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吧 关注:328,090贴子:11,778,567

新时代的王霸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时代的王霸之道
——中美国家战略传统异同探源
自1500年以降,西洋文明挟大航海、工业化之巨浪,风云席卷,以其强力塑造了一个全球化的商贸体系,进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国标格局,连带深刻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模式和交往模式。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西洋霸权在经历了地中海时代、大西洋—印度洋时代之后,正在进入太平洋时代。作为太平洋沿岸的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不仅决定着太平洋的现实和未来,也直接决定着全世界的现实和未来。因而,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对中关两国的国家战略进行叶比研究,就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课题。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独特的传承源流。这种传承,往往演变为该国精英群体的潜意识共识,深刻形塑着该国在现实世界的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2-24 19:30回复
    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王者
    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可谓兼得天时、地利。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位于北温带。这个地区的生存环境既不恶劣,也不算安逸,较易于在春耕夏耘中养成一种坚韧耐劳的群体性格。同时,该区域四季分明,既有益于情感艺术的滋养,又可以在秋收冬藏中形成一种储蓄、规划的意识。中华文明遂于此间聚养生息,渐次发展为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巨型国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2-24 19:31
    回复
      2025-11-21 03:52: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地域文明差异上,可以体现为4种文明形态的碰撞融合:38厘米等雨量线以南的农耕文明38厘米等雨量线以北的草原游牧文明、西域的绿洲文明、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原文明。秦始皇的大一统,是标准的农耕文明区的大一统。其所修筑的长城,与38厘米等雨量线大致吻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该线以北无法大规模推广农耕经济,只适于草原游牧经济,而该线之南则相反。这个分野,追溯其源头,可以说是重点驯化动物的部族与重点驯化植物的部族的区别。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2-24 19:32
      回复
        此后数千年间,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的渐次南推,大致可以看作是农耕文明的同质扩大。这种主要建植在植物繁衍基础上的文明,先天特性尤其温和。由此,才能在不断的同质扩大中,逐渐形成一种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交相促进之生活形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2-24 19:33
        回复
          于是,一面是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一面是战斗即生活、生活即战斗,其冲突不难想象。但是,如果只是这样一种单纯的二元对撞,则中国人的世界观将趋于二元对立,中国也将成为一种单一文明构成国家,或者是纯粹的农耕文明国,或者是被征服的游牧附属势力。中华文明亦将因这种单一性而陷人贫血状态,并在长期斗争中持久处于不利。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2-24 19:34
          回复
            打破这一格局的是西汉王朝。破局的关键在于两个关键战略区的发现和控制,这就是河西走廊与鄂尔多斯。
            河西走廊处于四大文明的交会地点,可谓标准的枢轴地区。鄂尔多斯草原既是优质战马的牧养区,又是农耕、草原文明之间的关键战略前沿。无论是中原王朝北上,还是草原帝国南下,往往都要以此为基地和跳板。秦汉北击匈奴,皆看重鄂尔多斯地区的控制,实则缘于军事地理和地缘战略上的迫切驱动。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的战略区域。谁能率先在这两个区域站稳脚跟,谁就能掌握斗争与融合的主导权,并变一元为多元,进而熔炼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国家发展观。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2-24 19:35
            回复
              如果说秦的统一是农耕文明内部的统一,则汉的统一是农耕、绿洲两大文明的统一,到唐的统一就升级为农耕、绿洲、游牧汽大文明的统一,到清则实现了四大文明的全面统一。其根基,奠基于西汉一朝之战略西进。其垂本指导方针,则是一种兼具现实主义智慧和理想主义原则的混合式战略。这就是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就遣出了中国战略传统的核心要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2-24 19:37
              回复
                至明清时代,这种大战略设计的运用已经高度制度化、体系化。借助朝贡体系,中国已经将整个东亚地区纳入一个联系紧密的安全共同体之中。茶叶、丝绸、瓷器、家具等独创性商品的海外热销,则形成了对中国绝对有利的卖方市场,从而形成了中国主导的亚太和平体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2-24 19:38
                回复
                  2025-11-21 03:46: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是,也就在明清时代,整个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工业化、全球化之巨浪开始冲击世界各地。本来,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完整的国防形势。东南沿海长期是安全的战略腹地,只有西北内陆会周期性遭遇内陆游牧势力的冲击,基本不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但是,工业化造成了中国与欧洲列强的国力代差,而海权文明的兴起,则直接将数千年的东南大后方变成国防脆弱的第一线。俄罗斯所代表的新陆权强国的战略东进,又使得中国开始被迫面对远超过游牧帝国的新威胁。一部中国史,也就在这两线作战、代际落差中迎来“三气千年未有之变局”。而大洋彼岸之美国,在此新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渐掌世界霸权之牛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2-24 19:38
                  回复
                    美国:工业文明时代的霸主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在本质上属于欧洲扩张浪潮与北美独特地理环境结合的产物。在国家战略层面,则全面继承了其母体大英帝国的战略传统。因此,要理解美国的战略
                    传统首先要理解英国的战略传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2-24 19:39
                    回复
                      顶你个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2-24 19:40
                      回复
                        英国的战略传统形成于欧洲列强的持久斗争中,属于一种立足于恒定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以悲观主义视角看世界的现实主义大战略。由于在这个多元竞争体系里,主权国家是最高层级的政治实体,也就导致了每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只能“自助”。强国追求权力,以让其他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弱国欲求自保,只能默认这种权力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所以,大英帝国的名言是,“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唯有永恒的利益”。保护其利益的方法,即在于充分发挥英国的岛国优势。由于海峡的隔断效应,英国可以与欧洲大陆上的冲突保持距离。又由于1500年以来,欧洲列强就在军事、经济、政治转型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从而使得欧洲一隅逐渐成为世界的权力中心。于是,英国便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双重标准战略:对欧洲奉行均势法则,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独霸欧洲大陆,在海外则奉行单一霸权准则。从而,通过让欧洲大陆列强互相制衡,确保英国在更大范围内攫取初主地位。而争霸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于海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2-24 19:40
                        回复
                          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一旦拥有海权优势后,进可攻,退可守,无须大型陆军也能捍卫国家安全。这一点不像西班牙、荷兰与法国,始终要面临陆海两个正面的压力,从而“逐二兔,不得一兔”。同时,英国又有幸赶上大航海时代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代,海洋不再是各大文明间的障碍,而一转成为交通的坦途。只要成功控制海上航道,也就具备了宰制物资流向、军事运动、外交结盟的主导权。同理,这种制海优势决不能允许其他强国分割。故而,英国非常注重海外基地的获得,其价值不仅在于作为海军作战的中转站使用,更要借此前沿存在进而控制住全球商贸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并随时准备封堵任何一个陆权强国进人大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2-24 19:41
                          回复
                            到19世纪中叶,大英帝闰主导下的地缘均势格局大致定型。诚如德意志著名的经济学家兼战略家李斯特所指出的那样:“英国掌握了每个海洋的钥匙,对每个国家都安置了一个岗哨:对德国的是黑尔戈兰,对法国的是根西岛和泽西岛,对北美居民的是新斯科舍和百慕大群岛,对中美洲的是牙买加岛,对所有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是直布罗陀、马耳他和伊奥尼亚群岛(编注:又译作爱奥尼亚群岛)。它拥有通往印度的两条航线上的每一个战略要点,只有它正在努力争取的苏伊士地峡除外;它以直布罗陀控制地中海,以亚丁控制红海,以布什尔和卜拉齐控制波斯湾。它只需将达达尼尔海峡和松得海峡、苏伊士地峡和巴拿马地峡拿到手,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开放或关闭每个海洋和每条海上通道。”就这样,英国一步步缔造了日不落帝国,形成了“大英帝国治下的世界和平时代”。如果说,这个帝国还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其本土战略空间有限,必须通过宰制欧陆,进而间接控制世界,这一前提在于欧洲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因为一旦欧洲中心衰落,英国必须长期承担巨型大陆义务时,这个霸权的基础就开始动摇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2-24 19:42
                            回复
                              2025-11-21 03:40: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上述不变之处在于,大英帝国的战略运筹本质己融人美国的战略传统之中,成为美国精英的主流共识。因此,当二战尚未结束之时,荷兰裔美国战略学者斯皮克曼,就开始构思美国如何立足地缘战略,形塑战后全球秩序。其思想又被乔治•凯南(编注:美国国家政策顾问、外交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围堵政策始创人)继承,指导了整个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此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个战略。到冷战结束后,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纵论欧亚大陆的重要性及控制欧亚大陆的方法,本质上仍是前述战略传统的延续,即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多元闰际格局中,本着悲观主义底色,从最坏打算出发,形塑对自身相对最有利的权力结构。一部英美战略史,也就在这薪尽火传中,推动了整个西洋霸权的兴衰传承。无论我们在价值层面如何评价,都不能否认,此为历史之基本事实,且当下世界仍在此结构框架之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2-24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