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住在我家隔壁的小阁楼上。女孩身躯瘦小,还不到七岁,却并不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嘻嘻哈哈。而是更多的沉静,或者说是更多的伤感罢。
她搬来两周后,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每天夜晚,琴音总会透过那扇窗户,窥视着无人的巷子。母亲说,那间阁楼仅有五平方米。想必那女孩一定很穷苦,也很孤独,在一间近五平方米内工作、学习,或更多的是在圆她自己的梦。
听别人说,她是音乐附小的学生。这让我想起每个音乐家童年的不幸。出身微寒的她,只有通过艺术之路,或许才有机会改变整个家庭,才更有机会出人头地。我突然想:小提琴究竟是她的职业,抑或是她的乐趣?
我是很爱小提琴的,当初买钢琴的那会儿还小,不懂艺术。那时正值我初二,我疯狂的喜爱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但这一举动初三那年就完全的被母亲禁止了,可后来莫的小协,我就再也没有认真倾听过。
琴音是最能点燃我心中欲望的,每次夜深赶作业的那会儿,琴音总会让我忍不住去她家看个究竟。我真想认识她,可是初三的时间很紧,谁还敢再去认识这个新朋友呢?一想起母亲板着脸的面孔,我就叹口气对自己说:考完试再去认识她罢,现在没必要那么急的。
我有时会想,那仅五平方米的小房间,对于她来说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看上去很慈祥的她母亲实际在她面前就成了一头母老虎,谩骂声、击打声、孩子的哭声、饭碗破碎的声音时常从那儿传来,我挺担心她会被逼上绝路,他们说音乐学院中自杀事件已不是用个位数来计算的了。
我有想起我考九级的那年,由于缺乏鼓励,整天就是被侮辱成没用的人,更有甚者便是一顿毒打,我把钢琴看作任务,有时还想过要放弃,后来有了莫扎特,才使这一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
但那女孩却是一很耐得住性子的人,每天十小时的练习,也不会觉得无聊、乏味。有那么特殊的一天,她竟演奏起莫扎特的第五小协第二乐章,一听那琴声,好像都觉得是莫扎特在想念我,多少天没听了呀!度日如年哪!
我终于按捺不住了,顺着琴声走去,我静静的守望在那扇窗户前,能很清晰的听见莫莫那和谐的乐章在那里回响着,感动不已。月光照亮了昏黄的五线谱,音乐是轻盈的,但我感觉似乎还有些拉琴者的疲惫。音乐的三度欣赏在演绎者那里似乎就发生了转变。突然间,一声刺耳的怒吼——停,小提琴无奈的从弦上挣脱下来,仿佛唯有几根弦还在回味的颤动着。
“重来,你这种速度怎么够得上要求,还有指法,都乱成什么样了!”
“我知道,我会改的……”女孩是内向的,但母亲的怒吼显然将她内心深处的悲伤激发了出来。
我深深地同情她。
接着是一阵翻谱的声音,零零落落的,第一个音符在她那双稚嫩却又苍老的小手中再次响起,母亲的咆哮也是毫不逊色,可是从女孩嘴里出来的词,除了“我知道,我明白,我会改的”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了,是的,热爱音乐的朋友,除了能说这些,还有和抱怨呢?
每次奏完一段,我都会鼓掌,希望她能听见,也希望她母亲能听见,我想给她安慰,给她力量,让她在艺术之路上获得温暖,掌声对她来说是重要的,是快乐的,是有希望的。
我并没有把这告诉母亲,因为母亲必然会举出丁俊辉、郎朗这些名人的例子,然后大肆夸耀家长的辣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于这些,我还是持有辩证的态度。母亲说我有神经病、做作,三更半夜在别人窗户前耍什么花招,我也不辩解什么。热爱音乐的人的内心,那种孤独感,那种忧郁感,有时他们所能了解的么?
很多邻居都忍受不了夜晚的琴声,提意见的人成群结队,不久,琴音就消逝在了小巷中,再也回不来了。我俩之间,便再也没有机会彼此沟通,曾经的只有对视罢了。
(因听了莫扎特的小协猛然想起,所作)
她搬来两周后,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每天夜晚,琴音总会透过那扇窗户,窥视着无人的巷子。母亲说,那间阁楼仅有五平方米。想必那女孩一定很穷苦,也很孤独,在一间近五平方米内工作、学习,或更多的是在圆她自己的梦。
听别人说,她是音乐附小的学生。这让我想起每个音乐家童年的不幸。出身微寒的她,只有通过艺术之路,或许才有机会改变整个家庭,才更有机会出人头地。我突然想:小提琴究竟是她的职业,抑或是她的乐趣?
我是很爱小提琴的,当初买钢琴的那会儿还小,不懂艺术。那时正值我初二,我疯狂的喜爱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但这一举动初三那年就完全的被母亲禁止了,可后来莫的小协,我就再也没有认真倾听过。
琴音是最能点燃我心中欲望的,每次夜深赶作业的那会儿,琴音总会让我忍不住去她家看个究竟。我真想认识她,可是初三的时间很紧,谁还敢再去认识这个新朋友呢?一想起母亲板着脸的面孔,我就叹口气对自己说:考完试再去认识她罢,现在没必要那么急的。
我有时会想,那仅五平方米的小房间,对于她来说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看上去很慈祥的她母亲实际在她面前就成了一头母老虎,谩骂声、击打声、孩子的哭声、饭碗破碎的声音时常从那儿传来,我挺担心她会被逼上绝路,他们说音乐学院中自杀事件已不是用个位数来计算的了。
我有想起我考九级的那年,由于缺乏鼓励,整天就是被侮辱成没用的人,更有甚者便是一顿毒打,我把钢琴看作任务,有时还想过要放弃,后来有了莫扎特,才使这一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
但那女孩却是一很耐得住性子的人,每天十小时的练习,也不会觉得无聊、乏味。有那么特殊的一天,她竟演奏起莫扎特的第五小协第二乐章,一听那琴声,好像都觉得是莫扎特在想念我,多少天没听了呀!度日如年哪!
我终于按捺不住了,顺着琴声走去,我静静的守望在那扇窗户前,能很清晰的听见莫莫那和谐的乐章在那里回响着,感动不已。月光照亮了昏黄的五线谱,音乐是轻盈的,但我感觉似乎还有些拉琴者的疲惫。音乐的三度欣赏在演绎者那里似乎就发生了转变。突然间,一声刺耳的怒吼——停,小提琴无奈的从弦上挣脱下来,仿佛唯有几根弦还在回味的颤动着。
“重来,你这种速度怎么够得上要求,还有指法,都乱成什么样了!”
“我知道,我会改的……”女孩是内向的,但母亲的怒吼显然将她内心深处的悲伤激发了出来。
我深深地同情她。
接着是一阵翻谱的声音,零零落落的,第一个音符在她那双稚嫩却又苍老的小手中再次响起,母亲的咆哮也是毫不逊色,可是从女孩嘴里出来的词,除了“我知道,我明白,我会改的”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了,是的,热爱音乐的朋友,除了能说这些,还有和抱怨呢?
每次奏完一段,我都会鼓掌,希望她能听见,也希望她母亲能听见,我想给她安慰,给她力量,让她在艺术之路上获得温暖,掌声对她来说是重要的,是快乐的,是有希望的。
我并没有把这告诉母亲,因为母亲必然会举出丁俊辉、郎朗这些名人的例子,然后大肆夸耀家长的辣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于这些,我还是持有辩证的态度。母亲说我有神经病、做作,三更半夜在别人窗户前耍什么花招,我也不辩解什么。热爱音乐的人的内心,那种孤独感,那种忧郁感,有时他们所能了解的么?
很多邻居都忍受不了夜晚的琴声,提意见的人成群结队,不久,琴音就消逝在了小巷中,再也回不来了。我俩之间,便再也没有机会彼此沟通,曾经的只有对视罢了。
(因听了莫扎特的小协猛然想起,所作)