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吧 关注:152,260贴子:7,278,275

要玩小玩意,先问大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联是小玩意,玩好了不容易,小玩意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纵观联吧版面,出句很多,好句无几。好像热衷于出句者多是新手,以为出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殊不知出句比对句难多了,这是我玩联多年得出的结论。出句容易对句难那是老手之间的说法。玩联时间长了你会越来胆子越小,唯恐发出的句子不像话。
为让我们多出点好句,我也转来一点资料,我们共同学习。
以下资料是在中国楹联论坛里看到的,之前乐乐联友转过一篇,我觉得这个谈得更深入全面一些。


1楼2014-03-10 07:45回复
    确实是出句容易对句难啊 不过我但是见过几个对句非常厉害的 但也非常稀少 出句好的倒是挺多 不过也有一些徒有虚名 还不如我这个只玩了1年多的出的好呢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3-10 07:50
    回复
      2025-09-05 02:03: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话说 这位老鱼前辈 你大早上就这么有心情啊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3-10 07:51
      收起回复
        挽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3-10 07:53
        回复
          倦后常借书当枕 应该是这样的
          貌似我也有一个关于书的单句
          醉来直把书当枕= 记不住了 以前的出句 我去忙了 你慢慢发吧 估计是对牛弹琴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3-10 07:55
          回复
            第二部分:技巧
            文学的基础在于两点,一是想象,即在内心构筑一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景象和境界;
            二是表达,将文学从个体想象变为可以普遍欣赏的对象。文学表达除了要“辞能达意”之外,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以增强文章或句子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学想象是一种内心构筑,情感和创新是这种构筑的主要特征。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不管是文章还是句子,如果不能沟通情感,那就是死水朽木,不可取也。如“一二三四五”对“六七八九十”这样的形式,在不具备特定环境和情感内涵的情况下,单纯的文字罗列没有任何意义。又如“赵钱孙李”对“周吴郑王”,“一张桌子两条板凳”对“三个伙计四位客人”等等,只宜游戏,岂可称之为文学?创新是文学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弘扬。刻意模仿、拼凑、抄袭的东西终非正途,为文者当戒之。对联是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同样不能离开情感和创新,在出句时不能不考虑这两点。
            二、妙手著文章
            表达技巧的运用,最终是为了营造美感。所谓美感,我觉得就是能使个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感知。作为对联而言,要在非常有限的文字范围内,表现适当的内容并营造最佳美感,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作为对联而言,我认为表达技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层递、衬托、顶针、对比、双关、移就、排比、叠字、回环、互文、指代、用典、谐音、镶嵌、析字、委婉、婉曲、化用、倒装、列锦等);
            2、表现手法(联想和想象、象征、衬托、渲染、托物言志、寓庄于谐、抑扬、以小见大);
            3、布局谋篇(开头、中间、结尾、悬念、伏笔、铺垫、呼应);4、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警示讽刺、含蓄蕴藉、曲折委婉)等。


            8楼2014-03-10 08:06
            收起回复
              好贴!原创的话赞一个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4-03-10 08:09
              回复
                1、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即修饰文辞。是文学创作中最常见、使用最多的技巧之一。
                大家比较常用的我就简说加举例,然后挑几个稍微细化下。
                比喻:【例句】明月入窗一案雪【中楹联友】
                比拟:【例句】楼外飞花轻叩门【中楹联友】
                借代:【例句】槛外暮江帆远近【中楹联友】
                移就:【例句】彻夜江声流枕上【中楹联友】
                夸张:【例句】橼笔还须天作纸【中楹联友】
                衬托:【例句】一宵冷雨人空寂【网络】用冷雨来衬人的空虚寂寞。
                层递:【例句】月下独酌,远处箫声添醉意【中楹联友】
                顶针:【例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网络】
                对比:【例句】远亲不似近邻好【网络】
                排比:【例句】佳兴四时同,杨柳风、梧桐月、芭蕉雨、橘柚烟、芙蓉初日【网络】
                双关:【例句】当面质疑相对论【中楹联友】
                叠字:【例句】潇潇叶雨纷纷落【中楹联友】叠字又叫重言,是对联常用手法之一。
                回环:【例句】雾锁山头山锁雾【网络】
                互文:【例句】秦风汉月数风流【网络】
                指代:【例句】老可情怀常作竹【网络】指代是用抽象代具体,情怀是抽象的,这里具体指代像“竹”一样坚韧、高洁的品性。
                用典:【例句】广厦千间无杜府【中楹联友】
                谐音:【例句】莲子心中苦【古人】莲子谐音“怜子”。
                析字:【例句】秋到心头总是愁【中楹联友】“愁”字析成“秋+心”。
                委婉:【例句】鹤驾已随云影杳【网络】挽联中多用此法。
                镶嵌:主要说嵌字。
                “嵌字联”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创作目的和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在写作对联时将某些特定的字、词或部首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中。嵌字联一般都是上下联同嵌,嵌字的位置一般也都相同,但也有不在同一位置而散嵌的。
                嵌字联的格式比较多,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横嵌和竖嵌。
                横嵌是在单比中完成一个完整内容的镶嵌.如: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仕;
                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分别嵌了六个人名。
                再如:
                “季子敢言高 仕未在朝隐未在山 与吾意见偏相左;
                藩臣多误国 进不能攻退不能守 问他经济又何曾”,
                分别嵌了左季高和曾国藩两个人名。
                竖嵌是在上下联中分别嵌字而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镶嵌,如
                “曲高和众;波远泽长”,
                联首嵌了曲波两个字。再如
                “八大至今真不死;半千而后又何人”,
                联中嵌了大千两个字。
                对于竖嵌的联,大体上又可分为首嵌(联首嵌字)、腹嵌(联中相同嵌字)、尾嵌(联尾嵌字)和散嵌(分散,不在相同位置)几种。如果是七字联,其嵌字格式可以参考诗钟的格式。
                化用:偷其字为下,偷其意为中,得其神韵而出新为上。
                这里的化用,多指的是化用前人的诗、词、句、章。偷字不难,如
                “青山无语立斜阳【中楹联友】
                后五个字取自“数峰无语立斜阳【宋·王禹偁《村行》】 ”诗句。再如
                “身无半亩怀天下【中楹联友】
                “身无半亩、天下”六个字出自“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清·左宗棠】”;
                能用前人意而言自家景者,已经可称高手了,虽循前人痕迹,但却更有一番滋味。如某旅店两联
                “茅店月明鸡唱早;
                板桥雪滑马行迟”、
                “问我生涯,看过去、未来、现在;
                助君诗意,有鸡声、月色、霜痕”,
                第一联和第二联的下句皆化自“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
                悟,生于相引,有触则通。力,迫于相持,势穷则奋。所以高妙者,必先取古人佳句细细品味,使意境活泼如在眼前,拟议之中,自生变化。如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张籍化为“蝉噪林逾静”。“光风转蕙泛崇兰”,王荆公化为“扶舆度焰水,窈窕一川花”,皆得其句外意。水部咏梅有“横枝却月观”句,林和靖化为“水边篱落忽横枝”、“疏影横斜水清浅”,苏东坡化为“竹外一枝斜更好”,皆得其句中真趣。“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变为“吴越到江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变化为“微雨晴复滴,小窗幽且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皆衍生之妙也。能够做到这几点,都是将古人句展于眼前反复琢磨,并竭尽心力与前人角逐,当思路断绝之处,必有精神翻涌,破而后立。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成句子。
                这种句式看似简单,实则非常不容易写好。看似呆板,实则更能营造出巧妙的意境。举几个例子: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气魄雄浑,氛围直透人心。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精致到不能释手。
                “苍亭古木花间月,暮柳秋云水底天”,动静相宜如处其中。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神游万里而无碍。
                要写好这样的句式,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境界塑造能力,“字句传神”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中楹联友也运用过这样的句式,如
                “松风竹雨苍天月”。
                倒装:明人李东阳有云:“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劲健。”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可谓构思新颖,意象鲜明,韵律谐美,跌宕有致,堪称千古倒装之名句。其实,用“倒句法”作诗,在杜诗中是甚为普遍的现象。宋人王得臣云:“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俊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卷中)清人吴见思于此体会尤深,他说:“倒句,如‘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盖翠而深者,乃所开之断壁;红而远者,则所结之飞楼,极为奇秀。若云‘飞楼红远结,断壁翠深开’,肤而浅矣。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盖绿而垂者,风折之笋;红而绽者,雨肥之梅,体物深细。若云‘绿笋风垂折,红梅雨绽肥’,鄙而俗矣。例句:
                小杏红翻枝上雨【中楹联友】


                10楼2014-03-10 08:22
                回复
                  2025-09-05 01:57: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希望继续谈下去,学习了!


                  11楼2014-03-10 08:25
                  回复
                    2、表现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修辞手法是倾向于字面技巧的,那么表现手法则更能体现人文精神,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志趣、思想和追求等。
                    联想和想象:
                    这是一种散发性思维,由一面到多面,由一点到几点,从而使文章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联想和想象是文学的基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观雁阵开天路 【中楹联友】”等。
                    象征: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目前文学界说法不一,大家可以百度下。我个人简单的认为,象征就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情感、品质等。如杨柳象征离别,鸽子象征和平,红色象征喜庆,春蚕象征奉献等等。如“杨柳风高君去日【网络】”、“此生不负梅花约【网络】”等。
                    渲染:
                    为突出写作对象或某种情感而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常用的渲染手法有:反复、烘托、景物或环境描写,以渲染氛围,寄托情感。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通过景物和环境衬托出作者关心战事的爱国情感。 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烘托了乱世的凄凉和作者的感伤。再如“草塘和梦数蛙声【网络】”。
                    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
                    骏马扬蹄嫌路短【网络】
                    寓庄于谐:
                    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很多讽刺联、戏台联都常用这种手法。如讽刺袁世凯的一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再如
                    “经纤可起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又如
                    “四时歌舞新人物;
                    万古乾坤大戏场”,
                    “粉墨登场,仍是儒家面目;
                    谐音叠美,无非警世文章”。
                    抑扬:
                    通过抑扬的变化形成发差,达到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从“小扣柴扉久不开”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一种反差效果。如
                    “楼高但任云飞去;
                    池小能将月送来”,
                    上联是先扬后抑,下联是先抑后扬,妙趣横生。再如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山高自有客行路【西游记】”等。
                    以小见大:
                    就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刻画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以小胜大,言微旨远,是简洁的刻意追求。金昌绪的《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通过一个“惊梦”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和士卒亲人哀怨情绪,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我个人最推崇为《红楼梦》中“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一联,联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不但将整体环境的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把贵族家庭中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那种闲逸的生活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实在令人叫绝。
                    另外要说的是,这里不想做文学研究,但有时候不得不涉猎一些文学知识,而我对此毫无疑问是很浅薄的。故此我只能以我经验的说法来呈现给大家,而不是很严谨的文学概念或命题。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就好,万不可以“某某人说的”为教条。比如在说表现手法的时候,其实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区别于联系,要研究起来足以做一个课题了,我是无法弄得太明白的。希望大家在听我说一些经验的时候,多多参考其他资料并勤做思索才好。


                    12楼2014-03-10 08:30
                    回复
                      3、布局谋篇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我们想要表述的主题是什么?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来表述?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表述目的?这是大的框架和结构问题,动笔之前需要思考。特别是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出句(尤其是有命题的出、对句),出句之人的章法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为它决定了下联的基本结构。
                      从行文结构上说,布局谋篇主要是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悬念、伏笔、铺垫、、呼应等方面的架构组织。
                      从行文内容上说,布局谋篇只要是指核心思想是什么,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从什么角度进行表述等。古人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布局谋篇,主要是对文章骨架的设计,骨架不稳、不结实,文章也就立不起来。但由于对联的字数有限,不可能像大篇文章那样件件齐全,往往一副联只是采用某一、两种适用的手法而已,但足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一副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下联都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这就是一种呼应的手法。再如: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头
                      上联运用了设问的形式,也可以是看成设置悬念,然后下联予以回答,构成了一副佳作。又如: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因果关系的呼应。 再如:
                      庭前草色,槛外山光,须知我辈能豪,不在雕梁画栋
                      墙及半肩,窗开四面,愿与吾民相见,常如白日青天
                      其中“庭前草色,槛外山光”和“墙及半肩,窗开四面”都是为后文所作的铺垫,由物及人,更好地引出了后面的议论。铺垫是为主要情节积蓄、酝酿的过程,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更具有合理性。 伏笔是对将在要后面出现的人或事物,先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照应。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多分句的联语中,有的会用到这种手法,但在三个分句以下的联语中基本不会使用伏笔的手法,因为伏笔不宜贴的太近。如:
                      贺水溯遗封,八千里远隶边庭,文轸至今通桂管
                      名山留讲席,二百里久陶元化,礼堂终古衍薪传
                      下联中“讲席”明显就是为后面“薪传”留下的伏笔,“薪传”也很好的照应了“讲席”。 关于多个分句对联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以我个人的看法,我提倡开头要不落俗套,能吸引眼球最好。中间要承接紧密,不说废话。而结尾要能总结和升华,三者呈顺序递进关系最好,或者平行关系也可以,但不能逆向递进。


                      13楼2014-03-10 08:37
                      回复
                        很长
                        ✎ ﹍﹍﹍﹍﹍﹍
                                  ✎﹏๓₯㎕
                           ╰ 走,带你去杀人。ぃ
                        ้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3-10 08:41
                        回复
                          老鱼早上好丫,一天好心情O(∩_∩)O好帖帮顶,话说有在意境联吧看过……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3-10 08:52
                          回复
                            偶要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3-10 09:03
                            回复
                              2025-09-05 01:51: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受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3-10 0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