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吧 关注:1,177贴子:2,557
  • 1回复贴,共1

"尾生抱柱"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 


1楼2007-11-18 20:24回复
    “尾生抱柱”又称“柱下期信”,典出《庄子·盗趾》:“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比喻坚守信约,忠诚不渝。
     尾生是春秋时鲁国曲阜人,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而是向邻居借了一坛醋,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也算是善意的谎言吧。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姑娘,情投意合,私订了终身。但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一对苦命鸳鸯只好约定私奔。两人约定在城外一座木桥相会,然后回曲阜。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继而引发了山洪,浊水渐渐淹至桥面。尾生却信守与姑娘的承诺,不愿离去,便抱住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而等姑娘好不容易逃出家门,来到城外桥边时,洪水已开始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痛哭,誓愿生死一体,于是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爱情悲剧,后来的《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上均有记述。《史记·苏秦传》更以“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誉之。三国·魏·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玉台新咏·古诗八首》:“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汤显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IP属地:安徽2楼2008-11-02 05: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