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经吧 关注:14,199贴子:177,330
  • 8回复贴,共1

陈庆之战绩的解释与推测(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庆之的战绩无论怎么看都太过夸张,因此有不少人质疑其真实性,如《百家讲坛》杂志与《春秋中文》的火焰塔网友都认为其中虚构成分居多。大致来说,其质疑点有几个:
一、陈庆之能够长驱直入乃是当时北魏遍地烽火,主将尔朱荣刚破葛荣,囤兵在上党到邺城一带修整,另一主将元天穆则进攻盘踞济南的邢杲。这两大主将都不在,才让陈庆之得以深入洛阳。
二、《梁书》中浮夸之风甚多,所以陈庆之消灭的敌人数字太过夸大,不可能有这么庞大的数字。
三、火焰塔网友的文中甚至认为根本没有萦阳大战,陈庆之对尔朱荣之役时,他也没有渡河。


1楼2014-02-20 07:43回复
    整体来说,《梁书》的记载或许有数字上夸大之处,但其过程应无意疑义,陈庆之确实创下惊人的作战记录。至于其名声为何少为人所知,根本原因在于陈庆之的胜利对时局并未有任何改变,南北朝照样对峙。其他历史上的名将,往往以军事胜利改变了时局发展,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陈庆之既未改变南北战略格局,其重要性当然就相对降低。


    3楼2014-02-20 07:44
    回复
      2025-08-10 15:05: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以比例最悬殊的萦阳之役来看,陈庆之显然没有奇袭,北魏王天穆也不昏聩,魏军也不致于训练不足或军令不整,装备太差更谈不上。剩下来的只有新战术才解释得通。


      6楼2014-02-20 07:46
      回复
        中国古代骑兵发展,初期因没有马蹬,在马上无法施力,因此大致是马上步兵。东汉时马蹬出现后,骑兵开始向「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其发展到南北朝时达到高峰。此时「人披铠甲,马不披具装」的轻骑兵,作为辅助力量,负责侦察、追击等任务。重骑兵的优势在于冲击力与防护力,但因马匹负载太重,其机动性令人不敢恭维。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认为骑兵的「王牌为速度和时间而不是打击力」,就这点来看,重骑兵却有不足之处,只能在特定战场下才能发挥战力。


        7楼2014-02-20 07:47
        回复
          南梁方面因马匹数量不足,所以大多以步兵为主,也难以像北方一样挑出足够的体格壮硕大马来培养重骑兵。因此我认为陈庆之的白袍队中可能以3,000骑兵为主力(萦阳之役的出兵数),其他4,000人为步兵。在作战中一支训练良好的轻骑兵(相信陈庆之的骑兵训练的很好),若以其机动性不断运动,寻找敌军薄弱部位予以攻击,一战得手后立即撤退。这种打法在敌军后方冲个几次,很容易就造成敌军动摇,甚至引发恐慌而崩溃。


          8楼2014-02-20 07:48
          回复
            当然,轻骑兵并非天下无敌,后世对于如何应付轻骑兵已发展出有效策略,一是以骑破骑,二是结阵固守,让敌军无可趁之机。不过当时此战术尚未广为人知,因此当陈庆之自己摸索出一套新的骑兵作战方式后,对不熟悉此种战术的北魏将领来说委实难以有效防范。魏军的步兵与重骑兵追不上轻骑兵,上去根本没用;自己轻骑兵又以零散的追击与侦查为主,没有集团作战训练,一上去就被冲垮;派出弓骑兵以相对速度来说大概只能射一箭,接著就等著被砍杀。既然无法有效防范,只能被轻骑兵不断骚扰,最后在某一弱点上被突破而失败。
            再从中国骑兵发展史来看,隋唐时期重骑兵迅速走向没落,轻骑兵代之而起,成为中国骑兵主流,其目的也在于强调骑兵的机动性。从这个趋势来看,陈庆之以轻装骑兵为主力而创下惊人战果,应属合理的推测。


            9楼2014-02-20 07:50
            回复
              刚才插楼的朋友,为了帖子的完整性我暂时删了,现在请随意。


              10楼2014-02-20 07:53
              回复
                夸张是肯定有的
                但确实是一代将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2-20 09:46
                回复
                  2025-08-10 14:59: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技术贴,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2-20 1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