲座数百场,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萧功秦 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代表学者,衡阳市人,1946年生。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预测”专家、中国国有企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促进会学术委员、《大公报》特邀评论员、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 曾应邀在德国、瑞士、法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与香港等地大学与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
1946年,出生于衡阳市。
1965年,高中毕业于衡阳市一中,成绩优良的萧功秦因为出身和思想倾向问题而未能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被分配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机械厂当学徒。于是在工厂开始了12年的艰苦自学。
1978年,考取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专业研究生。
1981年毕业,获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
1982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现兼任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曾参加了1986年在南京召开的国际元史学术讨论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应。
先后赴德国波恩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台湾政治大学等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1998年,受美国政府邀请为“国际访问者计划访问学者”。
1999年,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访问学者。
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4年4月,为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访问学者。
个人著作
《论大蒙古国的汗位继承危机》,《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5辑,1981年《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元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83年4月《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辑,1983年《忽必烈时期儒臣的反功利思潮及其政治影响》,《上海历史学会论文集》第一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元代理学散论》,《中国哲学》第13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中国士大夫与西方挑战》(1986),《走向成熟对中国当代政治改革的反省与展望》(1994),《萧功秦集》(1995),《历史拒绝浪漫--清末保守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1998),《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1999),《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2001),《知识分子与观念人》(2002),《中国的大转型》(2008),《反思的年代》(2010),《历史的眼睛》(2010),《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2011),《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2011),《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局》(2012)等专著,《天下》杂志的编委成员。
论文有《中国转型的困境与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后全能主义: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传统主流文化中汲取民族主义资源》、《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机制》等数十篇,论著合计一百余万字。十余篇文章被译成英文在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
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与比较,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通史,二十世纪中国变革史、二十世纪以来思想史、中国文明史通论、中国现代化理论问题等等。
在研课题:百年中国现代化史论、中国当代民间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