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构图使徒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这幅画和它的历史背景有关系,晚餐里窗外的风景是白天的能够最有力的反映当时事态的严重!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从1495年起,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创作的壁画。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画中表现的年代甚至出现错误———画中所描绘的桌子、桌布、直背椅和餐刀都是达·芬奇生活的15世纪时修道院里的常见物品,而并非1500年前的耶稣时代。在《达·芬奇密码》中,提彬爵士为这幅传世名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注解。这副壁画高4.57米,宽8.84米,取材自《圣经》的一节。画中耶稣位于正中央,双手摊开,两臂与周围的空间形成了 一大一小两个倒三角形。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犹大身上,但提彬认为道三角形以及耶稣右手边那位年轻门徒,正是解开密码的重要线索。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从1495年起,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创作的壁画。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画中表现的年代甚至出现错误———画中所描绘的桌子、桌布、直背椅和餐刀都是达·芬奇生活的15世纪时修道院里的常见物品,而并非1500年前的耶稣时代。在《达·芬奇密码》中,提彬爵士为这幅传世名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注解。这副壁画高4.57米,宽8.84米,取材自《圣经》的一节。画中耶稣位于正中央,双手摊开,两臂与周围的空间形成了 一大一小两个倒三角形。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犹大身上,但提彬认为道三角形以及耶稣右手边那位年轻门徒,正是解开密码的重要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