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神益人吧 关注:83贴子:18,952
  • 3回复贴,共1

关于自杀的随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7-11-18 03:25回复
    来源: 作者:罗博学 [字体:大 中 小] 

    自杀之一《诗人的自杀》 



     自杀,作为一种生命的终结形式而徘徊在人类的心灵廊道。对于一个自杀者而言,放弃生活乃至于生命是他的终极也是唯一的选择。当一个人开始厌弃生命,开始想到以必死的心态度过人生最后一程的时候,任何劝解似乎都显得颓败而苍白。他已经有这样的打算和预备,他随时都会做出令他的人生黯然失色的“伟大壮举”。 



     在自杀的人里面,诗人的自杀应当算作一种高级的选择。平凡人选择自杀,无非是因为现世物质生活的极度不满意,而诗人的自杀却恰恰相反。对于一个高级的诗人而言,选择自杀,乃因为其过于注重理想或精神生活。在诗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当中,精神是被过分抬举了的,精神是促使他们生活的唯一仅有的动力。如果有一天诗人发现精神的渺茫和无可知性,他会看待一切皆如空气浮云。此时,他已离自杀不远! 



     在自杀的诗人当中,唯一知道的是海子的死亡。海子完全可以代表一切纯粹诗人的本体真相。海子的自杀,是中国诗坛的损失,也是世界诗坛的损失。有报告称,海子的自杀因为其物质生活的匮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而我们所知道的,绝大多数诗人文人莫不衣食贫寒简朴,并且须忍受孤独的痛苦,他们的物质生活相当令人不满意,但还是生活了下来。他们真正做到了“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奔。”他们的“标杆”不一定是上帝的预定,但他们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会一直向着那个目标努力! 



     可是年轻的诗人海子,也经历了物质的贫乏,精神的富有终未战胜物质的贫乏,他义无返顾选择自杀,选择亲手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这是一件憾事!我们不禁要问:一个精神如此丰富者,怎能处理不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怎能任由物质摧毁理想的神圣?当我如今再次阅读海子的诗的时候,我看到了人的两面性: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虚拟;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肉体。 



     海子死了,这是十几年前的旧事。现在,他的很多诗歌作品引起了当代人的共鸣,很多作品在网络世界被竞相阅读,许多人以默默的方式将海子追忆。九泉之下的海子,应该可以瞑目,因为他的精神终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这总比那些无味自杀的人们要壮丽伟大得多! 



     自杀的诗人赢得了精神的胜利,却彻底否决了生命的真义。他们选择自杀,他们以慧眼穿透人生的不可靠、人世的虚浮和愚妄,因此他们成为现实世界的叛逆者,成为生活的反动力。在亲历自杀的瞬间,在万念俱灰的一刹那,诗人的理想世界突然奇异而迅速地出现。这个理想世界曾无数次跃然于诗人的绝妙佳句,直到诗人怀抱它的那一刹那,故园重新成为诗人的灵魂栖居所。诗人在他的精血所构筑的理想世界生活,偶尔望一下现实,偶尔路过世界,他会露出怪异而轻蔑的神色——一切不过如此! 



     于是,纯粹的诗人无论生前,无论死后,他们的心愿总可以得到满足。他们以自足自乐的方式生活在独我的幸福空间,生活在文字所构筑的虚无理想世界之中,他们的精魂完全熔铸于灿烂而意味深长的文字里。因此,诗人的自杀只是一种跳跃或超脱。他们选择自杀,他们摆脱肉身的沉重,寄希望于未来无可知灵魂的欢畅和精神的升华。 



     可是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根本无法确定彼岸世界的超然存在。对彼岸世界的追寻,只能在宗教中找寻到足迹。诗人的宗教信仰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是当我们与他们的文字神交的时候,我们绝对会发现一流的诗人绝对拥有自身的信仰情怀,否则他们是不会懂得罪与爱,内心深处无法体验积存人世间巨大的情感力量。他们的信仰表达,完全付诸于文字形式。文字世界里,有他们完全的信仰体验,有他们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他们对精神的渴求,对人性初美的追忆,恰恰是一切宗教信仰的终极目标。诗人以他的情感,他的理想,他的心灵甚至于生命无时不在追寻信仰的佳美脚踪。最终,诗人以他的生命终于做出一回伟大的赌博,尽管他们不知道结局如何。诗人的自杀,结束自己的尘世生命,开始奔赴未来虚渺的空间。 
    


    2楼2007-11-18 03:25
    回复
      2025-11-21 17:09: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自杀的诗人一定考虑过生死的问题,他们一定听到过“灵魂不灭”的哲学理论。天才的诗人们对“灵魂不灭”一定有无限憧憬。他们深知,灵魂独处的空间只存在两种情感:一种是欢乐,一种是悲伤;一种是眼泪,一种是欢笑;一种是痛苦,一种是喜乐;还有一种是绝善,一种是绝恶。 



       自杀的诗人,信仰的诗人,憧憬的诗人,你们渴求哪一种境界?哪一种情感? 



       找寻生命的拯救,对即将自杀或预备自杀的诗人而言,是当务之急!天才的诗人可以对庸碌的尘世生活不屑一顾,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权利不降生在这个世上。他们会问母亲:“你为什么生我到这个痛苦的世界上来?”母亲无言以对,转而责备父亲,父亲又作何解释呢?诗人的生命和平凡人的生命一样,既已来到世间,他们有责任对生命负责,虽然他们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 



       诗人有自己的信仰告白,又有对灵魂和彼岸世界的憧憬和仰望,因此,找寻生命的拯救原本对他们易如反掌,可是,一些诗人很洒脱地选择自杀,他们很轻易地剥夺生命的权利。因此,“找寻生命的拯救”只能送给另一些诗人,那些随时预备自杀的诗人们、人们。 




      自杀之二《守望生命——自杀沉思录》 



       零六年,我所在的城市,我知道有两个人相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距离我并不遥远,共同生活在一片黄土地上。一个是公司员工,因为岗位调动,一时想不开跳楼自杀,家中只剩下一妻一子;一个是咸市某银行行长,某夜凌晨跳楼自杀,原因目前不明。 



       数月前风闻家乡的一个女孩,24岁的她以同样的方式终结花样年华。我想起我们小时候一起玩的情景。 



       各大新闻媒介每天都在报道自杀事件。自杀人群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逐渐延伸开来。自杀现象好像一层无形的帐幕,将本来属于人间的阳光充分遮盖起来。世界上有一双邪恶的手,随时可以让脆弱的人类濒临毁灭。当一个人的内在生命出现破洞时,那双手便会伸向我们的五脏六腑,轻易俘虏人的一切自由权利,包括思想与存在的权利。平凡的日子,大家彼此面对,相视而笑,却很少有人具备先见的力量,能够洞穿潜伏在内心的深邃。我总是怀疑任何伪装的笑容,对所有假装的嬉笑或粗鄙的行乐方式嗤之以鼻。那并不是真实的自己。伊甸园的始祖赤身露体,一切都很好,当他们学会遮掩丑陋,自我认知存在严重缺陷,以至于不敢面对上帝的时候,人的痛苦感和虚无感随之而来。痛苦和虚无总是伴随人类的逃避和远离,因为不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不再承认造物主创造的真与善,在自己的路子上越走越茫然,直到死亡的瞬间,路已到达尽头。孤独的灵魂在上空俯视万物荣华,但这一场荣华富贵来得太辛酸,沉重的肉身开始走向腐朽和没落。 



       法国存在主义先驱加缪将自杀问题看作唯一纯粹的哲学问题。当澳大利亚各国学府相继设立自杀学硕士的时候,明智的人类已经预料到我们自身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我们所处社会的畸形病态严重摧毁着一些免疫功能并不强盛的生命,使他们在这股漩涡中失去了一切求生的本能,他们感受到死亡的快感以及误以为绝望中并不存在希望,他们开始消沉和堕落,对于那些特别追求完美渴望理想的人,会很轻易终结自己的生命。我想象那一道道自上而下的弧线,一个个伟大的轰轰烈烈的生命刹那间陨灭,世界给于他们的,只是一道狭窄的弧线。 



       是的,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半小时,一定进行过漫长而艰难的深思熟虑。曾经欢笑的日子在他们脑海一瞬而过,不留任何痕迹,昔日的同窗好友、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日日夜夜,他们感受不到丝毫挽留的温暖,全部都是冰冷,是铁窗;学业、事业、爱情、生存、死亡,都只是一个个无聊的枷锁,将人紧紧的桎梏起来。他们渴望世界之外的超然,他们不愿在现实中存留一刻,只是他们选择了只有自己理解自己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愚蠢的做法:行为自杀!卧轨的海子预言了自己死亡的方式:“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他乌托邦似的幻想: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他仍然伫立在绝望边缘,守望完美生命! 



       我能够深深理解这些自杀者,无论是因为忧郁症或其它疾病缠绕或心理脆弱导致,我都理解。如同理解白天与黑夜为什么并存一样。或许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夜晚,依然在不同角落有无数哭泣的声音,他们被绝望包裹,在压力的世界没有任何舒缓的余地,依然强颜欢笑,依然不清楚自身到底会走向哪里?我发现我只是身居斗室,四面高墙已经让我难以突围。


      3楼2007-11-18 03:25
      回复
        顶起


        5楼2007-11-18 1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