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22 【主持人王可】 前一段时间的时候,很久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做《红楼梦中人》的选秀,在您没有接到这个担任《红楼梦》的总导演之前,有没有关注过这个节目?
14:23:30 【李少红】 没有时间,我们那个时候在拍着别的。我们在拍《荣归》今年香港回归的题材,所以也没时间,但是听别人说过。
14:29:26 【主持人王可】 那个时候关于选秀选出来的人要演三大主演,大家现在因为人选上的问题,大家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且大家一直觉得说,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这三个人的人选是这部戏的重中之重。我不知道您的考虑,您会从什么样的方法选拔宝黛钗呢?
14:29:40 【李少红】 其实这部戏里面的绝对主角是贾宝玉,因为他等于是120回我们的统计等于他出场的次数是1000多次。再往下戏比较多的是500多场,他是绝对的主角。
14:29:50 【主持人王可】 我相信您现在在选角上会有很多的选择吗?
14:29:56 【李少红】 我觉得我们泱泱十亿人口的国家,选不出贾宝玉是不可能的。我觉得选秀是很好的方法,这么大的戏,声望这么高的一部戏,这么难选的角色,我觉得时间上,选秀还有一个好处,比传统的选演员资源的聚合力比较强。选秀虽然没选出贾宝玉,但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人选和方法。我觉得还是要发动群众,继续的选。我觉得有希望,反正我觉得大家努力,不可能13亿里面找不出一个贾宝玉,这个有点不现实。
14:30:04 【主持人王可】 您对他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您选择贾宝玉的标准是什么?您觉得怎样才会选出来让最多人接受的贾宝玉?您有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吗?
14:30:11 【李少红】 我觉得相貌可能会因人而异。我觉得他是一个圆脸,我觉得他不见得是一个很书生的样子,因为相貌可能是因人而异,13亿人有13亿人的想象。我觉得气质上来讲,我觉得大家不会有异议的一点是,他是发育尚未成熟的一个正在发育期的这么一个身心和体格都比较健康的一个男孩儿。从这点来讲,我觉得他是有共性的。他也不是一个好像特殊人才,他有一点特殊,他生下来的时候含了一块玉,除此之外他和一般的男孩子是一样的。
14:30:22 【主持人王可】 很多人也关心那些曾经参加过选秀节目的年轻人的命运。曾经也说过,这些选秀的比较好的人才回放在《红楼梦》的戏里面,让他们担任其他人的角色,现在您作为这次戏的总的领导者,您觉得您之后会怎么来安排?会有打算把红楼选秀出来的年轻人会安排进来吗?
14:30:31 【李少红】 会的,我们现在正在陆续见他们。之前我们也把所有的视频材料、资料包括九个赛区的我们都看了,并不只是在最后的前三名中,等于参加北京决赛的70名我们都看了,包括九个赛区的决赛的,我们都看了。我觉得还是这个工作其实对我们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见他们的过程中,我觉得因为有比较,你还会觉得他们能够一步步的晋级到最后的决赛很不容易。而且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很多人在一开始来报名的时候都不知道贾宝玉是谁,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到最后参加了10个多月的晋级和选秀之后,他们对这本书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一开始只看自己晋级的角色,最后把他全书都看完,这些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讲,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等于有很好的机会受到了培训,不管是表演,还有文化上的培训。然后我见他们的时候,我们聊天的时候大家聊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红楼梦》,大家对这部戏的认识,对每个人物的认识,我觉得要说要感谢《红楼梦》。
14:30:39 【主持人王可】 对,这次的选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他们。
14:30:47 【李少红】 我看了他们的节目,这是比较认真的,把这个当成一个文化品牌来推广,有很多的讲座,然后人物的分析还出了书—《红楼梦中人》,做了很大的普及工作。
14:30:54 【主持人王可】 所以这次您也会考虑把这个优秀的苗子来纳入进来。
14:31:00 【李少红】 是,我在看谁适合什么样的角色。
14:31:07 【主持人王可】 我们刚才提到了87版的《红楼梦》其实那对中国的影视行业来讲,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到现在又20年了。我们私下的时候,我们的数字出现了很小的问题,您也是一个20年了,包括从87版的《红楼梦》开始也算一个时代,这20年我相信您鉴证了中国的影视行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问这20年来,您自己鉴证了影视行业怎样的变化?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您心里面扎根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14:31:14 【李少红】 这2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影视合流,电影和电视原来是分道扬镳而且电视不是一个很主流的形态。这20年实际上是电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很初级阶段变成一个很成熟的艺术领域。而且这两个领域是在中国在我们大陆是影视合流的。这点,其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不存在的。在台湾电影和电视是不通的。连演员也不互相串的。还有摄影师,多数的国家里面它这两个系统是分开的。
14:31:23 【主持人王可】 这个我还真的不了解。
14:31:50 【李少红】 所以最早我们去接触电视的时候,也是知道这两个系统不太通。好象大家都觉得拍电影的人不见得能拍电视剧,拍电视剧的人不见得能拍电影。好象跟电脑高的匹配和低的匹配一样,不兼容。但我们有一个特殊性其实电视剧是在80年代开始上升,90年代越来越被普及了。在这个过程中间,又正好它在成长的时候,它可能就需要很多的各方面的一种协作,然后在这个协作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条件,一开始电视剧协作的趋势就出现了。等于我96年开始涉足电视,我刚学电影的时候我都没想到我会涉足于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