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吧 关注:251贴子:5,568
  • 19回复贴,共1

浅谈科学的特性“可证伪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学具有“客观、逻辑、实证、可重复检验”等一系列方法、规则和特性,但科学还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性就是“可证伪性”。
  什么是“可证伪性”,比如人是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由其他动物进化而来的,但如果出现人是外星人的后裔,或者人是神创造的充分证据,那这个论点就是证明是错误的,这就是“可证伪性”。那什么是不可证伪?刚刚提到的“人是外星人的后裔”或“人是神创造的”就是“不可证伪”,因为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不是。
  看起来,“不可证伪”比“可证伪”更唯美和灵活,让一般人往往倾向“不可证伪”而进入各种美好的幻想中,但“不可证伪”在实际运用中毫无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要从科学的另一个性质“排他性”说起。“排他性”就是对某件事情的解释只能唯一,而不能存在多种解释的性质。比如苹果掉到地上,我们只使用了万有引力来解释,而不是其他。但当你将解释归结于“不可证伪”的时候,那对于这个的解释就会同时存在很多个版本,甚至是无数多个,直到你想不出为止。正因为“不可证伪”的解释有无数多个,你在实际运用中就无法使用,因为你无法知道哪个是对的。就算你在“不可证伪”中选定一个解释,那同样无法运用。“不可证伪”之所以“不可证伪”,是因为这些解释没有具体内容,好像引力,可以解释是神造的,但具体怎样神学没有描绘,而科学则具体到公式,现在的宇宙飞行能够实现其中一部分就是依赖引力公式,如果没有精确地计算预测,即使燃料如何充足,火箭如何高质量高技术,没有引力公式指导,飞上天也很快掉下来。
  科学的“可证伪性”也使科学的发展的成为可能,因为科学理论、知识是人们通过有限的时间内在自己的局限性下总结出来的,因此也同样具有其局限性,随着其他技术的发展、新的工具产生,人的局限性也逐渐变小,所总结的理论、知识可以修改甚至推翻以前的理论和知识。只要有变化才可以发展,这也是科学的“可证伪性”最具有生命力的特性。
但科学的“排他性”却有一定程度阻碍科学的发展,当某个相斥的理论出现的时候,原来的理论会尽力将其排除,当然排除新的理论有很多原因,有可能原来的理论非常实用,以致无法接受新理论怀疑其的实用性,也有可能原理论的支持者都是权威,接受新理论可能威胁自己(权势、收入等),因此很多以先是新理论,现在已被证实正确的在当时被人排斥,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认同。不过“排他性”本身并不会真正阻碍科学发展,而且更是科学发展的支柱之一,但由于人的局限性错误使用“排他性”这一性质,才阻碍科学的发展。正确的理论尽管会在一定时间内被排斥,但随着科学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确的理论肯定会被大家公认的。
  关于对科学无知的人,与认识什么是科学的人,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认识到科学的“可证伪性”。对科学无知的人往往将科学和宗教理论混为一谈,要么认为科学是一种精神寄托,与自己毫不相关;要么认为科学也是一种迷信,现在社会的逐渐发达就是因为信科学。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人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因为科学实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让我分辨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或者更正确的说法就是如何做所得到的结果可以符合我的期望,而且这个工具是会不断更新改造,每次的更新改造都会让我做事情更得心应手。但这个工具不是你说相信它就可以使用的,而是需要去了解他,就如驾驶自行车(是两个轮子的不是三轮自行车),你要会驾驶也是需要通过学习,在学自行车时大家肯定都摔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你会驾驶自行车就相当于掌握了自行车这个工具,但绝不是你信自行车才让你学会驾驶自行车的。同样科学也是如此,你要使用科学,你就必须学会它,掌握它,不然就如你不会驾驶自行车,自行车对你来说也只是一堆废铁。
  当然还存在一种情况让人迷信科学,不过这迷信不是直接相信科学,而是相信其他人,还是以自行车为例,自己不会驾驶,让别人驾驶顺便搭自己。的确这样做可以轻松不少,不过存在风险,因为你不能把握自己,别人驾驶的自行车可能会走去你不想去的地方,甚至掉下悬崖。


1楼2014-02-26 17:30回复
    对可证伪性我一直不太能理解,理解了一点,但是发觉有不少漏洞。
    还是人的认识反映客观实际这个说法更清晰。
    刚刚对宗教问题的一个回复:
    回复 Palais124 :宗教对世界的看法不是假设,上帝的存在、上帝在世俗的代言人、代言人所传达的上帝旨意,这些都不是假设。科学也不是假设,科学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镜像、反映,所以一方面能反映、摹写一部分真实,但是永远不可能摹写出全部真实。画家临摹模特儿能描画出她的全部吗?科学也一样。


    2楼2014-03-02 11:28
    收起回复
      2025-08-15 06:54: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gzwayh
      打个比方,“房间有只狗”,这就是可证伪命题,只要其他人看看房间是否有只狗就,没有就是证明错误的。
      但命题“房间有只狗,只有我看到,其他人看不到”,这就是不可证伪的命题。后一个命题可以不是假设,但科学不会研究这种命题里面的狗。如果有人说他看到不是狗是猫,其他人也是看不到的。这样下去,这种事物可以有无数种,科学难道对这种观测都无法进行的无数事物进行一一研究吗?
      科学可以将这种不可证伪的命题转换成可证伪命题,比如他能看到狗,而其他人看不到狗,那么“他有精神分裂,所以看到了只有他看到的狗”,这就是一个可证伪命题,因为他是否有精神分裂就可以研究。
      然后讲假设问题,科学是允许假设的,但假设的仍然是可证伪的,比如最近发现的“上帝”粒子。就是理论科学家对实验归纳的结果假设了一套模型解释,然后根据这套模型预测到“上帝”粒子的存在,于是根据这套模型指导实验,最后经历数以亿计的实验后证明了“上帝”粒子的存在,也同时证明了这套模型的正确。但假如实验经历了一定程度都无法符合模型的预测,那么这个假设就是错误的,这就是可证伪的作用,允许你去否定它。


      3楼2014-03-02 13:47
      收起回复
        @gzwayh
        这不是理论,而是科学的一个性质,正如这个吧的名称现代科学,既然谈到科学,就要来这个吧的人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很多性质比较容易明白,但“可证伪性”却是科学性质最难理解的,往往就是因为不理解这个性质,导致很多人将科学和宗教一样,只是信仰问题。
        而科学的这个性质决定了科学并不去否定“不可证伪”的事物,“不可证伪”直接描述就是不可以证明是错误,既然连错误都无法证明,那还怎么否定,准确来说科学不能否定“不可证伪”的事物。但科学明白“错误都无法证明”不能成为证明正确的论据,所以不能以“不可证伪”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只能是可证伪的事物。
        不研究“不可证伪”的事物不等于否定!
        举个例子,外星人是存在的(外星人的概念是地球圈外的智慧生物),这个也是不可证伪的。科学需要研究的是可证伪的,于是进行转换,比如研究外星人与人一样使用无线电波通讯,什么什么环境形成什么样的外星人等等,这些都是转换成具体的可以否定的命题,否定的话就是,外星人没有使用无线电波通讯,那个环境不能形成那个样的外星人。但科学没有否定外星人,因为不可证伪。
        “外星人是存在的”是极大可能正确的,但也有不知道可不可能正确的,就如,上帝是存在的。就算科学想将其转换成可证伪的,也无能为力。就算勉强转换,可能研究的对象已经不是上帝了,如之前所说的“精神分裂”。同样科学没有否定上帝,同样是因为不可证伪,不过与外星人不同的是,科学目前几乎完全不研究上帝。
        科学的可证伪性决定其不研究“不可证伪”的事物,可以说是科学这一特性的局限性,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类的自身的局限性。科学的这个性质再次体现出对自身局限的客观反映。但回到楼顶所说,正因为能够客观认识自身的局限性才能有效率的发展自身,而不是自大的认为已认识一切而去否定这否定那,正因为科学的可证伪性决定科学必然是谦虚的,随时面对被质疑。
        最后说一个看起来不可证伪的可证伪,就是宇宙无限大。这个只是无法证明,但却是可以证伪的。无法证明是因为用有限无法证明无限。但只要发现到头了,宇宙无限就证明错的。只不过因为如果宇宙真的无限大,那么就真的永远无法证明是错的。也就是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说无法证伪,不同于逻辑上的不可证伪。
        其实我只是再次重复说明,不过用了更多的例子,因为这个性质真的很难理解,但作为“科学”吧,我认为有必要将这个科学特性理解透彻,理解了这个性质就不会产生“否定哲学认识”的理解了。


        4楼2014-03-03 10:57
        收起回复
          @gzwayh
          我不知道你是没看,还是理解不了。
          首先不说这四点的证伪性。不研究不等于否定,不研究是说明没能力研究。可证伪不是说,说它错,它就错,它就不存在,而是需要实证去证明它的对错的。如果某个可证伪是对的,那有可能这个可证伪是局部正确,在研究到了更深入的时候,这个可证伪就错了或者不准确,例如经典物理的公式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里就不能准确计算。同时这个可证伪也可能一直是对的,例如宇宙无限大,你要找到宇宙的边才可以证伪,但有可能永远都找不到。
          然后看你说的四点万物都同时具有客观物质性、无限互动性、承前启后性、生死必然性。我们一个一个分析。
          客观物质性
          为什么要谈客观,就因为有主观,也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是“主”,其他是“客”,有自我感知的事物才可以谈自身的主客观,你能对石头、河流说你们很主观吗?如果人类还没有出现,或者以后人类完全灭绝,没有了自我意识的生物存在,那还会有主观?所以主客观是有自我感知事物为了分清自己的思想精神等,与外界对自己的所有影响的区别而产生的分类词语。如果从有自我感知的事物角度去看,必然存在客观和主观的事物,主观的事物就是自己的思想精神等,如果从没有自我感知的事物角度,比如低等生物、电脑,没有主观,同样客观的概念也不存在了。如果真要将所有事物都定为客观,必然是站在上帝视角去看,然后这个上帝还不能有主观,也就是完全舍弃主观的概念去谈客观了。这个客观到底意义何在,感觉“所有事物都是客观的”就如同“所有事物都是事物”一样。
          为什么要谈物质,也跟客观一样,因为有意识。要区分意识和物质,就必须定义什么是意识,然后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就是物质,那这样定义必然结果就是意识和物质共存,既有属于意识的,也有属于物质的。而争论意识也是物质,还是物质也是意识,无非将分类的事物又合成一个概念,那必然也会产生“所有事物都是事物”的废话。
          总结客观和主观、物质和意识这两对概念,既然我们已经分类了,我们讨论的是那些属于那些,不要将他们又合在一起,那样分类的意义何在。不如直接说"万物没有主客观之分,没有物质和意识之分"好了。
          无限互动性
          这个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时间的无限,另一个是运动、变化是绝对。时间的无限就如宇宙无限大一样,我不多说了。运动、变化是绝对,正如有人的看法是运动、变化是相对,其实就如决定论一样,不同的看法可能仅仅是角度的不同而已。就如万物是物质还是意识,都是想将两个概念合成一个概念,最后想得出“事物是事物”的结论,只不过角度不同罢了。
          承前启后性(因果性)、生死必然
          这个跟无限互动性实质讲的同一样东西。变化就是前变后,生死只不过是变化的一种。我就不多说了。
          总结,科学已经将这四点都忽略,就如我举的外星人的例子,不研究有没有外星人,而是研究具体在什么环境可能存在的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面对这四点,科学已经转换成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具体的甚至更加细分的学科去研究。科学的特性是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而不是用来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硬要拿着尺子来量空气的密度,那我只能不厌其繁地说尺子是用来量长度的。


          5楼2014-03-03 14:28
          回复
            说实话,我看不到应该忽略这四点的理由,反而觉得自己在生活中、交往中时刻谨记这四点,对自己保存头脑清醒、眼光明锐很有作用。
            无限互动可能你没理解清楚我的意思。在《人绝不可能回到过去》中我作了一点归纳:
            任何事物的运动并不仅仅是它自己的事情,还会与周边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反作用,从而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程度、结果等等。而且,你影响了别的事物,别的事物也会反过来影响你,你再次的影响又会包含了这些相互影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以及与更多事物的被影响和再影响,原来的面貌和各种特点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原来很小的一点力量,也很可能发展到非常巨大。就如有人说过的蝴蝶效应,万里之外的一只蝴蝶煽了一下翅膀,经过各种因素的汇合,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场风暴。
            这就是无限互动。不知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6楼2014-03-03 16:52
            收起回复
              @gzwayh
              忽略这四点,就像忽略有没有外星人,科学是研究具体的内容,发现了具体的外星人就是对忽略的内容的最好证明。
              忽略指的是科学的在具体研究时忽略,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哲学、宗教可以思考这些问题,仍然是那句,科学没有阻止你去思考其他内容。
              科学这个大学科就是一个体系,是人类的一个工具,就好比一把刀,你拿着切东西很好用,但你用它去勺水,明显不好用。你老是理解成别人强迫你只能用刀,要么必须用刀去勺水,要么连勺水都不允许。但我再次强调你用刀是用来切东西,不要用刀去勺水。
              “互动”我当然理解了,我所说的运动、变化其实就包含了互相影响的意思,就拿简单的空间运动来说,距离差生了变化,不仅仅位置发生变化,引力也发生变化。而变化,外部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变化不说,必然相互影响,内部的变化其实也是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你不可能举出运动、变化而没有相互影响的情况。既然词语已经包含了这个概念,我当然就不再重复解释了。


              7楼2014-03-03 17: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