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藤原豆腐7号店同志的帖子《【豆腐帖】浅谈业余单打中常用的几个站位,跑位意识》,颇有感触,由于此问题颇具普遍性,遂新立一贴,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感谢豆腐大神予我们的经验分享,多一些这样的思想交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羽毛球。豆腐同志此文探讨了回中问题、后场下压跟进问题和接杀站位问题等等,看似较为零散,其实都是围绕着“我该站在哪里?”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其中的经验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对于这一问题我也有些粗浅认识,亦有些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也算是对豆腐同志呐喊于生人之间的一点慰藉吧。
1、羽毛球场地的“中心”在哪里?
豆腐同志此文从多方面为我们指出:羽毛球场地的中心并不是其物理中心,回中也不是指跑回场地的中央,而是要跑回都能方便地接到对方回球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在哪里?我们又如何找到它?我们找到它对我们又有何作用呢?
我们都想站在一个这样的合理位置上,从这里出发,我们既能接到对方绝大多数的回球,又可以通过自己的站位予对方以压迫,从而达到控制对方或摆脱对方控制的目的。由此看来,此“中心”不仅与双方的回球线路有关,还涉及到双方的意图,所以此”中心”应该是基于双方对场面形式的理解和判断下的”中心”,即“双方博弈下的中心“,此”中心“也并非是一个点,而应是一片区域。
下面以豆腐同志文章第一图为例(我方在右区搓放网前的情形)简要展开说明一下:如图1,

我们可以简化地把场地“中心“看作一个方框,我们从这个方框的任意一点出发,大致都能接到对方所有的回球;在这一方框中,若站位更靠近其中一边,则其相反方向就更容易遭到对方的攻击。正因为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我们的站位限制对手,让对手打出我们想要的回球。譬如我想让对方推我后场,我获得突击机会,我站位就会更靠前,若希望对方放网,我站位就会更靠后。
当然,这是一个简化了的模型,目的是方便大家理解,实际运用中要复杂得多,中心区域的大小、形状以及我们站位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因对手而异、因时机而异的,这个内容过于繁杂,就容后再续了。
2、羽毛球场地有多“大”?
由前面所谈到的逻辑,既然我们的站位是由双方的意图决定的,而我们的站位会影响对方的回球,因此羽毛球场地的“大小”同样也是由双方意图决定,是“双方博弈下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球场打“大”,也可以把球场打“小”,而场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站位。
下面以豆腐同志文章中杀上网情形为例简要展开说明一下:如图2-1,

我方边线下压直线,这时对方的回球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我方整个场地(即绿框的范围),而我方下压后需先回动至红框处以伺下一拍。由于对方可能回球的范围太大,使得我方下压后不能回动得更靠右,以致若对方回击我右区(如线路2.),我方因距离太远不易获得下一拍机会,这就是把场地打得太“大”所致。
再来看图2-2,

若我方此时不杀直线,而选择杀小斜线(线路1.),即落点往回缩1/4场地宽度,这时对方在选择2-1或2-2回我方边线的线路时,就变成了向外的小斜线(而不像图2-1回边线是直线),在接杀时处理这种小斜线球要求控制精准,操作难度很大,容易出界,因此造成对方不太愿意回击我方场地黄色区域的局面,这样一来对方回球的范围相对小了(绿框相对图1情形更小),我方可以更向右区回动(红框相对图1情形更靠右),我方在接向右区的回球时(如线路2-3)则更容易获得高点机会,这就是把场地打“小”的办法之一。
总而言之,我们站位的选择问题是双方博弈的结果,是我方意图的体现,是羽毛球运动最深刻的内涵之一。
3、接杀站位问题
豆腐同志困惑于现代球员为何不敢在接对方跳杀时站位更靠前,其实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就是现代球员杀球太猛了,不站后一点防不住!首先,跳杀未必落点更靠前,也是可以杀得线路较平的(详见两届奥运冠军张军同志示范),你若站太前就容易被一拍杀穿;其次,我站位靠后,你若杀尖的,我还可以向前去救,如果站位太前被打穿或者被压在身上,就回天乏术了。因此只有站位靠后才能首先防范这个最大的威胁,这也是无奈之举。
当然,我们现代球员中也有少数喜欢站位靠前的奇葩,比如陶菲克同志和吴俊明同志就是个中翘楚。他们的共同点是同时具备了强大的推挡能力和后场过渡能力。你若杀平的,我就用推挡对付你;你若杀尖的,由于我站得靠前,接起来不费劲,而且我的放网就更快、质量更好,你就不容易发展成得分机会(所以大家都说陶菲克网前技术好,其实这只是其中一方面,你要是接杀接吊敢站那么前,你会发现你网前技术也蛮好的);你若平高我后场穿越,我正反手后场的合理过渡能保证不吃亏,你亦无便宜好占。
因此,我们的站位方式也是需要有相应能力和技术配套使用的,切不可盲目效仿,不然就是东施效颦了。
以上本人一点愚见,欢迎大家交流切磋、批评指正!
首先感谢豆腐大神予我们的经验分享,多一些这样的思想交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羽毛球。豆腐同志此文探讨了回中问题、后场下压跟进问题和接杀站位问题等等,看似较为零散,其实都是围绕着“我该站在哪里?”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其中的经验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对于这一问题我也有些粗浅认识,亦有些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也算是对豆腐同志呐喊于生人之间的一点慰藉吧。
1、羽毛球场地的“中心”在哪里?
豆腐同志此文从多方面为我们指出:羽毛球场地的中心并不是其物理中心,回中也不是指跑回场地的中央,而是要跑回都能方便地接到对方回球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在哪里?我们又如何找到它?我们找到它对我们又有何作用呢?
我们都想站在一个这样的合理位置上,从这里出发,我们既能接到对方绝大多数的回球,又可以通过自己的站位予对方以压迫,从而达到控制对方或摆脱对方控制的目的。由此看来,此“中心”不仅与双方的回球线路有关,还涉及到双方的意图,所以此”中心”应该是基于双方对场面形式的理解和判断下的”中心”,即“双方博弈下的中心“,此”中心“也并非是一个点,而应是一片区域。
下面以豆腐同志文章第一图为例(我方在右区搓放网前的情形)简要展开说明一下:如图1,

我们可以简化地把场地“中心“看作一个方框,我们从这个方框的任意一点出发,大致都能接到对方所有的回球;在这一方框中,若站位更靠近其中一边,则其相反方向就更容易遭到对方的攻击。正因为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我们的站位限制对手,让对手打出我们想要的回球。譬如我想让对方推我后场,我获得突击机会,我站位就会更靠前,若希望对方放网,我站位就会更靠后。
当然,这是一个简化了的模型,目的是方便大家理解,实际运用中要复杂得多,中心区域的大小、形状以及我们站位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因对手而异、因时机而异的,这个内容过于繁杂,就容后再续了。
2、羽毛球场地有多“大”?
由前面所谈到的逻辑,既然我们的站位是由双方的意图决定的,而我们的站位会影响对方的回球,因此羽毛球场地的“大小”同样也是由双方意图决定,是“双方博弈下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球场打“大”,也可以把球场打“小”,而场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站位。
下面以豆腐同志文章中杀上网情形为例简要展开说明一下:如图2-1,

我方边线下压直线,这时对方的回球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我方整个场地(即绿框的范围),而我方下压后需先回动至红框处以伺下一拍。由于对方可能回球的范围太大,使得我方下压后不能回动得更靠右,以致若对方回击我右区(如线路2.),我方因距离太远不易获得下一拍机会,这就是把场地打得太“大”所致。
再来看图2-2,

若我方此时不杀直线,而选择杀小斜线(线路1.),即落点往回缩1/4场地宽度,这时对方在选择2-1或2-2回我方边线的线路时,就变成了向外的小斜线(而不像图2-1回边线是直线),在接杀时处理这种小斜线球要求控制精准,操作难度很大,容易出界,因此造成对方不太愿意回击我方场地黄色区域的局面,这样一来对方回球的范围相对小了(绿框相对图1情形更小),我方可以更向右区回动(红框相对图1情形更靠右),我方在接向右区的回球时(如线路2-3)则更容易获得高点机会,这就是把场地打“小”的办法之一。
总而言之,我们站位的选择问题是双方博弈的结果,是我方意图的体现,是羽毛球运动最深刻的内涵之一。
3、接杀站位问题
豆腐同志困惑于现代球员为何不敢在接对方跳杀时站位更靠前,其实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就是现代球员杀球太猛了,不站后一点防不住!首先,跳杀未必落点更靠前,也是可以杀得线路较平的(详见两届奥运冠军张军同志示范),你若站太前就容易被一拍杀穿;其次,我站位靠后,你若杀尖的,我还可以向前去救,如果站位太前被打穿或者被压在身上,就回天乏术了。因此只有站位靠后才能首先防范这个最大的威胁,这也是无奈之举。
当然,我们现代球员中也有少数喜欢站位靠前的奇葩,比如陶菲克同志和吴俊明同志就是个中翘楚。他们的共同点是同时具备了强大的推挡能力和后场过渡能力。你若杀平的,我就用推挡对付你;你若杀尖的,由于我站得靠前,接起来不费劲,而且我的放网就更快、质量更好,你就不容易发展成得分机会(所以大家都说陶菲克网前技术好,其实这只是其中一方面,你要是接杀接吊敢站那么前,你会发现你网前技术也蛮好的);你若平高我后场穿越,我正反手后场的合理过渡能保证不吃亏,你亦无便宜好占。
因此,我们的站位方式也是需要有相应能力和技术配套使用的,切不可盲目效仿,不然就是东施效颦了。
以上本人一点愚见,欢迎大家交流切磋、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