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谚语云:“囡儿出嫁要分糖金杏。”这是温州一项有特色的民俗。石榴,温州方言叫“金杏”。糖金杏,是将白糖染成红色,煎成浓汁,然后用模具压出石榴形状,冷却后即成。据说,它最初是纯白色的,因为当时没有食物染色剂。以后随着人们对红色的喜爱,而民间做喜事,则普遍把红色作为吉祥、兴旺、喜庆的象征,如婚娶时,除环境装饰上满堂皆红外,新娘要穿红衣红裤,腰系红带,头顶红绫,足穿红鞋。新郎要披红......等。为符合民族的审美观念,糖金杏也变为红色了
石榴的果实里面含有许多颗子粒,口味甜中带酸,浙南民间历来将其作为吉祥之果。除了以瓯绣、米塑、剪纸对其颂扬之外,女孩子婚嫁时以此作为礼物送往男家,谐“多子多孙”(酸)之意。
后来为什么改用糖石榴(糖金杏)作为礼物呢?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位书画爱好者,名郑德有,出身富裕之家,年过半百,生有二女,长女订婚那天正是金杏成熟之时,其妻平时为自己未为郑家生个男儿传宗接代而烦恼,这次想把大女儿的婚事办得既隆重又不失体面。一日闻小贩沿街叫卖金杏,忽灵机一动,嘱郑德有在大女儿订婚前一日将金杏全数购下,次日一部分送往男方,一部分送给左右邻舍,以讨口彩“多子多孙”。不料此事弄巧成拙,第二年正月初八,次女订婚之日,因天气寒冷,市场上何来金杏?二亲翁却故意作难,放出口风:“二女儿应该与大女儿一样么,不知郑家预备了多少只金杏?”郑闻言暗中着急无计可施,一日对门一老者八十寿诞,用米粉做寿桃,从中得到启示:何不将金杏改成糖制的?既好看又好吃,他找到一户“糕间老司”,不惜代价请其制作糖金杏,自己亲自在选来的桃木上画好金杏图样,写上“子孙满堂”四字,又重金聘请雕刻老司刻制模具,用白糖与饴糖作原料,赶制了数百只糖金杏。因糖金杏里面是实心的,耗糖甚大,但外形逼真,所费财力、物力、精力远胜真金杏。二亲翁得知此事后,深为感动,赞郑德有“争气不争财”。后来温州民间凡女孩子订婚都仿效郑家,形成“糖金杏”送人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