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抛弃”一词,实在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我打心里希望它只是一个无奈的用词而已,我们莆田不会真得成为弃儿。
先说说最近莆田上层人士中流行着的一个很无趣的话题。据说外地某单位一领导交流到莆田任职,临行前邂逅在该地工作的一莆田人,莆田人发表意见说,怎么能到那鬼地方任职,鸟不生蛋的地方哪!
我的心为之擅抖良久。扪心自问,我们动员过大学毕业生回来就业没有?别人想来莆田发展,我们又怎么答话呢?潜意识里又有没有“抛弃”莆田的念头?
我记得在《莆田通》一书的序言中,对莆田的描述是:“莆田市位于海峡西岸繁荣带,是祖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主要的经济发展指标却十分寒碜,不是“繁荣”,不是“璀灿”,也不是“重要”!
单说2002年,莆田GDP232亿元,占闽东南五地市6.1%,占全省4.96%;人均GDP7706元,是闽东南五地市平均数的43.6 %,全省的5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13元,分别是五地市的35.2%,全省的39.8%。外来的投资量也相当有限,实际利用外资人均80美元,分别是五地市以及全省平均数的49%、71.5%。
算来,我们莆田实在不够魅力,不够吸引眼球。我们不是富足,而是穷得叮当响。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俗语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莆田很受伤,根子却是她自己!
艰难的方向选择。从1983年建市到现在,莆田定位一直飘浮不定,从80年代开始,先是湄洲湾,中期是湄洲岛,90年代初期是忠门半岛,中期是组团结构,分区发展,一直在变。莆田整个体量有限,实力有限,到底应该怎么发展,重点到底在哪里?又有谁能借我一双慧眼,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痛苦的角色站位。从前述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客气地说,莆田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沿海的欠发达地区!然而,官方从来不敢这样表述,相反,我们总是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进行经济决策,来承担义务。我们挂钩对口援藏、援疆、援夏,干部外地挂职也是选择湖南、贵州,一派支援后进地区的气象。为什么不选干部苏、浙、沪挂职,不吸收广粤的捐资来办希望学校?我们什么时候走出这个尴尬的站位?
贫乏的人力资源。莆田历史上骏彩星驰,人文荟萃,有过科甲相望、簪组蟑联的盛况。自唐初至清季,举进士的多达2339名,其中状元12人(占福建三分之一强)。近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节节攀升,2003年更是突破6000人大关,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然而现在,我们的发展却时时受到人力资源贫乏的制约。到2000年末,全市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仅为1.9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1%)和全省平均水平(2.97%),粗文盲率反而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莆田籍的人才很多,而在家的人才却很少,建设新兴港口城市各方面人才需求量很大,而现实中可用的人才却很小,人才匮乏与人才流失并存。对非常有限的人才,使用时又过于保守,极大地抑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一些私营企业主很有闯劲、干劲,使用人才时却难以摆脱家族企业的影子,不能放手使用人才。
压抑的信息交流。先说说语言上的交流,这方面我们先天不足!莆仙方言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但发言独特,操用范围较窄,夹在福州话与闽南话之间,又有别于福州话、闽南话,形成了相对闭塞的孤岛状的小文化区,给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甚至产生了对新文化的排异现象。在现代信息的交流上我们太小步。一项针对“电子商务”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市企业制定电子商务规划的企业占32.2%,但真正进行资金投入和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仅占7.8%和5.2%。笔者搜索材料时,顺便利用全球最全面的搜索引擎google搜索“莆田”,查询结果是5.8万项,而搜索“泉州”、“福州”,则分别高达60.2万项、133万项,相差在10倍以上。在信息爆炸年代,我们还在对信息说“不”,我们又凭什么让世界了解莆田,让莆田走向世界呢?
先说说最近莆田上层人士中流行着的一个很无趣的话题。据说外地某单位一领导交流到莆田任职,临行前邂逅在该地工作的一莆田人,莆田人发表意见说,怎么能到那鬼地方任职,鸟不生蛋的地方哪!
我的心为之擅抖良久。扪心自问,我们动员过大学毕业生回来就业没有?别人想来莆田发展,我们又怎么答话呢?潜意识里又有没有“抛弃”莆田的念头?
我记得在《莆田通》一书的序言中,对莆田的描述是:“莆田市位于海峡西岸繁荣带,是祖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主要的经济发展指标却十分寒碜,不是“繁荣”,不是“璀灿”,也不是“重要”!
单说2002年,莆田GDP232亿元,占闽东南五地市6.1%,占全省4.96%;人均GDP7706元,是闽东南五地市平均数的43.6 %,全省的5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13元,分别是五地市的35.2%,全省的39.8%。外来的投资量也相当有限,实际利用外资人均80美元,分别是五地市以及全省平均数的49%、71.5%。
算来,我们莆田实在不够魅力,不够吸引眼球。我们不是富足,而是穷得叮当响。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俗语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莆田很受伤,根子却是她自己!
艰难的方向选择。从1983年建市到现在,莆田定位一直飘浮不定,从80年代开始,先是湄洲湾,中期是湄洲岛,90年代初期是忠门半岛,中期是组团结构,分区发展,一直在变。莆田整个体量有限,实力有限,到底应该怎么发展,重点到底在哪里?又有谁能借我一双慧眼,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痛苦的角色站位。从前述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客气地说,莆田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沿海的欠发达地区!然而,官方从来不敢这样表述,相反,我们总是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进行经济决策,来承担义务。我们挂钩对口援藏、援疆、援夏,干部外地挂职也是选择湖南、贵州,一派支援后进地区的气象。为什么不选干部苏、浙、沪挂职,不吸收广粤的捐资来办希望学校?我们什么时候走出这个尴尬的站位?
贫乏的人力资源。莆田历史上骏彩星驰,人文荟萃,有过科甲相望、簪组蟑联的盛况。自唐初至清季,举进士的多达2339名,其中状元12人(占福建三分之一强)。近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节节攀升,2003年更是突破6000人大关,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然而现在,我们的发展却时时受到人力资源贫乏的制约。到2000年末,全市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仅为1.9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1%)和全省平均水平(2.97%),粗文盲率反而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莆田籍的人才很多,而在家的人才却很少,建设新兴港口城市各方面人才需求量很大,而现实中可用的人才却很小,人才匮乏与人才流失并存。对非常有限的人才,使用时又过于保守,极大地抑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一些私营企业主很有闯劲、干劲,使用人才时却难以摆脱家族企业的影子,不能放手使用人才。
压抑的信息交流。先说说语言上的交流,这方面我们先天不足!莆仙方言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但发言独特,操用范围较窄,夹在福州话与闽南话之间,又有别于福州话、闽南话,形成了相对闭塞的孤岛状的小文化区,给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甚至产生了对新文化的排异现象。在现代信息的交流上我们太小步。一项针对“电子商务”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市企业制定电子商务规划的企业占32.2%,但真正进行资金投入和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仅占7.8%和5.2%。笔者搜索材料时,顺便利用全球最全面的搜索引擎google搜索“莆田”,查询结果是5.8万项,而搜索“泉州”、“福州”,则分别高达60.2万项、133万项,相差在10倍以上。在信息爆炸年代,我们还在对信息说“不”,我们又凭什么让世界了解莆田,让莆田走向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